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羅布-格里耶[法國作家]

阿蘭·羅布-格里耶[法國作家]

1922年8月 18日阿蘭·羅布-格里耶(阿蘭·羅伯-格里耶)出生於法國西部菲尼斯泰爾省(Finistère)港口城市布雷斯特(Brest)的一個小商人家庭,青少年時期在巴黎接受了系統教育。二戰期間曾在德國坦克廠做镟工,1945年在法國國立農藝學院畢業後。先後在國家統計局和在“殖民地水果和柑桔類研究所” 供職。到過摩洛哥、幾內亞、瓜德羅普和馬提尼克。

基本信息

生平

人物簡介

阿蘭·羅布-格里耶[法國作家] 阿蘭·羅布-格里耶[法國作家]

(1922 —2008) Alain Robbe-Grillet

“今天也許要感謝上帝,讓我賣出了那么多的書。但我確實不是為了賣書而寫書。”

“我們這個時代再也不能像巴爾扎克那樣寫作了。”

“二十世紀是不穩定的,浮動的,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與人的內心都像是迷宮。我不理解這個視界,所以我寫作。”—— 阿蘭·羅布-格里耶

法國“新小說”流派的創始人、理論家和代表作家,電影大師。

1949年進入生物學研究機構工作。1950年,由於身體原因被迫從安的列斯群島返回法國,在回國的船上開始創作《橡皮》,回國後辭去工作以便全身心投入小說創作。並於三年後發表其成名作《橡皮》,這是他發表的第一部新小說作品。1955年因發表《窺視者》 而獲當年法國“批評家獎”。同年,擔任巴黎午夜出版社文學顧問,並同時從事寫作及攝製電影。

作品

格里耶的論文《未來小說的一條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被視為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他在論文中提出了建立新的小說體系。他認為這個世界是獨立於人之外的事物構成的,人則是處在物質包圍之中,因而主張打倒巴爾扎克,反對現實主義的小說傳統,要把人和物區分開,要著重物質世界的描寫。按照其創作理論寫出的作品沒有明確的主題,沒有連貫的情節,人物沒有思想感情,而作者更不表現自己的傾向和感情,只注重客觀冷靜的描寫,取消時空界限。他的作品描寫十分細緻,甚至流於繁瑣。他此後的小說還有《嫉妒》、以香港為背景的《幽會的房子》、《紐約的革命計畫》等。20世紀後期,他創作了稱作“傳奇”的自傳性三部曲:《重現的鏡子》(1984)、《昂熱麗克或迷醉》(1987)和《科蘭特的最後日子》(1994),後來他以“幻想式自傳”稱之。

阿蘭·羅布-格里耶[法國作家] 阿蘭·羅布-格里耶[法國作家]

他最為轟動的作品是電影小說《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描寫一名少婦在某休養地遇一男子,男子說他們曾相識並去年相約於今年在此相會,最後說服少婦承認此事並與之一同出走。該作品由阿蘭·雷奈(阿倫·雷乃)拍攝成電影后於1962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獅獎。他在1963年單獨攝製的影片《不朽的女人》獲得路易·德呂克電影獎。1969年因《撒謊的男人》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編劇獎。格里耶的作品以他獨一無二的品質和他崇高的影響而榮獲1998年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獎”,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使他飲譽“新小說派領袖”、“新小說教皇”、“午夜魔王”等多稱號。2005年第24屆伊斯坦堡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İstanbul Film Festival)獲得終身成就獎。2003年3月25日,羅布-格里耶入選法蘭西學士院(Institut mémoires de l'édition contemporaine),成為40位終身院士中的一員(坐第32號位),躋身法蘭西學士院“不朽者”行列。

2008年2月18日,法蘭西學士院宣布,羅布-格里耶於當地時間18日凌晨因心臟病在法國卡爾瓦多斯省(Calvados)西部城市卡昂(Caen)逝世,享年85歲。作為法國“新小說”流派的創始人,格里耶反對傳統敘事,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先鋒作家之一,而這名文壇“壞孩子”的辭世,讓中外文學人士哀悼“法國新小說時代結束了”。

人物年表

1922年8月18日

生於法國布雷斯特。父親加斯東·羅布-格里耶是國小教師之子,曾就讀於克呂尼的工藝美術學校,後與人合辦了一家小型紙板廠。母親伊馮娜·卡努是一個海軍士官的女兒。

1928年——1933年

就讀於巴黎十四區布拉爾街的市鎮國小,與父母和姐姐安娜—麗茲居住於同一區的加桑迪大街。

1933年——1939年

就讀於巴黎布封中學直至高二。

1940年——1942年

在巴黎聖·路易中學就讀農藝學預科。

1942年——1945年

在國立農藝學院攻讀農藝師學位。

1943年7月至1944年8月

作為镟工在紐倫堡豹式坦克工廠受強制勞動,結識克洛德·奧里埃和貝爾納·杜弗。

1945年——1948年  

任國立統計與經濟學院特派員,參與由阿爾弗雷德·索維創辦的《行情與分析》雜誌的工作。

1947年8月

作為國際重建旅的志願者,在保加利亞參加修建佩爾尼克至沃魯伊克的鐵路。

1949年

離開國立統計與經濟學院,開始從事寫作。隱居在塞納—馬恩地區布瓦—布德朗的一家人工授精與荷爾蒙研究中心,製作受閹雌鼠陰道組織的塗片。工作間隙,在一幅荷蘭公牛的系譜樹示意圖背面寫作《弒君者》。手稿後來交到伽利瑪出版社,但被退回。不過稿子受到了讓·波朗的注意,由多米尼克·奧利將其轉到當時任午夜出版社顧問的喬治·朗布里奇手中。

