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4年

1044年

1044年是一個閏年,是農曆甲申年,猴年。契丹重熙十三年;北宋慶曆四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越南明道三年,天感聖武元年;日本長久五年,寬德元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六開始。

大事記

(圖)無垢淨光舍利塔無垢淨光舍利塔

修建無垢淨光舍利塔

舍利塔建於1044年(遼重熙十三年),清崇德六年重修。因佛塔內供藏1548顆“舍利子”,所以又稱無垢淨光舍利塔。舍利塔位於瀋陽市西北,皇姑區塔灣街45巷15號,雄偉壯麗,歷史久遠,從古至今景色不減。1044年(遼重熙十三年)由北方契丹人修築,1640年(清崇德五年)重修,是瀋陽市歷史較久的古建築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為密檐塔。1985年維修時,發現塔身為空心,這在全國同類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塔內出土有鎏金佛、舍利子、經卷、瓷器等大批珍罕文物,地宮四壁尚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畫。此塔北側新建了一座瀋陽古塔遺物陳列館,館內展出有瀋陽各塔先後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無垢淨光舍利塔東眺昭陵,南臨沼澤,古色蒼然,風景甚佳。清人有詩詠道:一灣塔影水流春,寒食煙生樹樹新,疑是雨余青到眼,十三山色慾留人。塔灣夕照是瀋陽著名的八景之一。

舍利塔是一座十三層密檐八角形磚塔,高33米。整體分五部分:地官、塔座、塔身、塔檐、塔剎。地宮位於基座下面,是珍藏佛舍利等遺物之處。塔座為八角形須彌座,高17米,每面寬5.5米。塔身分上下兩部分,下半部有“仰俯蓮”形狀的須彌座束腰,中間設一壺門,內有石雕伏獸;上半部為八角圓形倚柱,每面正中各闢一券拱形佛龕,內有坐佛一尊,兩旁有脅持。八面座佛名稱各有不同,正南曰寶生佛,西南曰等觀佛,正西曰平等佛,西北曰惠華佛;正北曰大慈佛,東北曰普濟佛,正東曰慈悲佛,東南曰阿閃佛。塔身再向上有十三層密檐,檐下有磚雕斗拱,並懸掛風鐸。最頂端是塔剎,塔剎最下層是八角形露盤,露盤之上承托一圓盤露體,其頂端有鐵剎桿,剎桿上穿有三顆圓形、半圓形寶珠,最頂上是一葫蘆形銅寶珠。

宋夏慶曆議和

(圖)宋仁宗宋仁宗慶 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協定

1044年(慶曆四年),宋、夏訂立“慶曆和議”,重開邊境榷場,恢復了民間商販的往來。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宋仁宗明道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寫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可是宋朝大多數官員主張立刻出兵討伐西夏,興師問罪。於是宋仁宗於當年六月下詔削去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從此,長達三年之久的宋夏戰爭全面爆發。

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協定。和約規定:西夏向宋稱臣,元昊接受宋的封號;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從此以後,如雙方邊境的人逃往對方領土,都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宋夏戰爭中西夏所占領的宋朝領土以及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地全部歸屬宋朝,雙方可在本國領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宋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於是宋夏正式達成和議,史稱“慶曆和議”。這次平等和議換得了宋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後來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統治時期,宋夏之間又爆發戰爭。

阿努律陀建立蒲甘王朝
阿努律陀征服混戰不休的各小城邦,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國,定都伊洛瓦底江東岸名城蒲甘,史稱蒲甘王朝。經其子江喜陀王勵精圖治,到第三代緬王阿隆悉都時,蒲甘王朝進入鼎盛時期。據史書載,蒲甘其城構以磚囿,周一百六十里,濠岸亦磚構,相傳本是舍利佛城。城內有居人數萬家,佛寺百餘區,其堂皆錯以金銀,塗以丹彩,地以紫礦,覆以錦氈。蒲甘王朝經濟繁榮,商旅往來不絕,北通中國,西達印度。軍事強大,曾三滅暹羅,焚其宮室典籍,掠其金珠子民,並把暹羅王捋到蒲甘,令其亡國之民西向而泣,蒲甘王朝佛法極盛,歷代緬王均廣弘佛法,以興建佛塔寺廟為最大善舉。蒲甘朝上至王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幾乎人人建塔,伊洛瓦底江東岸,因此立起了一片恢宏的塔林,盛極之時,號稱有佛塔四十萬座。也許是廣修廟塔耗去了大量財富,蒲甘王朝國勢漸微,1287年,蒲甘被南下的蒙古軍隊攻占,末代緬王那羅梯柯波帝南逃,蒲甘王朝覆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