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咨

吳咨

吳咨(1813~1858)清代篆刻家,書畫家。字聖俞,又字哂予,號適園,清江蘇常州人。官山東鹽使運,《墨林今話》稱其通六書之學,精篆、隸、善畫花卉、魚鳥,生動無不精妙,取法惲壽平而運以己意。刻印尤精。篆刻宗鄧石如,每印章法皆苦心安排,舒暢妥帖,能融會秦漢、宋元,印文處理善變化,分朱布白頗靈巧,平中有奇,奇不失穩。著有《續三十五舉》、《適園印存》、《適園印印》等。

基本信息

1人物簡介2藝術特色

1人物簡介

吳咨傳贊石刻 吳咨傳贊石刻

吳咨(1813-1858),字聖俞,號哂予。江蘇武進(今常州)人。資稟穎異,八九歲即習篆籀,作楹帖、巨幅毫無懼色。花卉師法惲壽平。通六書,善大篆書法。精摹印,篆刻多宗鄧石如。吳咨落拓狂狷,嗜杯中物,常酣臥酒肆,有好事者輒以佳石相求,吳咨隨手奏刀,無不入妙。曾從陽湖派著名學者李兆洛游,“先生每夸於人曰:如聖俞者始可以藝名矣”。鹹豐間江南一帶戰火連天,吳咨投身戎幕,任鹽運司知事,後攜家眷赴津門,卻無所依,改官山左,詎料到任八日竟病歿。

吳咨早慧,夙好刻印,十三歲就有頗為純熟穩練的多字印問世。當時師法鄧石如的印人寥寥可數,地域分散,未能產生與浙派抗衡的群體。除了吳熙載,唯吳咨能得皖派神髓。江陰適園主人陳式金服膺鄧石如,愛屋及烏,對吳咨也極為青睞。道光末延請吳咨至家,篆刻陳氏姓名、字號、齋館和詩文句等印二百餘鈕,輯為《適園印印》。吳咨生前刻印數逾千百,但“恥於自炫,故不以存”,隨刻隨棄。其追宗皖派的作品,皆印從書出,強調書法筆意,線條圓轉流暢,布局虛實相生。《適園印印》中的小篆類朱文印,已與吳熙載成熟期作品相近。皖派初期一些生澀已被盡行褪去,所作得生動自然、婀娜剛健之神妙。吳咨個別巨構,章法飽滿開張,用刀雄渾圓健,氣象駿邁,開拓出皖派古拙奇肆之新面。

金石學研究至乾嘉時進入了鼎盛期,出土的商周青銅彝器和原器拓本也極為豐富。嗜好鐘鼎銘文的吳咨“所見金石文字極多,凡點畫之微,偏旁湊合,屈折垂縮之細,皆能悉心融貫,雖繁文沓字,位置妥貼,無不如意”。乾隆間出土於陝西鳳翔的散氏盤,其銘文為西周晚期金文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引起了後世學者與書法篆刻家的極大關注。年輕的吳咨在杭州時參古璽章法,集散氏銘文,鐫成“子貞氏”一印,章法疏朗空靈,比先前駁雜的程邃古文印在取篆上更為醇正,在其他嘉、道印人作品中確屬罕見,也與當時風靡印壇的浙派作品和自己摹效的皖派作品拉開了距離。

鄧石如之偉大在於開創了“印從書出”這一全新的篆刻創作理念,他將婉暢流美的小篆書法融入印中,與追求方折,崇尚漢代繆篆的浙派形成兩極對比。但皖、浙的篆法均在秦漢之後,吳咨 則上追三代,充分利用不斷面世的先秦青銅器銘文和學術考據成果,甚至將觸角延伸到不被當時正統金石學家所重視的兩漢鏡銘,取字入印並印化,使此“書”不再囿於“二李”(李斯、李陽冰)小篆一系,拓展了印人們的視野,突破了傳統印章的配篆範疇,對“印從書出”理論作出了新的詮釋。吳咨作品對晚清印人王大炘等極有影響,也成為趙之謙大範圍地擷取銅鏡泉幣、磚瓦權量等出土文字入印的先聲。

