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伍

陳文伍,出生於1982年3月,出版人,代表作品有《80後作家訪談錄》。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男,1982年生,浙江蘭溪人,陳文伍是文名,也是自己取的名字,原名陳平,曾用名陳小平,暱稱瓶子,筆名平水相逢、陳不平等,主編出版有《80後作家訪談錄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12月出版),《八〇後作家訪談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叢書《青春紀》(分成《青春紀:80後新概念作家寫作檔案》和《青春紀:90後新概念作家寫作檔案》兩冊,中國書店出版社),叢書《最青春:新概念90後作品選》(分“男版典藏”和“女版典藏”兩冊,花城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90後獲獎作家中學校園佳作》(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叢書《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選》(分“男版小說典藏”和“女版小說典藏”兩冊,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8年7月)、《溫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橫空出世90後:90後作家文學作品精選Ⅰ》(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1月出版),叢書《錦瑟年華》(分成清塤卷·男版小說、華箏卷·青春散文、瑤琴卷·女版小說三本,北京出版社,2006年1月),叢書《新概念·文學青春書系》(分成《青春中的落落野花》和《那年春天我要離開》兩本,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哲學家周國平寫序)等圖書。陳平主編的書有部分作品被大學教材輔導書《青春在路上》(方克強教授選編,北京大學出版社)、《讀者》雜誌、《青年文摘》雜誌等重要刊物轉載。2010年起致力於打造《文伍書系》和“文伍訪談錄”兩大個人品牌,已策劃和代理出版安黎的《時間的面孔》(作家出版社),張牧笛的《如煙》(電子工業出版社)、《夢裡有誰的夢》(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王文元的《和之風:不一樣的日本》(灕江出版社,2012年)等書。曾經開過蘭溪文伍書店,小作家聯盟網站。在《中學生天地》(B版)雜誌、《語文世界》(中學版)雜誌等媒體上開過專欄,《錢江晚報》(整版)、《浙江日報》、河北電視台、《金華日報》等媒體發過關於陳平的大幅個人專訪。

主要作品

主編出版有《80後作家訪談錄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12月出版),《八〇後作家訪談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叢書《青春紀》(分成《青春紀:80後新概念作家寫作檔案》和《青春紀:90後新概念作家寫作檔案》兩冊,中國書店出版社),叢書《最青春:新概念90後作品選》(分“男版典藏”和“女版典藏”兩冊,花城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90後獲獎作家中學校園佳作》(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叢書《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選》(分“男版小說典藏”和“女版小說典藏”兩冊,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8年7月)、《溫暖》(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橫空出世90後:90後作家文學作品精選Ⅰ》(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1月出版),叢書《錦瑟年華》(分成清塤卷·男版小說、華箏卷·青春散文、瑤琴卷·女版小說三本,北京出版社,2006年1月),叢書《新概念·文學青春書系》(分成《青春中的落落野花》和《那年春天我要離開》兩本,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哲學家周國平寫序)等圖書。

