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咨

陳咨(1901~1929)又名俞廷,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生於城關馬樁口一書香人家。父親九疇,清秀才,教私塾。俞廷好學上進。民國4年(1915)入城固中學,兩年後隨父轉西安成德中學。民國8年(1919)年受五。四運動影響,萌發救國救民思想。民國10年(1921)夏考入北平燕京大學,次年加入共進社。民國13年(1924),加入中國共產黨。

生平簡介

陳咨(1901~1929)又名俞廷,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生於城關馬樁口一書香人家。父親九疇,清秀才,教私塾。俞廷好學上進。民國4年(1915)入城固中學,兩年後隨父轉西安成德中學。民國8年(1919)年受五.四運動影響,萌發救國救民思想。民國10年(1921)夏考入北平燕京大學,次年加入共進社。民國13年(1924),加入中國共產黨。

成長

民國14年(1925)夏,俞廷燕大畢業,中共北方局派他到陝西省第四中學(延安)協助呼延震東辦學。當年與王超北、易厚庵等在學校成立黨團小組,後擴大為中共黨支部。12月組織決定將第四中學黨支部改為膚施(延安)黨支部。俞廷積極參加支部領導的“非基”運動周,反對、打擊帝國主義利用宗教的侵略行徑。官府於民國15年(1926)1月28日將俞廷、王超北等30多名師生逮捕。經民眾聲援,組織營救,被捕人員一月後獲釋,當年膚施黨支部改組為特別支部,負責安塞、甘泉、延安等地下黨的工作,呼延震東任書記,俞廷、易厚庵任委員。

革命道路

民國16年(1927)1月,國民黨陝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出席代表70餘人,中共黨員、共青團員占半數。俞廷、呼延震東同被選為候補執行委員。他們回延安後,掛出國民黨膚施縣黨部的招牌,開展革命活動。當時延安黨組織受中共北方局和豫陝區委領導。同年2月,中共陝甘區委在西安成立,決定取消中共膚施特別支部,成立中共延安地委。4月地委成立,田伯蔭任書記,俞廷任宣傳委員。延安地委成立後,組織得到很快發展,三個月時間黨員發展到110人。4月28日李大釗被害噩耗傳至延安,俞廷等地委領導人悲憤填膺,即以國民黨縣黨部名義舉行追悼大會,揭露軍閥勾結帝國主義的罪惡,號召努力完成國民革命。民國16年(1927)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7月上旬,中共中央指示撤銷陝甘區委,成立中共陝西省委。中共延安地委遂改為中共膚施縣委,田伯蔭任書記,俞廷等為委員。8月初,陝北軍閥井岳秀下令逮捕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查封省立四中,限外籍教職員3日內離開延安。俞廷處理好黨內事務後被迫離開延安。民國16年(1927)10月,中共陝西省委決定成立中共陝南特委,派陳俞廷為特委委員回漢中創建特委。11月正式建立中共陝南特委,俞廷任宣傳委員,領導漢中、安康兩地革命鬥爭。

病逝

民國17年(1928)2月,俞廷在縣城大西關召集梁子熾、劉彥玉、田克恭等6名黨團員開會,經研究決定成立中共城固縣黨團小組,俞廷兼組長。3月,中共陝西省委遭破壞,當局按中共黨員名單逮捕陳俞廷、梁子熾等3人,多次刑訊逼供。俞廷等以逮捕令上“陳咨”、“梁守愚”不是本人為由,予以否認。後經學校、團體、知名人士聯名具保,俞廷等方獲釋。9月,俞廷召集徐葆初、梁子熾、陳伯烈開會,將黨小組改為中共城固縣支部,俞廷任書記。因黨員多是城中、考小骨幹教師,兩校革命氣氛濃厚,掀起讀新書、演新戲、辦牆報、開演講會的熱潮。由於長期奔波,兩次入獄,俞廷積勞成疾,胃病復發臥床。在病榻仍以頑強精神翻譯《資本論》。民國18年(1929)7月,俞廷病逝,年僅29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