1950年——1951年

在“殖民地水果和柑桔類研究所”任農藝師。到過摩洛哥、幾內亞、瓜德羅普和馬提尼克。1950年,由於健康原因從安的列斯群島返回法國,在回國的船上開始創作《橡皮》。回國後辭去工作以完成小說創作。

1952年

將《橡皮》的手稿帶給朗布里奇。極受讚賞,手稿轉給了午夜出版社社長熱羅姆·蘭東。在以極大的熱情閱讀完書稿後,蘭東約見了羅布-格里耶,並向他提出了簽訂出版契約的建議,他們之間的友誼自此開始。第一部分注釋登在《批評》雜誌上。由於讓·皮耶爾的幫助,進入農業會常務理事大會工作。

1953年

《橡皮》由法國午夜出版社(以下簡稱午夜出版社)出版,反應普遍平淡。新聞界表現出敵視態度或者保持沉默。然而羅蘭·巴特和讓·凱洛爾則表示出了興趣。羅布-格里耶失去他在農業會的職位。

1955年

1月1日起成為午夜出版社的審讀員。出版《窺視者》,印行的一萬冊直到1957年才售完。由於巴塔耶、波朗和布朗肖的推薦,作品獲批評家獎。這次評獎引發了一場著名的爭吵:加布里埃爾·馬塞爾大發雷霆;亨利·克洛阿怒沖沖辭去評審一職;埃米爾·昂里奧威脅羅布-格里耶要查禁作品,並在《世界報》上聲稱該書更應該交給輕罪法庭而不是給文學獎的評審會;而羅蘭·巴特和布朗肖則分別在《文學批評》和《新法蘭西雜誌》上撰文讚揚該書,加繆和布勒東也向獲得戴爾·杜伽基金會資助的羅布-格里耶表示了鼓勵,《快報》則為他開闢專欄,以“今天的文學”為題刊登了他的九篇文章。這些發表於1955年10月至1956年2月的文章先是作為系列宣言轉載於《新法蘭西雜誌》,後來又以《為了一種新小說》為題匯集成冊。當年盛夏,羅布-格里耶結識了布魯斯·莫里塞特,由於後者的推介,他在60年代的一些美國大學裡成了一個時髦的話題。

1957年

《嫉妒》由午夜出版社出版,第一年只賣出了746冊。此前不久羅布-格里耶成了蘭東的文學顧問,與卡特琳娜·赫斯塔季昂結婚,他們相識於1951年夏天一次為大學生組織的土爾其之旅。另一說是當時法國政府組織青年團去捷克等社會主義國家訪問,在去捷克的路上,羅布-格里耶和卡特琳娜相識並結為連理。那時的卡特琳娜還是一個學生。

1959年  

《在迷宮裡》由午夜出版社出版。這部小說第一次得到了主要報刊略帶好感的分析評論。相反,羅蘭·巴特批評它使用了太多的形容詞來形容白雪。

1960年

在“121人宣言”上籤名。時值對簽名者的迫害愈演愈烈之際(午夜出版社後來甚至被人安放了一枚炸彈),馬爾羅向羅布-格里耶表示了半官方的支持,允許他一個月之後獲得了執導其第一部影片所必須的預支款。

1961年

在影片《去年在馬里安巴德》的腳本和對白基礎上開始撰寫同名電影小說,由阿蘭·雷奈執導的該片在慕尼黑外景地拍攝。在一次小範圍看片時,布勒東反應強烈,認為影片在屬於他的超現實主義領地犯了瀆君之罪。該片被威尼斯電影節選作法國代表片,目的在於嘲弄法國當局,因為它剛剛禁演了由義大利人拍攝的對阿爾及利亞戰爭表示出敵意的《你決不會殺人》。經過評審會一個星期激烈的爭論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獲得了金獅獎,風行一時。儘管一些人在背後將其戲稱作“馬里安巴鬍子”,影片還是立刻贏得了所有報刊的長篇評介文章,其中不僅有《世界報》,而且也包括《費加羅報》、《巴黎競賽畫報》和《女士快報》,等等。與這些報刊相反,《現代》雜誌對影片進行了猛烈攻擊,而薩特則在一次小範圍看片時向羅布-格里耶表示了完全的支持。同名電影小說由午夜出版社出版(1961)。

1962年

唯一的短篇小說集《快照集》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63年

《為了一種新小說》由午夜出版社出版。羅布-格里耶執導的第一部影片《不朽的女人》上映。該片在伊斯坦堡外景地拍攝,獲路易·德呂克獎,但在商業上遭到失敗。同名電影小說當年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65年

《幽會的房子》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66年

執導《橫跨歐洲的快車》。該片在巴黎和昂維爾外景地拍攝。沒有獲獎但取得了巨大成功。

1968年

執導《撒謊的男人》,該片在斯洛伐克上塔特拉斯山區拍攝,1969年獲柏林電影節編劇獎,但在商業上遭到失敗。

70年代

在美國的幾所著名大學任訪問教授。

1970年

《紐約革命計畫》由午夜出版社出版。巴特稱讚它具有萊布尼茨式的完美但又變幻不定。

1971年

影片《伊甸園及其後》上映,1969年拍攝於布拉迪斯拉瓦和德耶巴。《年輕姑娘的夢》由拉封出版社出版,配有大衛·漢密爾頓的攝影作品。

1972年

《漢密爾頓的貴婦們》由拉封出版社出版。

1974年

在巴黎和卡特萊外景地執導《慾念浮動》。影片由於有傷風化和淫穢的罪名在義大利遭到起訴和禁映。在巴黎,有“特殊愛好”的觀眾先是被廣告的誘人性質所吸引,後來很快意識到那是個花招(並非有意的),於是就把電影院讓給了“知識分子”。同名電影小說當年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75年