作品詳解

80後作家訪談錄

關於“80後”已經說了很多年,但說來說去也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80後到底在想什麼,做什麼,80後內在和深沉的東西卻很少有人去關注和挖掘。所以陳平編的《八〇後作家訪談錄》和《80後作家訪談錄Ⅱ》,在沒出版之前就吸引了不少人,中青線上、騰訊讀書、中安讀書等都做了專題。著名作家、學者葛紅兵,著名文藝評論家、同心出版社副總編輯解璽璋,著名作家、《美文》雜誌副主編安黎,還專門為這兩本書寫序推薦。
如今,80後已經不再青春了,最年輕的都有20歲了。90後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再過幾年可能就是他們的天下了。《80後作家訪談錄Ⅱ》的面世,好象已經有了“總結”的意味。
一、集結韓寒等19位著名80後作家
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80後作家訪談錄Ⅱ》,集結了韓寒、林靜宜、劉衛東、李傻傻、金瑞鋒、張怡微、陳安棟、念珠木馬、水格、韓晗、蔣離子、栽培自己獨有的花朵,那么文學的百花園不就滿園春色了嗎?”
閱讀《80後作家訪談錄Ⅱ》後,著名作家安黎的觀念有了顛覆性的改變,說“通過閱讀對他們的訪談,至少,我心目中80後作家的形象受到了顛覆。是的,他們不再是稚嫩的一群,不再是顫顫巍巍的乳雁,而是個個都抖落著豐滿的羽毛,等待著遨遊天宇。”
上海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葛紅兵在《八〇後作家訪談錄》序言中告訴大家,他希望這本書可以打開一扇讓世人了解80後的窗戶。“作家是善於自我言說的,他們做了,現在他們說了,那就讓我們多理解他們一下,聽聽他們怎么說的,不要想當然。其實,我們這個社會又有多少人是真的認真聽過他們說話的呢?”“80後實在是非常認真的一群人,有自己獨立見解,有自己對文學的真誠的愛。有些人說他們不愛文學,如何如何,其實,只是因為80後對文學的理解和他們不一樣而已。80後有自己對文學的看法,當然對文學愛的方式也不一樣,人們常常不理解他們的愛,就對他們說三道四。”
關於《八〇後作家訪談錄》,葛紅兵覺得陳平做了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他認為這本書“知人論事,書中的談話,讓我們真正了解80後在想什麼,在做什麼,而不是讓我們看花邊,聽奇談,很重要的是剖析思想,自我言說,而且都是真誠的言說。”他還評價道:“老實說,我對韓寒、劉衛東等是非常欣賞的。韓寒在我看來,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小說家了,他的雜文也是越寫越有起色,雜文近乎於‘勇’,而且有股子不怕麻煩的味道,這個在我看來是非常難得的。有這樣不管不顧說真話的勇氣,誰能說80後不是文壇新生力量甚至未來中堅呢?”
在葛紅兵看來,《80後作家訪談錄》不僅是針對80後本身的,還是針對全社會的。80後作家的那些冬粉也許會買這本書,但那些80後的父母們更應該買來看看。“關於文學的事,我們這個文壇已經說了很多了。關於人的事,其實,我們還沒有了解。這本書開了一個好頭。”
三、80後作家有多少種顏色
《八〇後作家訪談錄》讓解璽璋感到驚訝,他說:“但陳平的這本‘訪談錄’能夠注意到他(金瑞鋒)的存在,我以為是很難得的。當然不止一個金瑞鋒,他能選擇這些作家,不僅顯示他眼光之獨特,視野之開闊,也拓展了我們對於“八〇後”的認識,豐富了我們對於“八〇後”的想像,使我們不再局限於某些流行的觀念。事實上,我在閱讀這些作家的談話時,每一篇都感到非常的有趣,他們的音容笑貌,更讓我浮想聯翩,不僅想讀他們的作品,而且,很想見一見他們每個人。”
對於80後作家,解璽璋說:“我倒寧願相信每一片樹葉、每一縷陽光、每一朵浪花,都有其獨特性,都是有個性的生命存在。讀罷11篇訪談,更堅定了我的這種看法。這裡的每個人,無論是性格、稟賦,還是文學理想、敘事態度、語言風格,都是千差萬別的,很難裝在一個‘筐’里。他們的寫作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有的甚至南轅北轍。”
解璽璋認為,80後與其前輩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他們不想用一個固定的、僵死的模式規範自己,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想把個性張揚到極致,都希望自己是“這一個”。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念,滲透在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可能對成長著的年青一代沒有影響。“如果有人問,80後作家究竟有多少種顏色?答案應該是,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
四、和80後作家群來一次最親密的接觸
解璽璋認為看《80後作家訪談錄Ⅱ》,猶如一次和80後作家群的親密接觸。說:“陳平也是80後一代,他們同代人之間的對話,應該是更坦誠,更顯得無拘無束,所以,讀這本書,我竟覺得和他們走得很近,參與到他們的對話之中,猶如一次和他們的親密接觸。我不知道我的這種感受能不能為更多的我們這一代人所認可,但我希望凡是關心80後作家,對他們的寫作感到興趣的人,包括家有80後的50後們,都能認真地讀一讀這本書,或許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穫。至於他們都談了什麼?我這裡不講,賣個關子,希望各位自己去讀,但我想說的是,讀過之後,你一定不會後悔,你會發現,我們這一代在許多方面,是應該向年輕一代學習的。事實上,當代世界獨特的文化傳遞方式,已經決定了在這場對話中,虛心接受教益的應該是年長的一代。”
因此,《80後作家訪談錄Ⅱ》和《八〇後作家訪談錄》是一套精美的文學套餐,在這個套餐中,讀者可以嘗盡不同的風味,並且可以這樣說,這個套餐是80後作家群最強陣容的一次華麗現身,80後是一個豐富多采的世界,這個套餐是通向80後作家群的便捷窗戶和橋樑。在這個套餐中,青春與愛情、生命與理想,都化成了最純真和最美好的文字,銘刻了他們對最神聖最美妙的文學世界的熱愛。閱讀此書將成為一次驚心動魄的精神旅行,它將帶你走進全新的美好的文學世界。讓我們一起和26位著名80後作家來一次最親密的接觸吧!