自“子貞氏”之後吳咨又創作了許多純正、充滿異趣的金文印,無不古艷清麗,動人心目。吳咨在步趨鄧石如之際,另闢蹊徑,時有創穫。只可惜其生前作品未能遠播,更不幸的是造物忌才,命途多舛,吳咨春秋僅四十六歲,無奈地削弱了他在篆刻史上的地位。

吳咨的篆刻與徐璇甫、吳 雋 、徐三庚、趙之謙、吳熙載、王爾度等並稱於世,並列入晚清金石六家之首。

吳咨曾寄居江陰陳式金家,為其刻印頗多。為人所珍。陳式金輯《私艾齋篆古磚印》為吳咨印作原鈐印譜,鄧傳密在《私艾齋篆古磚印》序中這樣記述:“……余獲古磚琢磨為硯,破裂不任者因其華離就以制印……”說明吳咨刻磚印是用琢硯琢壞的廢磚來進行創作的,並非是刻意的,他的印存世量並不多,而以磚為載體的印就更少了,因此《私艾齋篆古磚印》在吳咨的篆刻生涯里顯得尤為重要。

《私艾齋篆古磚印》中有、仰振贏-詩讚吳咨的篆刻;

繆篆風流祖相斯,璽文刻玉重當時。

千秋遙接源頭遠,活活猩雲吐印池。

殘磚六代費推商,鴻雪吳江篆幾行。

真與贏鎦承絕學,手民深刻古痕香。

髯翁鐵筆冠當今,方寸渾涵萬里心。

鳳舞鸞回窺意象,未嫌一字抵千金。

登龍翰墨重斯文,養一齋寒起暮雲。

老子摩挱當日意,瓣香思替後生焚。

汪昉《吳聖俞傳》:“……少長又工寫生,獨追黃、徐遺意,而其摹印尤精。聖俞嘗自言:吾生平所作篆字及花卉,固可凌躐時輩,而於摹印,實有心得。蓋其所見金石文字極多,凡點畫之微,偏旁湊合,屈折垂縮之細,皆能悉心融貫,雖繁文沓字,位置妥貼,無不如意。其視文、何、徐、李輩蔑如也……。”

巍然崛起於當時的印壇,可說與皖、:浙兩派形成鼎足之勢。鄧石如的雄風一直影響到同時期的包世臣、吳讓之、趙之謙、吳咨、胡澍、徐三庚等人。

1沙孟海先生評吳咨篆刻:學問審博,法度精嚴,沉著穩練,自有面目。

2、沙孟海·先生1984年所著的《印學史》一書中提到,“世稱鄧派印學名家,還有一個吳咨。

3鄧散木生評吳咨篆刻:吳咨功力至深。

4、 方介堪先生評吳咨篆刻:他是早慧的藝術家,每印章法均苦心安排,創作態度非常認真,如果假以時日,想必會有更好的作品問世。

吳咨作印亦學時風,但最為人注目的,是他以金文結構偶而參入古璽格式,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既非小璽的簡單翻版,丁敬以漢繆篆為正宗,崇尚方折的切刀式,以篆為隸,符合漢印的基本格調。鄧石如反其道而行之,以斯篆入印,追求綿密修長、清麗飄逸的線條之美,可謂開一新境界而暗合於宋元圓朱文式,在趣味上當然更近世化,而古璽一路的印,一來過去未能獲得人們的普遍認識,不知此為哪代物;二來文字剝雜,也難於用篆,且多為姓名官職,因此承襲者鮮見,以之光大發揚者則更罕見。吳咨取此為蹊徑又不囿於此,而是毅然引為多字印,他的印法度精嚴,沉著穩練,自有面目。其中參法金文真器拓款,以金文書法直接入印,可謂古艷,“古”即是指金文上古雅、樸實的氣質而言,“艷“則是指印文的雋雅與多字印的排布變化而言,兩者都是近世印壇上十分少見的大膽嘗試,但毫無疑問,兩者都是成功的範例。

2藝術特色

吳咨書作 吳咨書作

吳咨生平博覽金石文字、秦漢碑版,通六書。善書法,篆隸書均佳,少時已名滿鄉里。繪畫得惲壽平神趣,花卉、魚蟲無不精妙,取法惲壽平而運以己意。刻印尤精。篆刻宗鄧石如,每印章法皆苦心安排,舒暢妥帖。能融會秦漢、宋元,印文處理善變化,分朱布白頗靈巧,平中有奇,奇不失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