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佐

陳堯佐

陳堯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 ),字希元,號知餘子。閬州閬中人。北宋宰相、水利專家、書法家、詩人,左諫議大夫陳省華次子、樞密使陳堯叟之弟、天雄節度使陳堯咨之兄。 端拱元年(988年),陳堯佐進士及第,授魏縣、中牟縣尉。鹹平初年,任潮州通判。歷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曆四年(1044年),陳堯佐去世,年八十二。追贈司空兼侍中,諡號“文惠” 。 陳堯佐在水利上頗有成就:為防錢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實土法”;為堵黃河在滑州缺口,他發明了“木尤殺水法”;他在汾水兩岸築堤植柳防洪,成為長期造福人民的“柳溪”。陳堯佐也工於書法,喜歡寫特大的隸書字。因其書法點畫肥重,人稱“堆墨書”。著有《潮陽編》、《野廬編》、《遣興集》、《愚邱集》等。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陳堯佐出生。他的先祖是河朔人,至高祖陳翔時,因任蜀州新井縣令,便定居於此,為閬州閬中人。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陳堯佐登胡宿榜進士。 歷任魏縣、中牟縣尉,曾撰《海喻》一篇,人們驚奇於他的志向。後以試秘書省校書郎身份知朝邑縣,恰逢其兄陳堯叟出使陝西,揭發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陳堯叟,便以事誣陷陳堯佐,被降職為朝邑縣主簿。其後移任下邽縣主簿,升任秘書郎、真源知縣,任開封府司錄參軍。

通判潮州

陳堯佐 陳堯佐

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升任開封府推官。他上書指摘時弊,言他人所不敢言,因觸怒真宗,被貶為潮州通判。到潮州後,新修孔廟,並“選潮民秀者勸以學”,發展潮州教育事業。還倡議在孔廟正室東廂建韓吏部祠,並寫了《招韓文公文》,極力稱讚韓愈“專以孔子之道教民。民悅其教,誦公之言,箴公之文,綿綿焉迨今知學者也。”

鹹平三年(1000年),百姓張氏的兒子與其母在江中洗澡,鱷魚尾隨吃掉他的兒子,母親無法施救。陳堯佐聽說後為之傷心,命兩個小吏劃小船拿著網前去捕捉。鱷魚最為凶暴,無法網到,到此時,卻順服被網住,陳堯佐撰《戮鱷魚文》,把鱷魚示眾街市並就其烹殺,人們都感到驚異。

歷職地方

《陳氏三狀元圖》 《陳氏三狀元圖》

陳堯佐在任三年後被召還朝廷,獻詩數百篇,被任命為直史館、知壽州。 知廬州時,因其父陳省華病重,而請求辭官回鄉,提點開封府界事。

後來轉任兩浙轉運副使、京西轉運使、河東路轉運使、河北路轉運使,因母親年邁而請求就近侍養,朝廷召他糾察在京刑獄。又任工部郎中、御試編排官,因安排等次失誤被降為起居郎、直史館、監鄂州茶場。

天禧(1017年—1021年)年間,黃河決口,朝廷起用陳堯佐為滑州知州,製造木籠以減除水患,又修築長堤,人們稱作“陳公堤”。

出入內外

陳堯佐半身像 陳堯佐半身像

趙恆駕崩後,朝廷營造永定陵,又移任陳堯佐為京西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移任度支副使,參與撰寫《真宗實錄》。陳堯佐並未在中書應試,朝廷特升其為知制誥兼史館修撰、知通進銀台司。

天聖二年(1024年),進升樞密直學士、知河南府。

天聖三年(1025年),移任并州知州。每次汾水暴漲,并州百姓往往憂慮,陳堯佐替他們修築堤防,栽植柳樹幾萬株,修造柳溪,百姓賴其利。

天聖五年(1027年),陳堯佐參與撰寫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國史。又接替其弟陳堯咨同知開封府,累遷右諫議大夫,任翰林學士。

