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霄

陳玉霄

陳玉霄,男,1979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到2009年因病去世,30年如一日,紮根基層,無私奉獻,一心為民,把一個負債近40萬元的窮村,變成了擁有資產1200餘萬元的富裕村。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公僕精神、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和淡泊名利、清正廉潔的自律精神。

基本信息

個人簡述

陳玉霄,男,漢族,1943年出生,中共黨員。從1979年起任同興村黨支部書記,2009年10月15日,因積勞成疾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事業和村民。他30年如一日,帶領村民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硬是把一個貧困村變成全鎮首富村,把一個落後村變成全縣先進村。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滿腔熱血奏響了一位共產黨員為民愛民的奉獻之歌。
陳玉霄當選黨支部書記後,就一心想著改變同興村的落後面貌,讓全體村民過上富裕的生活。他帶領村民向荒山、荒坡、荒溝進軍,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經過多年的不懈拼搏,同興村植樹2600多畝,過去的三荒地變成了現在價值達1000多萬元的綠色銀行。陳玉霄生活樸素,常年一身中山裝、一個前進帽,一輩子從沒穿過皮鞋和西服。在30年的時間裡,他從沒向民眾攤派過一分錢,無論公事私事他從沒有雇過車,從沒有花過一分公款招待客人。在他的帶領下,同興村不僅還清了40多萬元的歷史陳欠,還集體出資讓全體村民吃上了自來水,新建了學校,鋪設了鎮通村的白色水泥路。不僅如此,在他去世時還為村集體留下了40萬元的現金和上千萬元的固定資產。他先後被授予全國優秀護林員、市四好優秀黨員、克山縣第二屆十佳公僕、縣勞動模範、縣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四十多項。2010年1月22日,中共齊齊哈爾市委下發了《關於向陳玉霄同志學習的決定》,追認陳玉霄同志為“齊齊哈爾市優秀共產黨員”、“齊齊哈爾市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先進事跡