八0後作家訪談錄

書名:《八O後作家訪談錄》
作者:陳平主編
出版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
ISBN:9787304042486
頁數:146

叢書《青春紀》

八十後作家PK九零後作家文藝大比拼
叢書《青春紀》出版——80後作家、90作家同台獻技
80後已獨領風騷十來年,90後也已經開始進入青春文學的領地。2012年10月,陳文伍主編的叢書《青春紀》,已由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本叢書分“80後新概念作家寫作檔案”和“90後新概念作家寫作檔案”兩冊。《青春紀:80後新概念作家寫作檔案》集結了韓寒、李傻傻、劉衛東、劉嘉俊、林靜宜、白雪、金瑞鋒、馬小淘、王虹曉、念珠木馬、韓晗、樓屹等80後代表作家的成名作與力作,對80後十年的文學作品進行了回顧、盤點和總結。《青春紀:90後新概念作家寫作檔案》集結了張牧笛、周笑冰、劉禹婷、潘雲貴、曹兮、韓雨、張斌、原筱菲、孟祥寧等90後代表作家的力作,可以說是對90後作家與作品,進行了第一次具有開拓性和里程碑意義的梳理和結集。
叢書《青春紀》主要收錄有小說、散文等,有的是對青春的描述,有的是對成長的感悟,有的是對夢想的追求,有的是對美好未來的期待,也有的是對現實的反思和批判,體現了80後和90後作家們豐富細膩的情感、成熟的文字駕馭能力和獨特的思維。所有入選叢書《青春紀》的作品都經過嚴格的層層篩選,首先是作者自選得意的新作、力作和代表作,然後由陳平等人挑選,脫穎而出的精選作品,可以說是篇篇精彩紛呈。《青春紀:80後新概念作家寫作檔案》的選稿要求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80後作家作品,以獲得過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和出版過長篇小說的80後作家為主。《青春紀:90後新概念作家寫作檔案》的選稿,則多是那些實力派的90後作家的作品,以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者和出過書的90後作家為主。
叢書《青春紀》中的作品,體裁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的清新活潑,陽光快樂;有的溫馨感人,催人淚下;有的積極奮進,自強不息;有的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其文字或豪放或婉約,或華美或質樸,在他們的筆下,青春與愛情、生命與理想,都化成了最純真和最美好的文字,銘刻了他們最神聖最美妙的時光。作者們把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和痛苦,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收穫和體會真實地反映了出來。因為作者比較多,因此寫作風格各有不同,能讓讀者在短時間內領略到各種不同的文風。也因為作者比較多,因此能夠從不同特點和不同角度反映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習、生活、情感、思想、價值觀等內容。本叢書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充分體現了青年和少年最大的開放本性,就是張揚個性,也體現了文學本無標準的原則。
《文伍書系》創辦人陳文伍說:“叢書《青春紀》是我編書8年以來,文學水平最高的一套書,80後和90後的寫作,其實都已經各有春秋了。韓寒的《杯中窺人》,李傻傻的《一個拍巴掌的男孩》,劉衛東的《接近一種本質》、《與草榮枯》,白雪的《閣樓里的女孩》等都是80後具有代表作性的作品。”“當然我也承認,這本《青春紀:80後新概念作家寫作檔案》其實是我一個人的80後文選,但是我相信裡面的一些作品,必將成為很多人心裡‘深藏的一壇美酒’”。
叢書《青春紀》由《文伍書系》和紙磨坊聯合策劃推廣,《文伍書系》創建人陳文伍(原名陳平)擔任主編。陳文伍已主編出版《80後作家訪談錄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八〇後作家訪談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叢書《最青春:新概念90後作品選》(花城出版社,分“男版典藏”和“女版典藏”兩冊),《90後獲獎作家中學校園佳作》,《橫空出世90後:90後作家文學作品精選Ⅰ》,叢書《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選》,叢書《錦瑟年華》,《溫暖》,叢書《新概念•文學青春書系》等14本相關圖書,已策劃和代理出版安黎的《時間的面孔》,張牧笛的《如煙》、《夢裡有誰的夢》,王文元的《和之風:不一樣的日本》等書。
還記得那天的路嗎?微微濕潤的空氣,我們慢慢地向前走,誰也沒有說話。我們知道路的盡頭,就是我們青春的轉角。你還記得回去的路嗎?據說,這就是這套“青春紀”的來源。
