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霄峰的由來

陸游題玉霄—玉霄峰的由來

玉霄峰,四川天台山最高峰,海拔1818米。登玉霄峰而瞰天台,奇峰怪石,河流瀑布,雲海日出,道觀禪院,盡收眼底。冬日,朝陽初照,銀裝素裹的玉霄峰越發玲瓏剔透,使人因此大悟:"玉霄",高聳入雲霄之晶瑩美玉也!
其實,玉宵峰的榜名,系南宋愛國大詩人陸游所為,由此也惹出這位"落魄西川"九年的"落第狀元"與宗教名山天台山的一段因緣。
陸游(公元1125--1210年),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二十九歲時到杭州參加進士考試,因為名列奸相秦檜的孫子之前,且"喜論恢復",不忘國恥,被秦檜大筆一勾,名落孫山。後回鄉閒居,屢次上書求職報國,最後才得到一個夔州通判的小官之蜀,任滿後做川陝宣撫使王炎的幕僚。宋朝另一個大詩人范成大鎮蜀,陸游被邀作參議官。范陸雖詩文之交頗深,-但陸游因抗金壯志未酬,常豪飲之後放浪形骸,"脫巾漉酒,柱笏看山",引起同僚不滿,於是索性自號"放翁"。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八月,五十三歲的陸游受邛州州守宇文紹奕的邀請,作"臨邛十日游"。
"落佩頹冠慣放慵,經旬寓館古臨邛。"
漢唐以來,臨邛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首家驛站,至宋代早已是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了。中唐詩人韋莊著名的怨婦詩"不恨歸來晚,莫向臨邛去"就說明了臨邛的昌盛。但這些都吸引不了壯志未酬的陸游,他在憑弔了文君琴台,遊覽了鶴林寺院後,取道夾關,直上天台,想在之山清水秀,寺院道觀林立的山中尋覓人生的三味。在山中,樵夫送他一根邛竹杖,他"笑喚枯筇踏夕陽",領略了天台山的幽美。在宇文紹奕舉辦的送別宴會上,陸游含蓄地表示了"但願長作臨邛客"的願望,主人十分高興,便委以推官之職。此職為閒職,專門調解民間糾紛,可自由地遊山玩水。沒想到推官之職,又一次把這位大詩人"推"上了天台山的最高峰。
佛道之爭,自佛教東來就發生著衝突。佛教與儒家文化融合,形成了博大的虛無,宏麗的辯詞特色,把道家逼到了境。唐朝歷代皇帝崇道仰佛。唐高祖李淵自稱為"李聃之後",並親自到國子監宣面布三教排列順序,道為第一,儒居中,佛為第三;唐太宗拘佛徒法琳,嘲笑抵毀佛教;唐武宗乾脆下詔廢佛,僧還俗達九十萬人,佛教還是以其不可阻之勢蔓延全國,至宋官方亦扶持道教。趙匡義按"父死子傳"的規矩本不該當皇帝,但道士張守真"降神"說趙匡義(晉王)該當皇帝,於是趙匡胤死前就降旨趙匡義為帝。趙匡義當皇帝後大造宮觀,禮優高僧,刊物道經,道家遂四處與佛教爭奪名山。宋徽宗時國力已十分虛弱,這位"風流天子"仍大力推崇道教,自封為道君皇帝。至陸游入蜀時(公元1177年),偏安杭州的南宋王朝已無力大力推道教了,於是佛道之爭在寺院道觀間展開。
天台山九九八十一峰,其七十二峰就有佛家寺院,香火旺盛。道家只在山巔有一道觀,原"崇道觀"後毀於火,因財力不足,暫建一閣,太上老君像祀奉。該觀道長下山募款,數月後歸來,稱青城山天師願在天台重建道觀,規模宏大,瑩華殿(佛)應予拆除。佛家哪裡肯讓,於是兩家大打出手,青城山亦派人相助,一時殺時四伏。臨邛州守宇文奕對陸遊說:"山上和尚,道士為小事相爭,自有官房處置;現是兩教衝突,理為官家調和。你非佛非道,通曉義理,你就代本官去吧。"
於是,陸游就象他"細雨騎驢入險門"一樣,細雨騎牛上天台。山中小路險滑,陸游只好步行,先到寺院會見僧人,初探情況。次日,上山頂會道人。主持見陸游步行困難,叫兩個和尚用"滑桿"抬著陸游閃悠閃悠地上山去了。怪感石飛瀑相迎,秀竹山花邊道,在如詩如畫的境界中陸游閃悠閃悠地上了天台頂峰。舉目四望,青山滴翠,峻岭含煙;金龍河自伏牛山奔流直下,為天台掛上層層瀑布,水花飛濺,聲若玉珠落盤,清脆悅耳。極目望去,阡陌縱橫,散落著稀稀農家茅舍,裊裊飲煙。"金人南侵,朝廷偏安,還不知父老鄉親時下怎么樣?更不知中原人民此時是否在遭受馬蹄,皮鞭的踐踏摧殘。。。。。。。"此時的陸游,忘了他的身份,忘了他的使命,以手撫鬢須,愴然淚下。
"陸推官,你這是?。。。。"道士,和尚一齊發問。
"金人南侵,山河破碎,我中原父老,尚在鐵碲皮鞭下艱難度日,更不知明日屍陳何處?爾等偏安一方,雖無家仇,亦有國恨。國恥不洗何以為民?何以為生?寺院,道觀,本應為民祈禱神福壽之地,今日墜落為勢力範圍,更欲苟且偷生,慈悲為懷之佛允否?道德無上之真君允否?。。。。。。"
眾皆默然。道長與方丈一齊跪在陸游面前,老淚縱橫:"蒙陸大人指點,頓開茅塞。我等雖出俗為僧為道,但亦是人。人皆有心,心皆有愛有恨。有榮有恥。國難當頭,朝廷偏安,我輩雖不能上陣殺敵,但不自相殘殺而禍及鄉民,還是應該的。我們願意和解。"
未了,道長指著後山對陸遊說:"此峰尚無雅名,陸推官為江南大才子,可否取個名字?"方丈也說:"是呀,是呀,陸推官就取個雅名吧。"陸游左環右顧沉思良久,說:"你看此峰,白雪覆蓋,狀若美玉;聳入雲霄,威武壯麗。你們佛道二家之仙長,不都要到靈霄寶殿玉皇大帝那裡去作客嗎?靈霄寶殿為九霄之最,此為下天,此峰就叫玉霄峰吧。你這閣,也就叫玉霄閣吧。今後,你們有事不必找官府,自個從玉霄峰上靈霄殿找玉皇大帝評理吧!"
道長擺飯招待陸游及上山眾僧。度間,有小僧似有不平意。陸遊說:"拿筆來賓"就在香案上,陸游寫下了這首令天台佛道不爭奪的七律:
沖雨到天台,綠樹蔭中小閣開。
傍作玉霄君會否,要知散吏按行來。
末了,提了一行小字:"天台院有小閣下臨官道予為名曰玉霄。"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春,陸游離蜀東歸。這位"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的愛國詩人再也沒有機會來天台山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