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是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科主要的教學與科研單位。學院位於陝西師範大學長安校區,地處終南山麓,潏水之濱,具有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與優良的學術環境。

簡介

陝西師範大學前身是陝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在1944年建立之時即設有史地系。1954年學校定名為西安師範學院,歷史系始獨立建制,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擔任系主任。1960年西安師範學院與陝西師範學院合併,成立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保留原有建制。20世紀80年代中,由歷史系分設獨立建制的歷史地理研究所、唐史研究所和古籍整理研究所。2000年學校進行管理機構改革和院系體制調整,歷史系、唐史研究所和古籍整理研究所合併,組建為歷史文化學院。
據有關資料顯示,學院轄歷史系和文博系,以及周秦漢唐文化研究中心等八個院屬研究機構,此外還設有歷史藝術博物館和資料室。
學院有歷史學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歷史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和博物館學三個本科專業,歷史學為陝西省名牌專業,已具備相當完善的歷史學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

師資力量

據有關資料顯示,學院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在不同的領域中先後出現過史念海教授等一批成就斐然享譽學林的專家學者。在職教職員工67人,其中專業教師56人,該院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全體專業教師的51.8%,具有研究生(博、碩士合計)學歷者占91.1%。高級職稱教師占82.1%。教師曾在外校取得學歷或學位者占75%,師資隊伍學緣結構多樣。專業教師中,中青年教師占78.6%,各個年齡段分布合理。

科研教學

據有關資料顯示,學院具有雄厚的歷史學科教學和科研力量。秉承“自由、自信、自尊、自強”的辦學理念,奉行“厚基礎、強學科、重人文、寓現代於傳統”的育人方針,為學術研究和基礎教育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有40多部高水平專著出版,一大批論文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等學術期刊,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課題、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研究課題,先後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圖書獎、吳玉章獎、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獎等多項各類學術獎勵。有2門課程被列為陝西省精品課程。歷史學在全國高校各類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

學院領導

院 長:

賈二強,男,漢族。1954年8月出生。1983年考取陝西師範大學古籍整理
院長賈二強
研究所歷史文獻學研究生,師從著名文史及古文獻專家黃永年教授。畢業後留校任教,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95年增列為碩士研究生導師,2001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歷任陝西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現並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站長、校學術委員會及學位委員會委員,社會兼職有陝西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西安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等。從事歷史文獻學、古籍版本學、文獻學基礎、唐史史料學、古文獻研究、專書研究等多門本科、碩士、博士生課程的教學工作。先後撰寫、整理出版學術專著及古籍10多部,發表論文數十篇。研究成果5次獲得省級優秀成果獎。承擔、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古籍整理項目2項。
從事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古代文獻整理研究和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尤其在古籍版本研究方面有相當造詣,曾承擔教育部古籍整理項目《清代版本圖錄》,與黃永年教授合作完成,199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成為古籍版本研究的必備之書,得到學術界廣泛好評。主要關注古代民間信仰問題的研究,發表了系列論文,並於1998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最終成果《唐宋民間信仰》200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該項成果屬於填補空白之作,其中若干結論已引起學術界廣泛重視。 

黨總支書記:

丁虹,女,漢族,1963年12月出生,甘肅榆中人,
丁虹
教育碩士。1983年9月考入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1987年7月畢業留校在歷史系辦公室先後從事教學秘書、科研秘書、總支秘書和系主任助理等管理工作。1998年5月起任歷史系黨總支副書記。2005年12月起任歷史文化學院黨總支書記。

院系設定

陝西師範大學現設有21個學院,2個基礎教學部, 63個本科專業;有 12 個博士後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生物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化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材料科學與工程), 1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生物學、化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地理學、哲學、理論經濟學、教育學、心理學、數學、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103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 4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186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另有1 個教育博士專業學位點,20 個碩士專業學位點(含工程碩士 8 個領域),國家現有 13個學科門類中該校學位授權點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農學、醫學、藝術等 11 個學科門類;有國家級重點學科4個:歷史地理學、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文學動物學省部級重點學科56個

對外交流

學校積極開展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設有西北地區唯一的“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其主要職責是:起草全校國際交流合作工作的發展規劃;為學校領導提供諮詢;協調全校外事活動,為院系的教學、科研和國際學術交流提供信息服務;負責學校外事接待活動的策劃、實施;校際交流計畫的統籌管理,包括計畫的制定、協定的擬訂、交流項目的實施和運轉情況的跟蹤管理、服務;外國留學生和研究學者的歸口管理,包括發展規劃的制訂、參與招生、外事和教學管理、生活服務;外國專家的聘請、報批、外事和生活管理;國際會議的審核報批;境外辦學的聯絡、審核和報批;教職工因公出國(境)和學生因公出國(境)護照、簽證(通行證)的辦理,教職員工因私出國(境)校內有關手續的辦理;校領導交辦的其他各項事務。
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培養體系完備的綜合性一流師範大學,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10萬餘人。學校還積極開展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越南、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70多所學校建立了校際友好與合作交流關係,培養留學生近4000餘人。

教學成果

長期以來,學校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堅持以“三級三類”教學評估為主體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狠抓教學管理 和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2000 年以來共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5 項,省級教學成果獎 27 項,有 6 部教材入選“國家面向 21 世紀課程教材”,獲省部級以上優秀教材獎 6 項, 2 部教材入選教育部推薦使用的研究生教學用書, 6 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23 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12 個專業被評為省級名牌專業。學校 1999 年被中央文明委首批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校團委 2004 年被團中央授予“紅旗團委”光榮稱號,學校連續十五 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授予“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學校畢業生因其專業基礎紮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踏實敬業而深受用人單位歡迎,連續多年一次性就業率在 90% 以上,位居全國師範院校前列。學校積極實施科研強校戰略,科研實力逐年提升,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具有顯著優勢。。“十一五”期間,人文社會科學共承擔省部級及其以上科研項目 472 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類項目 81 項,教育部項目 106 項;有 118 項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出版學術著作 432 部,教材 160 部,發表學術論文 4793 篇。
自然科學“十一五”期間共承擔省部級及其以上科研項目 442 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60 項; 863 計畫項目 4 項, 973 前期專項項目 2 項;出版學術著作 105 部,發表學術論文 6454 篇;有 23 項科技成果獲得陝西省科學技術獎, 116 項科技成果被授予專利權,其中發明專利 112 項,實用新型專利 4 項。

師大特色

學校從 2006 級本科生開始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培養理想和通專結合、文理滲透的原則,實施“2+2”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生前兩年按一級學科為基礎的大類進行通識教育,後兩年進行專業培養。2007年,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和西南大學六個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中部分學生實行免費師範教育。免費師範生可按照學校規定在師範專業範圍內進行二次專業選擇,有志從教並符合條件的非師範專業優秀學生,在入學一年後,可在教育部和學校核定的計畫內轉入師範專業,並按標準返還學費、住宿費,補發生活補助費。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以外,積極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畫”,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公益服務活動,倡導高雅藝術進校園,形成了大學生藝術節,科技文化節,綜合素質大賽,英語角等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學生馬列讀書社先後得到幾任省委書記的親自指導。 學校積極探索教師教育“ 4+ 2 ” 城鄉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教育培養優質師資。
學校積極開展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設有西北地區唯一的“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越南、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 60 多所學校建立了校際友好與合作交流關係,培養留學生 3000 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