追記魂系黑土地的村黨支部書記陳玉霄
他,沒有感天動地的豪言,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一身難辨藍灰的中山裝,一雙膠底條絨棉布鞋,一雙布滿老繭的手卻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托起了一片天。他“走”的那天,2000多人自發為他送行,興勝村的鄉親們更是長跪叩頭送他最後一程。那一天,晨曦之中,雨水和著淚水,為他平凡的偉大流淌;那一天,哀樂聲里,水花和著淚花,為他樸實的崇高紛飛!他,就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西城鎮興勝村原黨支部書記——陳玉霄!
他是“有事找我”的陳二哥
1979年,36歲的陳玉霄在父老鄉親的期待中走上了村支書的崗位。直到2009年10月15日去世,他一乾就是三十年。“有事找我!”這是陳玉霄的口頭禪。三十年如一日,他為全村700多戶村民奔波操勞,鄉里鄉親都親切地叫他“陳二哥”。“二哥看俺們不論親疏、不分窮富!誰家有事兒他都管,誰家有難他都幫!”村民黃萬方這樣描述他心中的陳二哥。
陳二哥是閒不住的人,除了忙村裡的事,就是走家串戶。哪家有了大事小情,他就像一家之主似的拿主意、緊張羅。他的衣兜里總是揣一個小本本,每逢到縣裡開會、辦事,他都要先到村里走上十家八家,把各家要辦的事一件件記在小本上。無論是孩子落戶口、申請困難救濟、辦宅基地批文,還是報銷醫療費,都由他來“包辦”。
1992年,興盛村有了件大喜事。村民曹正禮的兒子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可曹正禮捧著兒子的錄取通知書卻愁眉不展。老兩口多年生病,家裡早已一貧如洗,8000元的學費,對這個家庭來說,猶如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一家人商量來商量去,得出兩個結果:一是重讀一年,來年選個學費少的學校和專業;二是放棄上大學,外出打工。陳二哥聞訊趕來:“老哥,可不能犯糊塗耽誤孩子一輩子啊!就是貸款也要讓孩子上學!”第二天,就由陳二哥擔保辦理了貸款手續,老曹的兒子順利上了大學。
2002年春節前夕,一把火將村民王守義的家燒成了廢墟。陳玉霄安頓他們一家住下後,第二天就送來了大米、白面和年貨,又幫他籌了兩萬元建房錢。開春後,王守義家很快就建起了嶄新的三間磚瓦房。
2008年的一天,年近80歲的村民路池一病了,孩子不在身邊的老路著了急。陳二哥一邊安慰老路,一邊張羅看病錢。第二天一早,陳玉霄就帶老路去了醫院。等樓上樓下地陪老路做完各項檢查,陳玉霄累得滿頭虛汗,氣喘吁吁,險些暈倒。一位醫生見到他嚇了一跳:“老陳,你這是咋了?你這病就怕累呀!”這時,老路才知道陳玉霄也是來醫院化療的。
他是農村政策的“百事通”
“政策是黨的生命,是做好農村工作的魂。”雖然只有國中文化,陳玉霄卻有一股鑽勁。除了忙村裡的事,一有空閒他就拿出新出台的政策一句一句地讀,一條一條地摳,弄不懂的就找機會問鎮裡、縣裡的領導。提起陳玉霄對農村政策的精通,西城鎮鎮長薄海方欽佩不已:“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陳二哥來電話呀,一來電話十有八九是詢問政策問題。他要是不知咋弄,多數我也不知道。剛開始覺得挺難為情,後來就是敬佩了,因為我們有些事問到他,他都給說得一清二楚。”時間久了,老陳得了一個新名號——農村政策的“百事通”。
2004年4月,農村落實“一免兩補”。鎮長薄海方找到陳玉霄:“二哥,原來收這費那費挺難,現在要補貼了也不容易呀,這一村一屯,一家一戶,這么多年情況千變萬化,咋才能把這事落實好呢?”“農民的事,說到底是在土地上,只要咱把這些年生老病死、婚出婚入、外出打工、個人轉包、人口變化的情況都理清了,分出類,訂出統一的辦法就不難了。”當晚,陳玉霄就整理出16條應對辦法。薄海方說:“就因為他想得周全,鎮裡‘一免兩補’以他們村為試點,進行得順順噹噹,沒有一戶有意見。”
2006年,當地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很多村民想不通,認為一年拿20元錢,要是不得病就白拿了。村民張志堂開始不想參加,陳玉霄來到他家苦口婆心地說:“你們老兩口身體都不好,保不齊有個病,那時自己犯難不說,還不得給孩子們添負擔嗎?”老張終於下決心參加了新農合。不久,張志堂被診斷為直腸癌,住院手術花了3萬多元。因為參加了新農合,一下報銷了2萬多元。就這樣,陳玉霄走屯串戶一家一家去講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好處,又決定由村集體出錢為孤寡老人、五保戶都參了保。鎮裡想讓陳玉霄介紹經驗,陳玉霄說:“咱農民最信服的是事實。讓我講不如讓受益大的村民上去講有說服力。”果然,當受益的農民在會上講了親身經歷後,全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比例大幅增加。2009年,西城鎮農民參保投入37萬多元,報銷醫藥費276萬元,成了全縣參保人數最多、受益最多的模範。
他是遠近聞名的“陳小摳”
“村子富不富,關鍵在幹部;村風好不好,關鍵看領導。”陳玉霄一上任就與村委會幹部約法三章:“要跟我乾就三條:活得乾到頭裡,苦得吃到頭裡,占便宜得好處的事想都別想!”在陳玉霄看來,管理一個村,跟居家過日子一個理: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準受窮。
翻開興勝村的賬本,從1992年到2009年,十八年來,除了2005年,他們陪客人到省里辦事花了幾百元的招待費外,另外那十七年的賬上,招待費這項都是零。