天聖七年(1029年),拜樞密副使。其後以給事中之職任參知政事(副相),又升尚書吏部侍郎。

兩知永興

明道元年(1032年),四月,劉太后去世後,宋仁宗趙禎親政,他首先罷黜劉太后所任用的宰相 ,陳堯佐因而於次年以戶部侍郎之職罷知永興軍。經過鄭州,被郡人王文吉以反叛事告發,此事經御史中丞范諷處理,才得以辨明。改任廬州知州,移任同州知州,又移知永興軍。在任內,他向朝廷奏請停毀和修復京兆(今西安)的古碑古碣。後移任鄭州知州。恰逢修造章惠皇后的園陵,鄭州陳設的物件很嚴格,趙禎賜書褒諭。

晚年生活

景祐四年(1037年),授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再次拜相。

景祐五年(1038年),因數次出現災異,陳堯佐被罷為淮康軍節度使、判鄭州。

康定元年(1040年),陳堯佐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

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辛卯(10月26日),陳堯佐去世,享年八十二歲。追贈司空兼侍中,諡號“文惠” 。

主要成就

水利

陳堯佐在水利上的成就也是父兄中最大的。為防錢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實土法”。為堵黃河在滑州缺口,他發明了“木尤殺水法”。他在汾水兩岸築堤植柳防洪,成為長期造福人民的“柳溪”:

①、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也就是黃河第三次徙流的前三十三年,經過千餘年黃沙沉積與濁浪沖刷,黃河堤岸已是岌岌可危,滑州(今河南滑縣)一帶尤為嚴重。時任京西轉運使的陳堯佐於是上奏朝廷“議開滑州小河分水勢,遣使視利害以聞”,勘察詳確後“請規度自三迎楊村北治之。復開汶河於上游,以泄臃塞”。他的建議得到了朝廷的認可。

②、天禧三年(1019年)“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陳堯佐任河北轉運使,兼知滑州,督理河務。他剛到任,即以治黃為政務之重,他親巡堤防,查勘水情,詢問百姓,研究制定治水方略。此時黃河堤岸因水位過高,已是“浸如堆泥”,不能直接夯實加固,必須首先減輕洪水的衝擊,才可築堤。經過反覆試驗,陳堯佐親手繪圖,“造木龍以殺水勢”。木龍是狀如“木梳”的一種防汛攔水工具。據《宋史·河渠·黃河》載:“(木龍)鑿橫木,下垂木數條,置水旁以護岸”。他採用了以木龍減消水勢,而後以“埽”(舊時治水,用柳枝、秫秸、草紮成,並填以土石的防汛工具)填充土石的固堤方法,修築河堤。這樣節節推進,縣縣相連,築成了一條長堤。這條大堤起自滑州,經東昌(今聊城)、臨清、夏津、恩縣(今平原縣恩城鎮)、德州等州縣,逶迤綿延長達千餘里。 據《宋史·河渠·黃河》載:“(陳堯佐)又築長堤,人呼為‘陳公堤’”。這條大堤為預防黃河潰泛起了重要作用,所經州縣,百姓均“賴其利”。

③、陳堯佐曾任兩浙轉運副使,當時由於錢塘江潮水兇猛,“篝石堤”被大水沖塌,官府急募民夫壘起,翌年復被水衝垮。陳堯佐認為按舊方式砌壘石堤是擋不住狂濤巨浪的。於是,不避危險,親率水工勘察,反覆試驗後,決定以“薪石土”夯實築堤。即先行砌壘石堤以擋浪濤,而後又於石堤之外,築以“薪石土”堤,反覆夯實,才將狂濤鉗服。

④、陳堯佐任河東路轉運使時,根據河東土地貧瘠百姓貧困、依靠石炭為生的情況,奏請朝廷免除稅收。又減少澤州大廣冶鐵課稅幾十萬。

⑤、陳堯佐知并州(今山西太原)時,汾水常常暴漲,堤防欲潰,幾至成災,人心騷動,難以聊生。陳堯佐到任,即以治理汾水為急務,來勘堤防,詢問土民,徵求當地有治水專長的“耆舊”的建議。採用“添土增防,植樹固堤”之方,使汾水之堤轉危為安,“民人稱慶”。據《宋史》載:“陳堯佐為築堤,植柳數萬本,作柳溪亭,民賴其利”。

政治

陳氏三兄弟 陳氏三兄弟

陳堯佐一生為官清正,敢作敢為,不同常人。他在陝西為官,告發地方官方保吉的罪惡,他因此被降為朝邑縣主簿。在開封府作官,又“言事忤旨”降為潮州通判。潮州發生鱷魚食人,他下令捕獲,具文數罪後當眾烹殺。