執導《玩火遊戲》。《建設瓦娜戴女神破敗的神廟》由洗衣船出版社出版,配有保爾·戴沃爾的蝕刻插圖。《N.已經擲了骰子》作為拍攝於1972年的《伊甸園及其後》的另一剪輯版本在FR3播出。

1976年

配有馬格利特所畫插圖的《漂亮的女俘虜》出版(藝術出版社),《一座幽靈城市的拓樸學結構》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77年

《鏡中的禮拜堂》由瑟蓋爾斯出版社出版,配有伊利娜·尤奈斯戈的照片。

1978年  

出版配有勞申伯格所作石板畫的《表面的可疑痕跡》。《金三角的回憶》和《弒君者》由午夜出版社出版。《羅布-格里耶談自己》在正式出版前先行登載於《午夜》雜誌第31期。

1981年

與美國大學女教員伊沃娜·勒納爾合作的《約會》出版,這一教學性質的著作最終以《吉娜》為書名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82年

執導《漂亮的女俘虜》。

1984年

《重現的鏡子》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87年

《昂熱麗克或迷醉》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92年

被沃爾茲堡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6月)。“羅布-格里耶在70年代”國際討論會在華盛頓大學舉行(10月)。

1994年

《科蘭特的最後日子》由午夜出版社出版。

1995年

影片《藍色別墅》上演。該片在西德拉島外景地由羅布-格里耶與迪米特里·德·克萊爾克合作導演,成為柏林電影節正式評選影片,但在商業上遭到失敗。

1997年  

籌劃執導影片《要塞》,按照構想,讓—路易·特蘭迪尼昂將在該片中扮演一個腿部受傷的龍騎兵軍官的角色。

......

2003年3月25日

81歲的羅布-格里耶當選為法蘭西學士院語文學院院士。

2006年5月11日

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紐約大學2006年畢業典禮上,紐約大學校長約翰·塞克斯頓將榮譽學位頒發給羅布-格里耶。

2008年2月18日

阿蘭·羅布-格里耶因心臟病在法國西部城市卡昂的一家醫院病逝,享年85歲。

創作

小說作品

《弒君者》 Un Régicide(Minuit 午夜出版社, 寫於1949年,出版於1978年)

《橡皮》 Les Gommes(Minuit,1953)

《窺視者》 Le Voyeur(Minuit,1955)

《嫉妒》 LaJalousie(Minuit,1957)

《在迷宮中》 Dans le labyrinthe(Minuit,1959)

《幽會的房子》 La Maison de rendez-vous(Minuit,1965)

《漢米爾頓的貴婦們》 Les Demoiselles d'Hamilton,avec des photographies de David Hamilton (Minuit,1972)

《慾念浮動》 Glissements progressifs du plaisir(Minuit,1974)

《建設瓦娜戴女神破敗的神廟》 Construction d'un temple en ruine à la déesse Vanadé,avec des eaux-fortes et des pointes sèches de Paul Delvaux ( Le Bateau Lavoir,洗衣船出版社1975) [ 後收入《幽靈城市》和《金三角的回憶》]/ 為女神瓦那代建造一座廢墟廟宇

《漂亮的女俘虜》 La Belle Captive,avec des peintures de René Magritte(La Bibliothèque des Arts,et Cosmos Textes,1975 )配René Magritte畫

《一座幽靈城市的拓樸學結構》 Topologie d'une cité fantôme(Minuit,1976) 【“拼貼畫”小說】

《鏡中的禮拜堂》 Temple aux miroirs,avec 85 photographies d'Irina Ionesco (Seghers 瑟蓋爾斯出版社,1977)/ 鏡子廟宇

《我為什麼喜歡巴特》(非商業版,1977,2002重版)

《金三角的回憶》 Souvenirs du triangle d'or(Minuit,1978)【“拼貼畫”小說】

《吉娜》 Le Rendez-vous,與美國大學女教員伊沃娜·勒納爾 Yvonne Lenard 作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1 )【“教學”小說】

《金姑娘,地磚縫裡的紅洞》 Djinn. Un trou rouge entre les pavés disjoints(Minuit,1981)

《重現的鏡子》 Le Miroir qui revient(Minuit,1984)

《昂熱麗克或迷醉》 Angélique ou l'Enchantement(Minuit,1987 )

《科蘭特的最後日子》 Les Derniers Jours de Corinthe(Minuit,1994 )

《反覆》 La Reprise(Minuit,2001 )

《旅行者,雜文,談話和對話集(1947-2001)》 Le Voyageur. Textes,causeries et entretiens(1947—2001)(Christian Bourgois 克里斯蒂安-布庫瓦出版社,2001,2003袖珍版)

《傷感小說》 Un Roman Sentimental(Paris : Fayard,法亞爾出版社 2007)

短篇小說

《快照集》 Instantanés(Minuit,1962) 包括有6篇小說:《三個反射視象》、《歸途》、《舞台》、《海灘》、《在捷運的走廊中》、《密室》

理論著作

《新小說闡明》 Pour un nouveau roman(Minuit,1963)/ 為了一種新小說。 包括八篇文章:《理論有什麼用》、《未來小說的一條道路》、《關於某些過時的定義》、《自然本性、人本主義、悲劇》、《一部現代文選的因素》、《新小說,新人》、《今日敘事中的時間與描述》、《從現實主義到現實》