叢書《青春紀》,不僅僅是對青春文學做出了一次有意義的整理和結晶,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前仆後繼的青春,永遠不會散場。因為,有人類的地方,就有青春。
因此,叢書《青春紀:80/90後新概念作家寫作檔案》是一套精美的青春文學套餐,在這個套餐中,讀者可以嘗盡不同的風味。
八十後作家PK九零後作家
一說到“80後”,就有不少人反感了,這是難以避免的。80後,就出生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改革開放的大潮,帶來了非常多的新事物新現象。傳統的道德、思想、理論、文學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改革開放使青少年這個群體的發展異常多元化,造成普遍的心理上的輕浮、暴躁、混亂、功利、自負、彷徨等。
80後寫作的繁榮現象,可以說是空前的,不到30歲就出書的估計早已超過千人,市場化寫作,青春寫作,自傳體寫作,模仿寫作等現象非常突出。
80後的寫作,除了在規模上是空前的繁榮外;80後作家群在寫作特點上,主要是重體驗愛寫感想,敢想敢闖敢寫,自成風格的作家比較多。有的善於寫批判現實主義作品,比如韓寒;有的善於描述鄉土風情,比如李傻傻;有的善於語言的變化以及與自然融為一體,比如劉衛東;有的善於寫夢幻而理想主義的故事,比如林靜宜,有的善於寫瑰麗但又悲情的故事,比如白雪;有的意味深長而又思想複雜,比如金瑞鋒等等,例子舉不勝舉。
90後是一個在全新的環境中產生的全新的群體,90後和80後因為年齡接近,所以關係密切。80後和90後都是產生於巨變的時代,那就是改革開放的時代,機遇和挑戰並存,用哲學的話來說,他們都是“新事物”。80後和90後無論是在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文學觀、道德感,還是在思想方式、行為方式等等方面,都出現了無數新的發展趨勢、新的現象和新的可能。
在文學的發展歷史上,80後和90後必將是承前起後的“兄弟”,說的更進一點就是一對“雙胞胎”。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青春文學奠定著未來的方向,文學的未來在年輕人身上。
90後和80後截然不同的地方,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90後比80後擁有更多新的趨勢和新的發展可能,比如:90後已經產生了一整套老一輩都不懂的“語言系統”,在90後範圍內被大量使用,連80後都常常覺得那些文字是“火星文”,往往看不懂。第二,90後比80後更自我,他們更會主動表現自己和表達自我,他們的語言方式更直白,看問題的方式和行為方式更直接。這是很好的趨勢,然而他們常常覺得自己最重要,以自己為中心,這就不一定是好的了。第三,90後比80後更物質,他們對物質條件的要求更高,物質條件和金錢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更高。真正的創作是純精神的,豐富的物質條件常常使人安逸,不思進取,物質豐富的時代似乎更難產生偉大的作家,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常常就是魚和熊掌的關係,我想這也是物質世界給精神世界造成的壓力和負面影響,機遇和挑戰並存。第四,90後作家比80後作家更早熟,在總體上當然還沒有80後作家成熟。第五,80後作家和作品對90後寫作者影響非常大,他們常常模仿80後作家和作品,市場化寫作也比80後作家來得更明顯,市場化寫作和物質豐富的時代有直接的關係。當然,90後寫作者者中間也已經出現了很多擁有自己特點的優秀作家。六、90後作家,大部分從寫詩開始成長,幾乎個個能寫詩,並善於寫詩,主要靠語言和想像力;而80後作家大部分從體驗生活寫感想開始,主要靠想像力和創造力。最後,90後和80後截然不同的地方還有很多,我現在還沒有想到的,或者想到不重要的就不多說了。
《文伍書系》創辦人陳文伍說:“別小看90後作家,他們比80後更早熟,當你看了我主編的這套書,我相信會和我有同感。老一輩給了我們80後作家們太多偏見和壓力,我們應該多支持90後作家們,多去發現他們的優點和新的發展趨勢,我們應該相信新人會有新氣象。經過我的有限的閱讀和觀察,我覺得在90後作家群里,張牧笛、周笑冰、劉禹婷、潘雲貴、顧文艷、曹兮、韓雨、張斌等人的作品已經很不一般了。特別是張牧笛,她憑藉詩意的內心景致,其筆下的友情、愛情和尋常生活片段,都充滿詩情畫意。文字優美,輕盈簡潔,處處閃光。閱讀她的作品,我們會受到單純的童真和青春的光彩的長久浸染,回味無窮。青春和世間萬物,在她的妙筆下都能如花綻放,散發出青春的無限光彩,她的作品常常是一幅幅史記般的‘青春畫卷’。”
簡單地說,所有人的青春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但又各有各的表現,各有各的風格。相對而言,80後作家群更重視體驗,愛寫感想;90後更早熟更詩意,也更物質更自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