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量居士

陳海量居士,虞愚,原名德元,字竹園,一字佛心,原籍浙江山陰,清宣統元年(一九○九年)夏曆八月十五日,出生於福建廈門。

經歷

佛心幼年在廈門就讀,初入廈門敦品國小,畢業後繼入廈門同文中學。他在校期間,因讀章太炎梁啓超等人的佛學著作,深受感動,嚮往研究佛學。十六歲那年中學畢業,由報端得知武昌佛學院招生,乃於是年秋季趕到武昌,入武昌佛學院就讀。
武昌佛學院是太虛大師於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所創辦,第一期招生六十餘人,於是年九月開學,原定三年畢業。翌年,大師以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施教困難,乃把第二、三年的課程濃縮於第二年授完,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六月畢業,繼之招收第二期學生,所以佛心是第二期,九月一日開學,同學中有迦林、恆漸、枕山、寄塵、墨禪、機警(即大醒)、亦幻、蘇清濤等。《太虛大師年譜》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八月條記載∶
三十一日,大師回抵武院,翌日開學。新生有寄塵、機警、亦幻、墨禪、虞佛心(德元)、蘇秋濤等。
佛心在院期間,都講(教務主任)是善因法師,教員有唐大圓、張化聲等人。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二月,太虛大師親為第二期學生講《二十唯識論》,這使佛心對唯識學與因明學發生濃厚的興趣,亦由此奠定了他以後在佛學上研究的目標。
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是年秋圍攻武昌,佛學院受戰爭影響,學生三十餘人先後離院避難,教職員亦星散。十月革命軍攻克武昌,武昌佛學院大部院舍為軍方徵用,佛學院停辦。佛心乃離開武昌,展轉抵上海,翌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學預科就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畢業,返回廈門。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佛心二十二歲,考入廈門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畢業,留校任理則學教員。佛心入廈大就讀時,太虛大師任廈門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廈大與閩院比鄰,太虛大師每蒞院演講或授課時,佛心輒往聽講。以後數年,由於佛心的居中聯絡,閩院有關文史哲學課程,多請廈大教授兼任。這樣不但提高了學僧的知識水準,亦溝通了佛學與社會學術的交流。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十月,太虛大師抵廈門南普陀寺,為閩院學生開示,講〈現代僧教育的危亡與佛教的前途〉,繼之於十一月,應廈大教授所組織的「文哲學會」之請,到會中講〈法相唯識學〉,前後二周,由佛心擔任記錄。《太虛大師
年譜》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十一月記載∶
其間,大師應廈大教授所組文哲學會之約,講《法相唯識學概論》,虞德元(佛心)筆記。本論昔年初講於世界佛教居士林,未竟而中止,雖粗陳大綱,未必即能析世學而張唯識之法幢;然概敘要義,頗有條理。
大師以前曾多次演講唯識,但以時間關係,多粗陳大綱,未能作有系統的講解,這一次因講授時間較久,故系統條理俱備,深入淺出以析世學。虞佛心所作的記錄,後來由大師審閱後,出版為《法相唯識學概論》一書,大師請分函邀約王恩洋、張化聲、唐大圓、林彥明、梅光羲、羅燦、密林、法尊、胡妙觀、黃懺華等十一人作序,由此可知大師對此書之重視,而亦以佛心的筆錄得以成篇。
佛心在廈大任教期間,發表他第一篇論文〈因明學發凡〉,頗受學界重視。後來以在閩南佛學院講授「因明學」的因緣,他把授課的講義加以整理,以《因明學》書名,於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出版,太虛大師於江亢虎均與之作序。
佛心在廈大任教一年,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辭去教職,到南京入國民政府監察院任編審職。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抗戰開始,「八一三」滬戰爆發,繼之南京疏散,國民政府播遷入川,佛心於此際辭職返回廈門。時,弘一大師駐錫閩南,是年曾到青島湛山寺講律,秋後亦以北方戰局緊張,乃返回閩南,駐錫廈門萬石岩,佛心時往參謁請益。佛心自幼酷愛書法,他在閩南佛學院兼課時,即曾為南普陀寺書寫過碑刻。在南京監察院任職時,曾得到院長於右任先生的指點。此際參謁弘一法師,在書法上亦得到法師的啟迪。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十月,弘一法師在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佛心時在貴州大學任教,曾遙寄輓詩雲∶
抉擇南山律,篇章四海傳,功深群籍里,德邁古人前,