導演作品

《不朽的女人》 L`Immortelle(1963)

《橫跨歐洲的快車》 Trans-Europ-Express(1966)

《撒謊的男人》 L`Homme Qui Ment(1968)/ 說謊的人

《伊甸園及其後》 L`Eden et Après(1970)

《N.已經擲了骰子》 N. a pris les dés...(1971)

《橡皮》 Les Gommes(1971)

《慾念浮動》 Glissements progressifs du plaisir(1974)影片中直接借用伊夫·克萊因的人體印痕畫。又名(快感的逐漸滑動)

《玩火遊戲》 Le Jeu Avec le Feu(1975)

《毛之陷阱》 Piège à Fourrure(1977)

《漂亮的女俘虜》 La Belle Capitive(1982) / 美麗的女俘

《藍色別墅》 Un bruit qui rend fou(1995)

《格拉迪瓦在叫我們》 C'est Gradiva qui vous appelle(2006) Wilhelm Jensen參與創作

演員作品

《橫跨歐洲的快車》 Trans-Europ-Express(1966)扮演 Jean the Director/ 歐洲快車號 / 歐洲快車/跨越歐洲的快車

《我愛你,我愛你》 Je t'aime,je t'aime(1968)扮演 L'attaché de presse

《慾念浮動》 Glissements progressifs du plaisir(1974)扮演一個行人

《那些法國電影院的歷史》 Histoire du cinéma français par ceux qui l'ont fait(1974)Himself

《追憶似水年華》 Le temps retrouvé(1999) 扮演 Goncourt / 重拾逝去時光 / 追憶似水流年

The Battle for 'I Am Curious-Yellow'》(2003)

電影小說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1961) / 去年在馬倫巴/ 去年在馬里昂巴

《紐約革命的計畫》 Projet pour une révolution à New York(Minuit,1970)

《格拉迪瓦在叫我們》 C'est Gradiva qui nous appelle(Minuit,2002)

電影劇本集

《粉紅與黑色劇本(1966-1983)》 Scénarios en rose et noir(Paris : Fayard2005,包括《歐洲特快列車》、《撒謊的男人》、《伊甸園及其後》、《N.已經擲了骰子》、《玩火遊戲》、《漂亮的女俘虜》等作品的提綱、劇本、文字說明等)

藝術作品

《年輕姑娘的夢》 Rêves de jeunes filles,avec des photographies de David Hamilton(Robert Laffont 拉封出版社,1971),與攝影家大衛·漢密爾頓合作的照片配文的書

《表面的可疑痕跡》 Traces suspectes en surface,(Universal Limited Art Editions,1978),與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一套限量印刷的作品

隨筆作品

《克洛德·西蒙》 Claude·Simon(1986)

序言作品

畫家喬治·西格的一本畫冊

評論研究

Robbe-Grillet. Paris : Éditions universitaires》(Miesch,Jean ,Paris : Éditions universitaires,1965)

« La Maison de rendez-vous » d'Alain Robbe-Grillet : pour une philologie sociologique》(Dhaenens,Jacques ,Paris : Lettres modernes,1970)

Les Romans de Robbe-Grillet. Préface de Roland Barthes. Nouvelle édition augmentée》(Morrissette,Bruce Archer ,Paris : Minuit,1971)

Alain Robbe-Grillet》(Gardies,André,Paris : Seghers,1972)

Alain Robbe-Grillet : an annoted bibliography of critical studies,1953-1972》(Fraizer,Dale Watson,Metuchen,N.J. : the Scarecrow press,1973)

Robbe-Grillet,analyse,théorie. Colloque du Centre culturel international de Cerisy-la-Salle,29 juin-8 juillet 1975》 (Ricardou,Jean , Paris : Union générale d'éditions,1976. 2 vol. 446)

Lecture politique du roman : «La Jalousie» d'Alain Robbe-Grillet》(Leenhardt,Jacques,Paris : Minuit,1977)

Nouveau cinéma,nouvelle sémiologie : essai d'analyse des films d'Alain Robbe-Grillet》(Chateau,Dominique ; Jost,François,Paris : Union généraled'éditions,1979)

Alain Robbe-Grillet》(Vareille,Jean-Claude, l'étrange, Paris : Nizet,1981)

Structures et communication dans « La Jalousie » d'Alain Robbe-Grillet. Sherbrooke》(Fortier,Paul A.,Canada : Naaman,1981)

Pratiques de lecture et d'écriture : Ollier,Robbe-Grillet,Simon》(Calì,Andrea,Paris : Nizet,1981)

Le Parcours moebien de l'écriture : « Le Voyeur » d'Alain Robbe-Grillet ; suivi de l'extrait inédit d'un débat public avec Alain Robbe-Grillet》(Goulet,Alain,Paris : Lettres modernes,1982)

« Les Gommes » d'Alain Robbe-Grillet : index verborum et table des fréquences》(Allott,Ken,Genève : Slatkine,1985)

Lire,enfin,Robbe-Grillet. Berne : Peter Lang》(Brock,Robert R.,Berne : Peter Lang,1991)

Duplications et duplicité dans les « Romanesques » d'Alain Robbe-Grillet》(Allemand,Roger-Michel, Paris : Lettres modernes,1991)

Robbe-Grillet and modernity : science,sexuality,and subversion》(Ramsay,Raylene L,Gainesville :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1992.XII)