知壽州時,發生大饑荒,陳堯佐帶頭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飢餓的人吃,官吏和百姓都獻出大米,賑濟幾萬人。

出知永興軍時,發現前任姜遵為討好劉太后,在京兆(今西安)修佛塔,大量毀壞“古碑碣充磚瓦用”。陳堯佐上奏說:“唐代賢臣墓碑,現在已損失十分之七八了。其子孫深深地鐫刻大字,是想傳之千載,一旦與瓦礫等同,實在是可惜。那些沒有被毀壞的,希望敕令州縣完整保護。”

詩文

陳堯佐自幼好學,父親教授眾子經書,其兄長沒有完成學業,陳堯佐偷聽已成誦。開始肄業錦屏山,後師從种放於終南山,等到顯貴後,讀書沒有中斷。

陳堯佐初如仕途,曾撰《海喻》一篇,“人奇其志”。繼又具文烹鱷,“人皆驚異”,他的詩作沒有西崑詩派那種浮艷之風,多寫山水花木,寓志談史,且明白清麗。如其游《國清寺》一詩道:“南越第一寺,偶來心地真。卻嫌橋下水,流去人紅塵。”

書法

陳堯佐工書法,善古隸八分,寫一丈見方的字,筆力端正遒勁,年老仍不衰。 因其書法點畫肥重,人稱“堆墨書”。《澠水燕談錄》稱“凡天下名山勝處,碑刻題榜,多公親跡。世或效之,皆莫能及”。

個人作品

陳堯佐有文集30卷,著有《潮陽編》、《野廬編》、《遣興集》、《愚邱集》等。 《宋詩紀事》 、《宋文鑒》、《輿地紀勝》錄其詩40餘首,《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宋代蜀文輯存》錄其文10篇。

人物評價

陳摶:君三子皆當將相,惟中子貴且壽。

陳堯佐像 陳堯佐像

潮州人:昔韓公(韓愈)諭鱷而聽,今公戮鱷而懼,所為雖異,其能使異物醜類革化而利人一也。吾潮間三百年而得二公,幸矣!

歐陽修:①公為人剛毅篤實,好古博學。居官無大小,所至必聞。 ②陳氏高節,在污全潔。閟德潛光,有俟而發。其發惟時,自公啟之。英英伯季,躍武偕來。相車崇崇,武節之雄。高幢巨轂,四世六公。惟世有封,秦、楚及齊。尚書、中書,儀同太師。祖考在前,孫曾盈後。公居於中,伯、季左右。惟勤其始,以享其終。惟能其約,以有其豐。休庸顯聞,播美家邦。有遠其貽,有大其繼。刻詩垂聲,以質來裔。

王稱:堯佐工為二韻,詩人多傳之。……性儉約,不事浮侈。

脫脫:鹹平、天聖間,父子兄弟以功名著聞於時者,於陳堯佐、宋庠見之。省華聲聞,由諸子而益著。堯佐相業雖不多見,世以寬厚長者稱之。……君子以為陳之家法,宋之友愛,有宋以來不多見也,嗚呼賢哉!

黃震:公為太常丞十三年,起居郎七年,為丁謂所絀在外十五年,其不苟進若此。十典大州,六為轉運,戮鱷魚、食饑民、減課賦,鑿太行之險,防滑州之堤,縱惡人而京師無犯,所至以善政顯。及為相,以老成鎮撫,其不負進用又如此。秦國公省華三子,長堯叟、次堯咨,皆進士第一人,位至將相。而公之德業尤著雲。

羅倫:堯叟、堯咨無可祀,祀文惠(陳堯佐)而及其父母可也。

軼事典故

南庵之語

陳堯佐初見陳摶時,陳摶驚奇於他的風骨,認為他可以學仙。陳摶帶陳堯佐拜訪引之同訪白合的一位修士,陳摶問修士說:“怎么樣?”修士掉頭說:“是南庵啊,將位極人臣罷了。”陳堯佐不明白南庵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擔任轉運使,途經終南山,碰到路人告訴他說:“我剛從南庵來。”陳堯佐於是派侍從打聽南庵的所在地,因而前往遊覽。前行不過幾里,仿佛像平生曾經歷過一樣。等到了南庵後,馬上默記下了自己宴坐及休息的地方。陳堯佐考證南庵修行及示寂的時間,正是自己出生的那天,他這才明白自己的前身是南庵的修行僧。

