陶鷹尊

陶鷹尊

氏族的守護神——陶鷹尊,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4300—前3600年),1975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莊,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整體造型是一隻蓄勢待發的貓頭鷹。1993年北京首次申辦奧運會時,薩馬蘭奇主席親自挑選七件能代表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物,送往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示,陶鷹尊便是7位“使者”之一。

簡介

陶鷹尊鷹尊

氏族的守護神——陶鷹尊,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約公元前4300—前3600年),1975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莊,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為盛酒器。器物造型與鷹的形狀渾然一體,如一隻蓄勢待發的。鷹的兩腿空心,尾巴下垂落地,自然地形成“三足鼎立”, 既加大了容量,又使其具有穩定性。新石器時代以鳥類造型的陶器目前僅見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藝的傑作。用鷹作器型可能與人們對鷹的崇拜有關,這種動物矯健、兇猛,使當時的人們對其產生敬畏、崇拜。

雕塑歷史

陶鷹尊陶鷹尊

這件收藏在國家博物館的器物是1958年在陝西華縣出土的,高35.8厘米,距今約5000年,整體造型是一隻蓄勢待發的貓頭鷹:兩隻圓圓的大眼,炯炯有神,尖尖的嘴巴向下彎成鉤形,顯得非常犀利,身體豐滿結實,肌肉隆起,透著那么威猛。無論從正面還是側面觀看,都給人一種健美的感覺。由此,我們不得不稱讚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塑藝術和質樸的審美情趣。當時中國的雕塑藝術尚處於稚拙階段,從已發現的實物看,在距今8000年左右,中國才出現了雕塑藝術,人們從他們最熟悉的事物入手,製成模擬人物、家畜與鳥獸的陶藝品,河南、甘肅等地出土有陶人頭、陶豬頭、陶羊頭,這很好地印證了藝術是源於生活的。
同貓頭鷹頭部那種細緻、傳神的刻畫相比,其足部的雕塑則顯得有些粗略,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先不要單純對此就事論事,如果大家多看幾件這一時期的陶器就會發現,那些繪畫在盆罐、壺等器物表面的花紋,大多集中在器高二分之一以上的部位,而靠近底部基本上是素淨的。幾件有雕塑的器物如青海出土的裸體浮雕彩陶壺,也是對人的足部塑造得非常簡約,而且占壺體三分之一的下部分同樣沒有任何裝飾。這種現象的形成同當時人的起居緊密相關。那時的房屋都很低矮,更沒有桌、椅、凳等日常家具,不論屋內屋外,人們在坐著的時候,都是坐在地上,也就是席地而居。他們使用的陶器,也只能是放置在地上。那些器物都處於人們的視平線之下,器物的下部是人們視線看不到的,對這看不到的地方,自然就不必下力氣去施加花紋或精心塑造了。
這件陶鷹尊還體現了藝術性實用性的完美結合,它並非一件單純的藝術品,而是一件容器,為了加大容量,連鷹的兩條腿也雕造成空心的。更巧妙的是為了增加其穩定性,工匠們將鷹的尾巴下垂、搭地,很自然地形成了“三足鼎立”。這也是我們祖先聰明才智的一種表現吧。

名稱歷史

最後再說說它的名稱問題:它曾有過陶鴞鼎、陶鴞尊、陶鷹等幾種叫法。現在趨向於稱它為尊,商周時一些用青銅鑄的鳥獸尊和它頗有相似之處。至於是鷹還是鴞,其實鷹和鴞在古代有時是相通的,鴞就是鷹的一種,稱呼鷹更通俗易懂。這還涉及到古代先民對貓頭鷹的崇拜,可能是這種動物那矯健的飛翔、兇猛的搏殺和夜間的活躍能力,使當時的人們對其產生敬畏、崇拜,而且這種崇拜延續到商周時期。與之相匹配的是有數量不菲的各種質地的鴞形製品留傳至今,本文講的即是一例。但到戰國時期,不知什麼緣故使貓頭鷹的命運發生了變化,開始遭受人們的貶斥,而到漢代以後,更一度成為邪惡的象徵,這是不是有失公允呢。

申奧功臣

1993年北京首次申辦奧運會時,薩馬蘭奇主席親自挑選七件能代表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物,送往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展示,陶鷹尊便是7位“使者”之一。

1993年6月,正當北京首次申辦奧運的重要時刻,由薩馬蘭奇主席親自在北京西安等地選定的7件特別珍貴的文物,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和期望,承載著為北京申辦奧運助威的重任,到了洛桑新落成的奧林匹克博物館,向世界人民展示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一時形成不小的轟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