Alain Robbe-Grillet,autobiographe》(Houppermans,Sjef ,Amsterdam : Rodopi,1993)

Alain Robbe-Grillet》(Allemand,Roger-Michel ,Paris : Seuil,1997)

Inventing the real world : the art of Alain Robbe-Grillet》(Hellerstein,Marjorie H.,Selinsgrove : Susquehanna university press,1998)

Entre les lames : lectures de Robbe-Grillet》(Migeot,François ,esançon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franc-comtoises ; Belles lettres,1999)

《新的電影,新的符號學──論阿蘭·羅布-格里耶的影片》(弗朗索瓦·若斯特Jost,François與多米尼克·夏托合著,1999)

Understanding Alain Robbe-Grillet》 (Smith,Roch Charles , Columbia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0)

Robbe-Grillet,romancier alchimiste》(Milat,Christian, Paris : l'Harmattan,2001 )

Alain Robbe-Grillet,le voyageur du nouveau roman : chronologie illustrée,1922-2002》(Corpet,Olivier ,Paris : IMEC,2002)

《羅伯—格里耶新小說研究》( 張唯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Robbe-Grillet cinéaste》(Prédal,René,Caen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Caen,2005)

Alain Robbe-Grillet》(Domecq,Jean-Philippe,Paris : Esprit des péninsules,2005)

《新娘日記》 Jeune Mariée,Journal,1957-1962((法)卡特琳娜·羅伯-格里耶譯者:余中先/趙丹霞/孫聖英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

多媒體

《一種作家生活的序言》 Préface à une vie d’écrivain(含一份CD-MP3,瑟伊出版社與法蘭西文化電台聯合出版,2005)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 1963 第3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提名)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1995 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致瘋的喧囂 (提名)
  • ▪ 1983 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漂亮的女俘 (提名)
  • ▪ 1970 第2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Éden et après, L' (提名)
  • ▪ 1968 第1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IWG金匾獎 說謊的人 (獲獎)
  • ▪ 1968 第1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說謊的人 (提名)
  • ▪ 1963 第1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不朽的女人 (提名)

文學

格里耶在文學世界中選擇孤獨,卻被世界奉若神明,雖然大部分人並不能將自己的耐心堅持到書的一半,而格里耶也樂意享受這樣的名聲。羅布-格里耶承認自己的命運“出乎意料”。“在文學中我所感興趣的是布朗肖和雷蒙·盧塞爾。他們的作品在所謂的文學中沒有或者幾乎沒有位置,然而,我欣賞的正是這些作品。當我開始寫作時,我感到自己注定處在這沉默的、嚴肅,而艱苦的以及半秘密的狀況中。然而,所發生的一切卻完全相反。我的書確實引起了震動,致使我立即出了名。不過人們並不怎么讀我的書,可能是因為他們感到這類文學很難懂吧。”羅布-格里耶說。

格里耶的小說對於小說藝術本身進行了深入的挑戰,反叛、思考和建設,具有英勇強悍的新英格蘭極端個人主義傳統和堅強的藝術開拓精神,強有力地顯示出偉大的藝術家在短暫的數十年的文學生命歷程中的藝術自覺和尼采藝術哲學當中藝術家享有的奴隸主道德。

“世界沒意義也不荒謬,只是存在著”

20世紀50至60年代,以羅布-格里耶、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陶、克洛德·西蒙等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公開宣稱與19世紀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決裂,探索新的小說表現手法和語言,描繪出事物的“真實”面貌,刻畫出一個前人所未發現的客觀存在的內心世界。法國文學評論家稱他們為新小說派。其中,羅布-格里耶認為,“世界既不是有意義的,也不是荒謬的,它存在著,如此而已。”按照他的看法,這個世界是由獨立於人之外的事物構成的,而現代人是處在物質世界的包圍中,人只能通過視覺看到它的外表,不應憑主觀賦予它任何意義,因此他主張小說要把人與物區分開來,要著重物質世界的描寫。他認為小說的主要任務不在塑造人物形象,更不在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場、道德觀念等,而是在寫出“一個更實在的、更直觀的世界”。

挑釁

“小說被貶為次要的藝術只是因為它固守過時的技巧。”羅布-格里耶在評論集《未來小說的一條道路中》開頭這樣驚世駭俗地挑戰巴爾扎克們,這遭到同行和整個評論界口誅筆伐。

1963年,羅布-格里耶最重要的文學評論集《新小說闡明》出版,格里耶運用其異類的思維方式對傳統的小說創作觀念進行了非難,試圖為未來的小說發展指出一條新路。這部評論集後來被譽為法國先鋒藝術聖經,羅布-格里耶因此跨入左岸知識分子群星的行列。

對來自各方面的非難,羅布-格里耶在《自然本性、人本道主義與悲劇》一文中進一步闡明了他的藝術觀點。他首先挑戰“世界,是人”這種藝術創作觀念,提出了人與物分離的新見解。羅布-格里耶孜孜不倦地反對傳統的鏡子說,也反對“物我交流”或“物我中心”。羅布-格里耶這種“物本主義”是他的獨特主張,也是貫穿他小說的主要觀念。以往小說中不可或缺的中心人物不見了,作品從頭至尾是對景物的冷靜、細緻、反覆以至繁瑣的描寫。小說的情節降到了極其次要的地位。