以身作則

陳堯佐知壽州時,遭逢饑荒,他自己率先獻米做粥來賑濟饑民,壽州官民因而爭相獻米,保全了數萬百姓的性命。陳堯佐事後說:“我難道會把此事當成私人的恩惠嗎?只是因為與其用政令指揮人,不如以身作則,而讓大家自願仿效。”

不懼權貴

當時祥符知縣陳詁治理嚴厲苛刻,官員打算加罪陳詁,便使縣為之一空,劉太后果然憤怒;但陳詁與宰相呂夷簡連親,執政大臣以嫌不敢爭辯。事情傳至樞密院,只有陳堯佐說:“懲處陳詁則奸吏得計,以後誰敢再約束胥吏呢?”陳詁因此得以免罪。

儉約愛物

陳氏三狀元 陳氏三狀元

陳堯佐性情勤儉節約,看見動物必定告誡左右侍人不要殺害。器物衣服壞了,隨時就縫補,說:“無非是使之不全部被丟棄。”自號“知餘子”。臨終前一日,自撰墓誌說:“年壽八十二不為夭折,官一品不為低賤,使相接受俸祿不為恥辱,這三者大略可以歸息於父親棲神之地了。”陳摶曾對他的父親說:“您三個兒子都當為將相,惟有中子顯貴而且年壽高。”後來果像陳摶所說的那樣。

書法趣聞

陳堯佐擅寫八分書,自創“點畫肥重”的堆墨書。他出知鄭州時,曾在府中擺宴,一位伶人為戲弄陳堯佐,拿出大幅紙,用濃墨塗寫,並用粉筆點上四點。陳堯佐詢問:“這是什麼字?”伶人回答:“堆墨書寫的‘田’字。”陳堯佐大笑。

陳堯佐曾與石中立同任宰執,石中立一向詼諧逗趣,想要戲弄陳堯佐。政事堂(宰相、參知政事議事辦公處)中有黑飯床,長五、六尺,石中立取來取白堊橫放在床上,長達一尺多。他對陳堯佐說:“我常常學習您的堆墨書。”陳堯佐聽後,非常高興。石中立讓小吏把床抬出,接著說:“我已經能寫‘口’字了。”陳堯佐明白石中立是在戲弄自己後,頗為失望。

陳堯佐遊覽長安佛寺時,為其題名。一位侍從不小心打翻硯台,弄髒了陳堯佐的鞋子。陳堯佐性急,一怒之下,便將毛筆塞進侍從的鼻子裡,隨行的客人無不大笑。

家族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高祖陳翔五代時,曾任蜀王王建掌書記,後棄官定居閬州西水。
曾祖陳翊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齊國公。
祖父陳昭汶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楚國公。
父親陳省華官至左諫議大夫,後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秦國公。
母親馮氏封燕國太夫人。
平輩長兄陳堯叟端拱二年(989年)狀元,官至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贈侍中,諡文忠。
三弟陳堯咨鹹平三年(1000年)狀元,官至知天雄軍,卒贈太尉,謚康肅。
——原配宋氏封杞國夫人。
繼室王氏封沂國夫人。
子輩長子陳述古生平不詳。
次子陳求古曾任比部員外郎。
三子陳學古曾任主客員外郎。
四子陳道古曾任虞部員外郎。
五子陳博古曾任大理評事、館閣校勘。
六子陳修古曾任殿中丞。
七子陳履古曾任秘書省正字。
八子陳游古曾任光祿寺丞。
九子陳襲古曾任大理寺丞。
十子陳象古曾任太常寺太祝。
孫輩孫子四十人——生平不詳。
曾孫輩曾孫二人——生平不詳。

(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 )

史料記載

《文忠集·卷二十·陳公神道碑銘》

《隆平集·卷五》

《東都事略·卷四十四》

《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三》

宋代宰相(二)

惠州歷史名人

惠州歷史悠久,歷來是名宦、文人墨客薈萃之地。自晉至清,對惠州影響較大的歷史人物有480多人,他們或詩或文,或創辦書院,或修堤築路,興修水利,對惠州文化、經濟的發展貢獻殊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