1992年,陳玉霄取消了讓村民們非議不斷的村小食堂,而且規定村幹部外出一律不準僱車、不準下飯店。上級來人,他帶頭領回自家招待,不用村里一分錢。時間長了,鄉里、縣裡的領導儘量不在飯時去興勝村,怕給陳玉霄家添麻煩。
2002年,剛上任的鎮黨委書記梁達要帶陳玉霄去縣裡辦農村合作醫療的事。臨行前,薄海方說:“梁書記,你帶點兒錢吧。”梁達很是疑惑。“帶點吧,到時候你就明白了……”薄海方笑著說。辦完事,梁達對陳玉霄說:“二哥,你不請我吃點飯?”陳玉霄滿口答應。他帶著梁達走了一條街又一條街,好半天才找了一個小飯店,要了兩碗米飯一盤豆腐。吃完飯,梁達搶先結了賬,笑著對陳玉霄說:“好個‘陳小摳’哇,到城裡請我吃頓飯,連個肉丁也沒吃著!”這一次,陳玉霄給梁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全鎮黨員幹部大會上講了陳玉霄“請客”的事,對他的“摳”大加讚賞。
陳玉霄不僅對領導摳,對自己更摳。他一生沒穿過西服,沒穿過皮鞋,沒一件超過百元的衣裳。一身中山裝穿了十幾年,洗得已經變了色。小女兒看爸爸的衣服實在太舊了,就花了200元錢在鎮裡給他買了一套西服,誰知陳玉霄試都沒試就一通發火:“趕緊退了,咱就是一個農民,整天穿得溜光水滑還能幹活嗎?”
這幾年農村富裕了,每逢到縣城開會辦事,很多人都是打車去,可陳玉霄從來都是坐公共汽車。上鎮裡辦事或去其他屯子,他也是騎著腳踏車去。別人跟他說,別這么寒磣自己,打一回車還能咋地?他嘿嘿一笑:“騎車習慣了。”三十年來,陳玉霄腳踏車就騎壞了四輛,直到2006年肝癌手術後,實在騎不動了,才買了一輛電動腳踏車。
就是這樣一個被大家稱為“陳小摳”的村官,卻靠著精打細算和勤儉節約,使興勝村的村民一家一家地蓋上了新房,日子越過越富裕。有了錢,陳二哥更懂得錢要花在刀刃上。
過去,因為水質問題,當地人普遍患有“大骨節病”和“克山病”,得病的人不僅喪失勞動能力,嚴重的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讓村里人喝上健康水就成了陳玉霄的一大心愿。1992年,他請來技術人員指導施工,領著村里一班人打深水井,很快家家喝上了潔淨甘甜的自來水。“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擰開水龍頭,喝上自來水的情景。當時那心裡,真是敞亮,覺得可幸福了!”一個村民回憶說。這一次改水花了18萬元錢,可陳玉霄說:“這錢該花,花得值!”
1994年,在陳玉霄的倡導下興盛村在全鎮第一個組建了農機作業合作社,花14萬元買了2台拖拉機,配備了各種耕、種、收割配套農機具。每到春種秋收,拖拉機就輪流給村民們出工。機械化水平提高后,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007年,陳玉霄爭取到50萬元資金,引進了10台噴灌設備,打了5眼機電井,修建了3個大型蓄水池,解決了全村一半農田靠天吃飯的問題。
三十年來,村里幾乎每年都有計畫地辦一兩件讓村民受益的大事。改造了電網,蓋了新學校,通了電話,安裝了有線電視,修了沼氣池、村民活動室、圖書室……村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他是“綠色銀行”行長
黑龍江雖然土地肥沃,可在十年九旱、一年到頭風沙漫天、水土嚴重流失、土地不斷沙化的克山縣,經常是辛苦一春撒下的種子,一場大風颳過,苗兒都不剩幾根,沒災沒禍的尋常年景,糧食畝產也只有100多斤。
陳玉霄懂得,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在上任後召開的第一次村民大會上,他就說:“老天爺沒給咱一塊風水寶地,咱們只有多種樹才能防風、治沙。只要堅持,十年八載咱就能把沙地變成良田!”每次植樹,陳玉霄都沖在前面。從那時起,大家就一門心思跟著陳玉霄種起了樹。
最初,村里沒錢買樹苗,陳玉霄就東拼西湊借了1000元錢,從外地買回一批小樹苗,他像養育孩子一樣,先鋪上肥土培育,等小樹苗長成大樹苗,再往山坡上移。一般移栽樹木要挖60厘米直徑、60厘米深的坑,可陳玉霄要求挖80厘米直徑、80厘米深的坑。久而久之,他總結出了“挖大坑,放當中,澆滿水,踩實成,不透風”15字造林法。
“樹木活不活,三分種,七分管,只要把樹木當成自己親生孩子一樣對待它就沒個不活!”陳玉霄種樹的標準高,不管什麼地,他都要求成活率百分之百。有一次,在巡查林帶時,根據株距仔細測算,他發現一塊林帶樹木不夠數,找來村幹部核實無誤後,當即要罰負責這片林帶管護的村民,而這個村民就是他的小女婿。小女婿委屈地說:“這片地原來是一片垃圾堆,不是種啥能都活的呀。”陳玉霄虎著臉:“用心種,什麼樹都能種活,多罰才能長記性,才能服人!”最終,小女婿補種了全部樹苗,還一分不少交上了900元罰款。
三十年來,陳玉霄領著鄉親們在興勝村的荒溝、荒坡、沙石地里造林2600畝!如今,這個“綠色銀行”價值上千萬,並且每年增值26萬多元。森林擋住了風沙,改善了水土,興勝村糧食產量也大幅度上升。陳玉霄種樹出了名,慕名而來找他種樹、請他搞綠化的單位接連不斷,他因勢利導成立了一個營林勞務公司,年年利用農閒時帶著村民出去種樹掙錢。幾年下來,一片片綠蔭美化了克山縣的山水,也點亮了陳玉霄帶領村民致富的希望……縣裡的自來水廠、烈士陵園、愛民湖、惠民湖、樂民廣場、縣委門前廣場等縣裡能說得出的綠化工程,都凝結著他和興勝村村民們的汗水。有人說,憑陳玉霄的造林技術和名望,如果自己註冊一家造林公司早就發了。可陳玉霄卻不這樣想,他覺得種樹能讓自己心勁十足、意氣風發,甚至能忘卻病痛。
2009年10月15日,陳玉霄走完了人生第六十六個寒暑。三十年盡忠職守,三十年情系百姓。陳玉霄用自己的辛勞與汗水浸潤了黑土地的每一個角落,將自己的軀體與靈魂與這遼闊的黑土地緊緊相連。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同名話劇

