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腸燥證

陰虛腸燥證

陰虛腸燥證,中醫病症名。由素體陰虛,津液不足,或熱病之後,津液耗傷,或年老體虛,陰血不足,或女子經帶胎產,損傷陰血,過食辛辣厚味、醇酒炙博等,均可致津液不足,大腸乾澀。

病因病機

本證多因素體陰虧,或年老而陰血不足,或吐瀉、久病、溫熱病後期等耗傷陰液,或因失血、婦女產後失血過多,以致陰血津液虧虛,大腸失於濡潤所致。

辨證要點

大便乾結,形體消瘦,心煩少眠,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臨床表現

大便乾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兩顴紅赤,心煩少眠,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

滋陰補血,清熱生津,潤腸通便。

方劑

增液湯加減。

常用中藥

玄參、麥冬、蓮子心、生地。

預防調護

1.飲食調攝:注意合理的膳食,以清淡為主,多吃粗纖維的食物及香蕉、西瓜等水果,勿過食辛辣厚味或飲酒無度。

2.囑患者每早按時登廁,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3.保持心情舒暢,加強體育鍛鍊,特別是腹肌的鍛鍊,有利於胃腸功能的改善。

4.可採用食餌療法,如黑芝麻、胡桃肉、松子仁等份,研細,稍加白蜜沖服,對陰血不足之便秘,頗有療效。

轉歸

經過合理地治療,一般轉歸較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