小說

“新小說”派釋義

二戰以後,作家對描寫現實有了全新的觀念和理解。一方面他們明顯受存在主義影響,主張文學以現實為主,以存在為主,現實生活與人生成為文學描述的中心,提倡介入生活。但同時又認為文學不應編制現實、編造生活,而應客觀真實地表現世界本來面貌,所以新小說派又被稱為窺視派,攝影派、拒絕派,新現實主義,反傳統小說派等。

新小說是20世紀50、60年代法國文壇異軍突起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運動,當時與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小說戲劇鼎足三立,三分法國文學,其勢尤盛。

法國的新小說運動是和巴黎的午夜出版社密切相關。新小說派以及新一代小說派作家的幾乎所有作品都是由這家出版社出版,因此它被譽為文學創新的搖籃。1945年,當時才20歲的熱羅姆·蘭東開始擔任這家出版社社長。在其後的55年裡,他像一名鑑賞家更像一名鬥士般保護了許多默默無聞的年輕作家,出版他們四處碰壁無人問津的作品,而後來這些人中許多都成為了文學大師。同時,他堅持家庭式管理和小型化生產,創造了當代出版史上的奇蹟。

所謂的“新小說”派,指的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放棄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形式,進行新的寫作嘗試的文學流派。這些“新小說”作家在寫作中力圖打破線性情節、故事的時間順序,並且淡化人物的心理感覺。新小說派與巴爾扎克、司湯達等傳統文學大師“離裂”,“不再是敘述一場冒險經歷而是一種敘述的探索冒險”。他們的小說,更像純粹的風格練習,或是無動機的文字遊戲,儘管仍然有戲劇性,有生活經驗,但卻放棄雄心和想像力,儘量無差別地對所有細節進行敘述,不夾雜任何主觀性。在無形中,也就拋棄了傳統小說給予讀者的閱讀愉悅。真正的新小說應該是從午夜出版社出版了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莫洛伊》開始。

新小說派在思想上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柏格森生命力學說和直覺主義、胡塞爾E. Edmund Husserl 的現象主義哲學的影響。在文學藝術上繼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意識流派小說和超現實主義的觀點及其某些創作方法。新小說派否定小說藝術的反映社會現實的作用,進入自我的意識中尋求"真實"。新小說派反對傳統的小說創作方法,主張作者退出小說,擺脫作家的道德觀念和思想感情,打破傳統小說對時空結構和敘述順序的限制,採用意識流和虛實交錯、時空顛倒等手法,對物的世界進行純客觀的描繪。這類小說迴避社會問題,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誕。

“新小說”的創作在70年代後漸趨消退,作為文學流派逐漸走向了消亡。但1985年“新小說”派代表克洛德·西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標誌著“新小說”已經得到了西方學界的認可,從而使它成為法國乃至世界現代文學史中的一項經典。

與“新小說”派

在新小說派作家中,以羅布-格里耶和布托爾等表現最為突出的“視覺派”強調純客觀,客觀到不允許作者賦予客觀存在以任何主觀上的感情色彩。羅布-格里耶提出:小說家的主要任務是運用非人格化的、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語言,客觀地、冷靜地、準確地描繪事物世界。在他看來,“世界既不是有意義的,也不是荒謬的,它存在著,如此而已。”他認為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不應由作家通過人物來賦予意義。羅布-格里耶的作品中多是幻覺、幾何圖案似的景物、行屍走肉般的一個個活人……。一切真實的也似虛幻,周圍的景物也只是一個個無生命的圖案。這些特點在他的小說《橡皮》、《嫉妒》和電影小說《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提到格里耶,我們往往會想到“純客觀敘述”、“非人格化語式”、“物化環境的展示”的“新小說”手法,這些都是作為“新小說”代表作家的格里耶在探索和實踐全新的小說敘述手法過程中形成的特色。表面上重視客觀冷靜敘述、重視寫物的格里耶,他的小說敘述內涵的道德形態恰恰是激進主義的。只不過這種激進被表層的冷漠所覆蓋。反之,正由於有了文本的表層冷漠,這種激進主義實質非常熾熱。因而,他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和理智傾向從道德形態看,也證明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較為強烈的。

電影內容

1961年,格里耶被邀請加入編寫電影劇本《去年在馬里昂巴德》,這部電影摘取了當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也成為了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此後,格里耶開始投身於電影界,他不僅編劇,也自己導演了《不朽的女人》、《撒謊的男人》、《伊甸園之後》等影片,他極力在影片中體現“新小說”的反叛精神和哲學意境。

格里耶分別於1966年和1983年執導的《橫跨歐洲的快車》與《漂亮的女俘虜》更是讓他在電影界樹立了獨特的地位。前者可能是他最易懂的電影,交織著現實與幻想,且充滿了幽默。

電影小說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小說領域完成了10年實驗的羅布-格里耶將目光瞄準了電影小說,開始為影壇和文壇培育新型的電影小說品種。電影小說問世後,始終保持著小說文學性特徵。這主要表現在它也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以反映現實生活為著眼點,以構建故事情節為重心,從而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羅布-格里耶在他的實驗過程中,對電影小說的這種文學性特徵作出了新的詮釋。格里耶認為電影小說的中心是影像而不是形象,電影小說應該“用影像構思故事”,他認為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歸根結底是由獨立於人之外的“物”構成的。在電影小說實驗文本中,格里耶則將實驗小說中的“物”聚焦於電影藝術中的影像,使影像替代形象成了電影小說的中心。

