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佛和平之春圖

陳之佛和平之春圖

陳之佛和平之春圖描繪了12隻鴿子在和煦明媚的春天裡自由、安閒的情景。畫面上鮮花爭艷,春意融融。鴿子形態各異,有的在草叢中悠閒地覓食,有的佇立在山石之上向遠方翹首凝望;有的展開雙翅在花叢中飛翔,有的正專心地梳理著羽毛……作者正是通過對象徵和平的天使——鴿子情態的細膩刻畫,以及對春之氣氛的營造,勾畫出一派和諧、溫馨的景象,抒發了對新中國的熱愛之情,體現了讚美世界和平的主題,更賦予傳統工筆花鳥畫表現新的意義。

基本信息

作品介紹

陳之佛和平之春圖

工筆花鳥畫興起很早,歷史上也產生過許多知名的畫家,但到了民國時期,卻日見凋零,每況愈下,整個工筆繪畫的優良傳統幾乎喪失殆盡。面對當時工筆花鳥畫畫壇這種令人痛心的情景,陳之佛決心以自己的努力來挽救和振興這一古老畫種。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以後的幾十年里,他可謂嘔心瀝血,慘澹經營。所以說,陳之佛是拯救與振興中國近代工筆花鳥畫的功勳。傅抱石曾經為陳之佛題寫過這樣兩句詩:“雪個已矣甌香死,三百年來或在斯。”是說自八大山人惲南田故去後的三百年間,就工筆花鳥畫的創作而論,大概只能推舉陳之佛了。在陳之佛先生誕辰110周年,欣賞他創作的《和平之春》,不僅看到他的經典所在,更能感受到一個畫家的愛國深情。

有人認為,工筆花鳥畫的創作程式繁瑣,很難抒發創作者的個性。其實,能否表現出個性畫風並不僅在於藝術形式,更多的在於創作者的表現能力。這幅《和平之春》,當時,是我國第一個“社會主義建設五年計畫”開始的第一個春天,同時“世界和平會議”又在北京隆重召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陳之佛創作了這幅具有歷史意義的佳作。

此作品篇幅宏大,石青石綠色的假山石顏色濃烈,與大紅的重瓣碧桃花在色彩上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呼應,在視覺上給人以很強的衝擊與震撼,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視線。在以鮮艷的色彩吸引住觀者的同時,畫面上許多細微之處又是妙不可言,顯露出作者的獨特匠心:紅彤彤的碧桃之間點綴著許多晶瑩如雪的單瓣桃花,使紅的更紅,白的更潤;朵朵盛開的月季中還夾雜著許多不知名的花草,一派濃濃春意躍然紙上,使觀者在欣賞這幅作品的同時感受到一種難言的愉悅與歡暢。

工筆畫的構圖往往因為流於呆板而出現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陳之佛的這幅作品在構圖上卻從不墨守成規,敢於創新。畫中景物雖然繁雜,但主次分明、動靜相應、虛實相生,從而形成一種繁而不亂、平中顯奇的獨特韻味。

作為近代著名的工筆畫畫家,陳之佛還是一位頗有建樹的工藝圖案家,所以,他對於作品的色彩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與實踐。在他的作品中有的顏色相當濃艷,卻把握得當,像這幅作品中對山石與桃花的處理,能夠做到艷而不俗,重而不滯,給人的感覺依舊是明淨柔和、格調高古,有著富麗堂皇之美,沒有絲毫的“火氣”與“匠氣”。有些地方的顏色又很淡,但是淡而不薄,比如那幾隻淺顏色的鴿子,依舊是滋味雋永,空靈蘊籍。

陳之佛的工筆花鳥畫與傳統繪畫存在著很大差別,如果要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應該屬於“新工筆畫”的範疇。他精心研究臨摹過黃荃、徐熙、崔白等人的大量作品,熟悉各派的技法特點,對於傳統繪畫有著紮實的功力,又不一味地繼承傳統,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尋求創新與發展。加之他早年曾留學日本,諳熟西方繪畫中解剖、透視、色彩等知識,就使他的作品呈現著兼融中西的獨特風貌。

人文簡介

陳之佛(1896—1962),原名紹本,學名之偉,號雪翁,浙江餘姚人。1918年赴日本求學,1923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工藝圖案科。作為我國最早到日本學習工藝美術的留學生,他在前半生以不懈的努力在中國推廣和傳授實用美術,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培養工藝美術人才的學館——尚美圖案館,成為中國現代工藝美術的奠基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