論學情無隱,貽書墨尚鮮。微言不可接,吹淚濕江天。
是年冬季,廈門情勢緊張,佛心孑身走香港,輾轉由廣州轉漢口,再由漢口入川,抵重慶,仍在監察院任編審職,並在太虛大師創辦的「漢藏教理院」講授哲學課程,時在教理院任教者有法尊、法舫、塵空、雪松、印順諸師。
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是舉世皆知的大書法家,他對佛心頗為器重,佛心在書法上,於魏碑用功特深,他感於碑字剛健,帖字婀娜,兩者融會,方是佳境,於是又專心於「三希堂法帖」的臨摹,他融合了南帖北碑的精華,形成他個人健峭清逸、筆斷意連的獨特風格。于右任院長曾在他臨摹的法帖上題詞曰∶
佛家道家造象之傳於今者,因其此修養者深也!竹園弟以青年而研究佛理,作書復又具天才,勉之、勉之,他日皆當大成也。
民國二十八、九年(一九三九、四○年),佛心先後又出版《中國名學》、《印度邏輯》等著作,這些著作對學術界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年),他應貴州大學之聘,任哲學系講師,講授「理則學」,翌年升任副教授,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轉往廈門大學,任哲學系副教授,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仍在廈大任教,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升任教授,是年,曾應邀至台灣講學。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佛心仍在廈大任教,併兼任邏輯學教學研究組組長。一九五六年,奉調到北京,擔任中國佛學院教授,同時參加斯里蘭卡佛教大百科全書的編纂,擔任撰寫有關中國早期佛教文化研究專任研究員,同時兼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及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他多年在高等院校及科研單位講授邏輯學和因明學,為中國培育出了第一個漢傳佛教的因明學碩士。
一九八六年夏,日本高野山金剛寺為紀念空海大師,舉辦「日中青少年競書大會」,佛心以中方審查委員身分訪問日本。同年十月,又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訪日代表團副團長的身分,再度訪日,並與日本書道界名流交流書道,受到好評。
一九八七年後,他年近八十,健康衰退,返回廈門休養,一九八九年夏天,因病住院,於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八十歲。佛心一生工作勤奮,為學不輟,臨老因病住院,在病榻上仍不輟筆。一九八九年在《哲學研究》上所發表的〈法稱在印度邏輯學史上的貢獻〉一文,是在醫院中撰寫的。他的《虞愚自寫詩集》──北山樓詩集,也是在病榻上完成的。他一生的成就,有三方面可述∶
一、在佛學研究上的成就∶佛心在佛教哲學研究上,以在因明學和唯識學方面用功特深,除了早期因明學的著作外,四十年代發表〈唯識學的知識論〉論文,五十年代發表〈慈恩宗〉論文,都是研究唯識學的重要文獻。因明學,我國自唐代以後,此學殆成絕響。遜清末年,史一如居士在日本留學期間,蒐集唐代古德章疏,及近人所著,參照研究,於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在北京中國大學講授〈佛教論理學〉(即因明學)。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武昌佛學院成立,一如在院任教期間,翻譯日本著作,編輯為《因明入正理論講義》;同時南京支那內學院的呂秋逸(澄)居士,亦致力於因明學的研究,他依藏本《集量》校對《正理門論》,較史一如更為深入。至此,千年絕學,得史、呂二氏之研究倡導,重為世人所知。至於佛心,他一方面根據古代論疏,一方面與泰西邏輯學及中國名學,互相參證,並運用西方邏輯概念及意義,解釋古因明學的術語,把因明學引進至現代思想中,將因明學解釋得通俗易懂,是他對此學的貢獻。
二、在書法上的成就∶佛心自幼愛好書法,曾下過苦功,且曾受于右任和弘一大師兩大書家的指導。抗戰期間,他所書寫的〈正氣歌〉曾在全國美展中入選;抗戰勝利後,以「輝光天地抱,鉤素月窺椽」一聯,在上海市舉辦的書評展中獲得第一名,他曾以自己研究書法的心得,撰寫《書法心理》一書行世。佛心晚年,名聲益著,文雅之士,以獲得佛心的墨寶為榮,他的墨跡遍及廈門、八閩、大江南北,以及南洋日本各地。生前長期擔任中國書法協會理事,並曾訪問日本,交流書道。
三、在文學上的成就∶佛心不特研究佛教哲學,精於書道,且在中國文學上也造詣頗深,他曾在大學和研究單位主講「先秦文學史」、「杜詩研究」、「佛典翻譯」、「中國文學史」等課程,且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他擅詩能詞,生平吟喔不輟,所作詩詞格調清雅,情意真摯,著有《北山樓詩集》及《虞愚自寫詩卷》二書行世。佛心逝世,佛教界和學術界,曾在廈門舉行隆重的追悼會,他的學生楊美 ,曾以「南鄉子」一詞悼念他,詞曰∶
別夢憶殊緣,奉教因明傳法源。
更得鄉音頻迪誨,三年;應許師恩尤有添。
日月換新天,二度南山會法筵
問訊可堪聞噩耗,泫然;重讀舊題淚欲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