格里耶的電影小說是一個活生生的占據文本中心位置的“形象”,這一形象的確立既受制於故事文本所依賴的背景,又是他自身保持獨立性的結果。說他受制於文本背景,是因為他是在故事文本的大環境中逐步成長、成熟的;說他保持著自身的獨立性,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他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性格特徵。這樣,格里耶就將一個本處於輔助地位、常常被忽略的角色大膽地推向前台,並毫不吝嗇地賦予其鮮明的性格特徵,構成電影小說形象塑造方面的突破。格里耶電影小說對生活的反映也頗具特色。以反映現實生活為著眼點,是一切文學作品的共有特徵。儘管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思索反映在文本中的狀態不盡相同,但像格里耶這樣突現現實情境的虛幻性和象徵性,在以往的電影小說中,還是罕見的。

格里耶在文本中是非常注意處理攝像機運動中的距離構成和角度變換的關係的。我們知道,距離構成依賴於攝像機立足一固定的角度作推拉升降等運動,角度的變換則立足於攝像機位置的移動。距離構成更多的在同一分鏡頭的情境中,角度變換往往在不同分鏡頭的情境之中,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兩者往往又是相輔相成的。以活動著的畫面去展現故事是電影藝術運動性特徵的又一表現。攝影機和膠片共同作用所構成的影像,當然蘊含著電影藝術的運動性特徵。

在接受主義美學中,接受者的期待往往成為各種文本創作過程中明確的或隱含的關注對象。我們知道,在敘事作品中,文本提供的審美經驗與讀者的審美經驗發生碰撞形成的差異的程度,往往是決定文本成功率的關鍵。引申到電影小說文本,影像內含的種種審美經驗與向未知開放的可能前景之間必然產生的碰撞的結果,當然決定著影像自身的前景。因此,內部張力的設定需要考慮接受者的期待視野的構成。羅布-格里耶顯然考慮到接受者的審美體驗中先入為主,因而注重打破期待以引起注意和興趣。然而,審美經驗之間的碰撞如果過於激烈,會帶來兩敗俱傷的後果,這恰恰是敘述者和他虛擬世界的接受者都不願面對的。當文本內含的審美經驗偏向於離傳統無限遠時,專業人士身份的敘述者便出面用他權威的話語提示和引導接受者,以帶來雙方的融合。這種對期待視野的處理方式與文本敘述張力的設定與消解,實際上有著相當明晰的對應關係。只是格里耶的電影小說考慮的對期待視野的滿足,顯然是建立在把握他的實驗小說的基礎上的。

“新浪潮”電影

“新小說”派代表作家還包括杜拉斯和諾貝爾獎得主克勞德·西蒙,其風潮影響深遠,促進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發展。這類小說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歐洲和世界曾產生較大的影響。新小說派作家雖然同被公認為屬於同一個流派,但他們的作品風格彼此間相差也很大,其中有些甚至長期否認自己屬於新小說派。他們除了在文學觀念上的共同點以外,還有一個相同之處就是這個流派的產生和發展和電影藝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他們的創作受到電影藝術的啟發,並且其中許多後來對電影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有些在晚期乾脆就專門從事起電影這個行當來了。

法國新小說主將羅布-格里耶對新浪潮的介入,使電影進一步佐證了其小說美學:反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摒棄古老的文學神話,拒絕描繪社會、心理或記憶的經驗,轉而崇尚客觀的物主義。而雷乃請他編劇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乃是新小說和新浪潮的完美結合。跟新小說類似,新浪潮實為一場激進主義的藝術電影運動。或者可以這樣說,低成本小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新浪潮導演們就經常客串出演)、文藝片、片斷故事、邊緣人物、內心獨白、手搖攝影、MTV拍法、交叉文本拼貼……這都是新浪潮留給世界電影的遺產。

在反好萊塢商業大片話語霸權方面,法國新浪潮提供了永久的美學動力,因而居功至偉。

作品

作為格里耶小說代表作的《橡皮》、《窺視者》和《嫉妒》他們所提供的啟示是:人類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過程中必然要通過痛苦的磨礪階段。《橡皮》展示的是人無法戰勝階段性的羈絆卻又不肯放棄,從而產生抗爭不過命運之神的悲劇;《窺視者》則告訴人們,隨著人類的發展,物以它的誘惑力和質量感使人喪失自身,構成人類被物化的悲劇;《嫉妒》則揭示當代人即使能在心靈裂變中擁有自身,也會因心理矛盾帶來更進一層的悲劇。格里耶通過對創作文本在敘述內涵上審美形態的展現,已充分表露出自己是一個帶有主觀情感和理智認識的作家。

《橡皮》

羅布-格里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53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橡皮》,最新版的《橡皮》去年(2007年)7月由中國譯林出版社出版。小說講一個發生於24小時之內的、槍擊與死亡之間的故事。作家借偵探故事以揶揄傳統現實主義善於製造的“真實幻覺”。在小說結構上,作者打破了按時間順序發展情節的格式。在《橡皮》中,偵探瓦拉斯下意識地在迷宮般的街道中逛著,觀看著街景、行人、房屋等,反覆進文具店購買橡皮,重複描述橡皮的樣子。作品所注重展示人物一天真實的經歷過程, 用人物、情節錯位的形式,製造一種看似相互矛盾,不可理解的情節,以展示事件的本來面貌,昭示生活的真實。而偵破杜邦教授被害事件以及與此有關的一系列重要內容,都仿佛被作者用“橡皮”擦去了,充滿了隱喻,作品留下許多空白,讓讀者去體驗想像,參與再創作。這部小說被評論家們認為是“物本主義”小說的發端,在“新小說”的發展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

