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由三首五言絕句組成。這三首詩描寫了李白陪族叔李曄暢遊洞庭湖排遣愁緒的情景。每首均可獨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獨特構思的抒情絕唱。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
其一
今日竹林宴1,我家賢侍郎。
三杯容小阮2,醉後發清狂。
其二
船上齊橈樂3,湖心泛月歸。
白鷗閒不去,爭拂酒筵飛。
其三
剗卻君山好4,平鋪湘水流5。
巴陵無限酒6,醉殺洞庭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
1.竹林宴:用阮籍、阮鹹叔侄同飲於竹林事,《晉書·阮籍傳》“(阮)鹹任達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遊。”此以阮鹹自喻,以阮籍比李曄。
2.小阮:即阮鹹,與阮籍相對,故稱小阮。
3.橈樂:謂舟子行船之歌。撓:舟揖也。
4.剗(chǎn)卻:削去,鏟掉。君山:在洞庭湖中,又名洞庭山、湘山。
5.湘水:洞庭湖主要由湘江瀦成,此處即是指洞庭湖水。
6.巴陵:岳州唐時曾改為巴陵郡,治所即今湖南嶽陽。[2-3]

白話譯文

其一
今日與我家賢侍郎共為竹林之宴飲,就像阮鹹與叔父阮籍一樣。
酒過三杯,請容許我酒醉之後高邁不羈之態。
其二
船上齊唱行船之歌,我們乘著月色自湖心泛舟而歸。
湖面上白鷗悠閒不遠飛,倒是爭相在我們酒筵的上方盤鏇飛翔。
其三
把君山削去該有多好,可讓洞庭湖水平鋪開去望而無邊。
巴陵的美酒飲不盡,共同醉倒於洞庭湖的秋天。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這一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運地遇到大赦放還。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趕忙返至江夏。李白獲得自由以後,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江夏贈韋南陵冰》),是因為他又對朝廷產生了幻想,希望朝廷還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動了一個時期,毫無結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離開江夏,出遊湖南。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曄,當時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他們此次同游洞庭湖,心中充滿感慨,因有此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是李白的一組紀游詩。它由三首五言絕句組成。三首均可獨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獨特構思的抒情絕唱。
第一首:“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借用阮鹹與叔父阮籍的典故,暗寓李白與族叔李曄共為竹林之宴飲,同為仕途不通的同憐人,以阮鹹自喻,以阮籍比作李曄。“三杯容小阮,醉後發清狂”,講述李白欲借酒消愁,排遣心中的愁緒。
第二首:“船上齊橈樂,湖心泛月歸。白鷗閒不去,爭拂酒筵飛。”描繪出一幅酒船管弦齊奏、皓月浮光靜影沉璧、白鷗盤鏇飛翔的湖上美景圖。四句詩句前後片渾然一體,自然流暢,毫無滯澀之感,音情頓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氣勢,詩意意境開闊,動靜虛實,相映成趣。
第三首:“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鏟去擋住湘水一瀉千里直奔長江大海的君山,就好像李白想鏟去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礙。“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既是自然景色的絕妙的寫照,又是詩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樣,用洞庭湖水似的無窮盡的酒來盡情一醉,藉以衝去積壓在心頭的愁悶。這首詩,前後兩種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獨立,實際上卻有著內在聯繫。聯繫它們的紐帶就是詩人壯志未酬的千古愁、萬古憤。酒和詩都是詩人藉以抒憤懣、豁胸襟的手段。詩人運用獨特的想像,不假安排,自然拈出“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的詩句。“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句設喻巧妙,令人回味。只有處在這種心情下的李白,才能產生這樣奇特的想像;也只有這樣奇特的想像,才能充分表達此時此際李白的心情。

名家點評

鶴林玉露》:李太白云:“鏟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杜子美云:“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二公所以為詩人冠冕者,胸襟闊大故也。此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
《詩家直說》:《金針詩格》曰:“內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內外含蓄,方入詩格。若子美‘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是也。”此固上乘之論,殆非盛唐之法。且如賈至、王維、岑參諸聯,皆非內意,謂之不入詩格可乎?然格高氣暢,自是盛唐家數。太白曰:“鏟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迄今膾炙人門,謂有含蓄之意,則鑿矣。
《批選唐詩》:率爾道出,自覺高妙。
《唐詩摘鈔》:放言無理,在詩家轉有奇趣。四句四見地名不覺。
《酌雅詩話》:瞿存齋云:太白詩:“鏟卻君山好,平浦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是甚胸次?少陵亦云:“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然無許大胸次也。余謂不然。洞庭有君山,天然秀致。如鏟卻,是誠趣也。詩情豪放,異想天開,正不須如此說;既如此說,亦何大胸次之有?
《唐詩箋注》:詩豪語辟,正與少陵“斫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匹敵。“巴陵”一句,極言其快心。
《唐詩選勝直解》:言鏟去君山而令湘水平鋪,太白胸中放曠豪邁可見。中流暢飲,洞庭秋意,盡收於醉中矣。
《詩式》:首句,若以君山在湖中不免猶為芥蒂,不如剷除更好。二句,君山鏟去,湘水平流,則眼界彌覺空闊。三句,先點“酒”字,四句,落到“醉”字。步驟一絲不亂。三句有了“無限”二字,四句“醉殺”二字迎機而上,所謂一應一呼也。結句有醉倒在洞庭秋色之中,有“一腳踢翻鸚鵡洲,一拳捶碎黃鶴樓”之概。(品)豪邁。
《李太白詩醇》:嚴云:便露出碎黃鶴氣質。
安旗云:其三純是奇想。其所以發此奇想者,總為胸中與積憤欲抒,況又在醉後。故自然流出,不假安排。然亦須其一、其二為之鋪墊。

作者簡介

李白像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