2011年 6月10日下午,在隆重紀念建黨九十周年之際,由齊齊哈爾市自編自製的大型廉政話劇《陳玉霄》首次搬上舞台與廣大觀眾見面。市領導郝會龍、張雲志、高環、胡福綿、鄧曉軍、王光、孫傑、高景洲、韓毅傑、王小平、范天成、張敬先、黃力,以及市紀委常委,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紀委書記、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市直各委辦局黨政主要領導,在齊中省市直企業、大專院校黨委書記,公安系統黨員幹部,還有克山縣西城鎮黨委領導和陳玉霄家屬等,近600人在齊齊哈爾市藝術劇院觀看了首場演出。
話劇《陳玉霄》是由市紀委監察局與文廣新局聯合製作,創作編排歷經一年多的時間,幾經修改完善。該劇是以克山縣西城鎮興勝村原黨支部書記陳玉霄為原型,從他1979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到2009年因病去世,30年如一日,紮根基層,無私奉獻,一心為民,把一個負債近40萬元的窮村,變成了擁有資產1200餘萬元的富裕村。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公僕精神、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和淡泊名利、清正廉潔的自律精神。
該劇採用紀實性手法,展現了從上個世紀70年代在興勝村外欠40多萬元債務,陳玉霄被全村黨員一致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開始,到陳玉霄因病去世30多年中的撤銷村幹部小食堂、帶領民眾植樹治沙、解決民眾困難、舍小家顧大家的若干生活工作片段,藝術地再現了他忠誠黨的事業、公而忘私、一心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話劇《陳玉霄》人物性格鮮明、獨特、多樣,語言風趣,鄉土味兒濃厚,將看得見、摸得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現在舞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