《窺視者》

代表作《窺視者》(1955)中手錶推銷員馬弟雅思窺視著小島鎮上的生活。而他姦殺少女雅克蓮的全過程均為於連所窺視,馬弟雅思又成為整個小島的“被窺視者”。整個作品以描寫真實生活為主,不去圖解、編造生活,作品隨主人公的行動與視覺展示生活,馬第雅斯所見的是鎮上的街景,房屋,居室擺設,腦海里經常出現的是菸頭、糖紙、8型繩索、毛衣等意象。小說將不可能看到的生活內容與情節抹去,猶如真實的生活流。羅布-格里耶強調小說視覺效果,主張寫外在真實,熱衷於對“物”的細緻描繪,大膽進行語言革新,運用表明視覺的和純描寫性的辭彙進行文學創作。

《嫉妒》

1957年,他的第三部作品《嫉妒》誕生,這部作品較之前兩部,新小說的特徵更為明顯。儘管小說的主題是心理分析的一種更新,卻由之達到了一種失去人性的小說的境地。正如他自己所說 :“我已經發表的三部作品與我對於未來小說的理論觀點之間,只有泛泛的一致。”這三部小說正好畫出羅布-格里耶探索的軌跡,或者說它們是按照時間的順序,漸漸地與那種“未來小說的觀點”趨於一致的。《作品的客觀性與喑示性也在《嫉妒》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連書名也一語雙關的。

《嫉妒》是羅布-格里耶的作品中比較出色的一部。這部作品篇幅雖小,可是藝術容量卻並不小,而且寫得頗為精緻。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寫的是一個人物嫉妒的精神狀態、嫉妒的精神表現,儘管這個人物沒出場,也沒指出這個人物是在嫉妒,但通過他觀察妻子和一常客的一舉一動,使讀者感覺他在嫉妒。這本小說寫的是嫉妒,卻又根本沒有嫉妒。

著作譯介

湖南美術出版社

·《格里葉作品選集》(共三卷),(1998)

《第一卷:《弒君者》,鄧永忠譯;《在迷宮裡》,孫良方、夏家珍譯;《不朽的女人》,徐楓譯;《幽會的房子》,周家樹譯。

《第二卷:《慾念浮動》,徐普譯;《金三角的回憶》,張容譯;《紐約革命計畫》,鄭益姣譯。

《第三卷:《重現的鏡子》,楊令飛譯;《昂熱麗克或迷醉》,升華譯;《科蘭特最後的日子》,余中先譯。

·《快照集 為了一種新小說》,余中先譯,(2001.10.1)

·《反覆》,余中先譯,(2001 .10.1)

譯林出版社

·《窺視者》,鄭永慧譯,(1999)

·《去年在馬里安巴 嫉妒》,李清安、沉志明譯,(1999)

·《橡皮》,林秀清譯,(1999)

·《格里耶作品集》,(2007.7.1)(《窺視》,鄭永慧譯、《嫉妒》,李清安譯、《橡皮》,林秀清譯、《去年在馬里安巴》,沈志明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

·《吉娜 嫉妒》,南山譯,(1997)

·《橡皮》,林肯譯,(1999)

·《窺視者》,鄭永慧譯,(1999)

安徽文藝出版社

·《幽靈城市 金姑娘》,鄭永慧譯,(1994)

北嶽文藝出版社:

·《重現的鏡子》,杜莉 / 楊令飛譯,(1993)

在中國

1984年、1998年和2005年,羅布-格里耶曾三次來到中國。

1980年代初,中國翻譯研究界對法國“新小說”進行了系統的翻譯介紹。羅布-格里耶的小說《窺視者》最早在1979年出版,可以說是法國“新小說”在中國最早的出版物。1984年羅布-格里耶來中國訪問,先後在北京大學和北京電影學院做講座。羅布-格里耶的《橡皮》,西蒙的《佛蘭德公路》是中國創作界、評論界後來每每談到“新小說”時必定要引述到的兩部作品。驀然接觸到那些“嶄新理論”的中國讀者和作家紛紛有“豁然開朗”之感,他們的小說也觸動了不少中國作家的寫作靈感,對中國許多年輕作家產生影響,先鋒作家余華也是其中之一。

1980年代中後期,多家出版社陸續翻譯出版了“新小說”派四大幹將的小說,尤其是羅布-格里耶的作品,幾乎是有一部就譯介一部,有些譯本還不止一種,以至於連作者本人都大為驚訝自己在中國的名氣竟會那么大,居然贏得了跟巴爾扎克差不多的聲譽。

1998年,他到了廣州、桂林、香港等八個城市,並分別在廣州中山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做了兩場小型的講座。

2005年格里耶最後一次來到中國,在中法文化年之際,他應邀在北京參加第12屆國際圖書博覽會,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並在湖南展場出席“湖南出版與法國文化”揭幕儀式。隨後去雲南旅行。

評價

“上世紀(20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可能也是在法國之外最知名,卻最不得法國人喜愛的作家”——法國《世界報》

“有兩類作家能被人記住,一類是如卡夫卡、馬爾克斯他們這些偉大作家;一類是獨特的作家,羅布-格里耶稱不上偉大,但他非常獨特。”——余華

“我可能不能說他是電影大師,但他的電影無疑顯示了極高的文化高度。”——崔衛平

“毋庸置疑,法蘭西學院失去了一位最具有反叛色彩的成員,隨著羅布-格里耶的去世,法國的知識分子史和文學史上的一個時代已經結束......在表達私密的幻想和進行流暢冷靜的概念分析時同樣拿手”——法國總統薩科齊辦公室在一份官方聲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