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碑村

阿碑村

阿碑村隸屬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灣塘鄉,地處灣塘鄉東南邊,距灣塘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鄉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城40公里。東鄰白河底西村委會,南鄰阿卡村委會,西鄰五家村委會,北鄰營盤村委會。轄沙仁寨、觀音岩、黃果地等7個村民小組。全村國土面積18.9平方公里,海拔950米,年平均氣溫18.2℃,年降水量1190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等農作物。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截至到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146畝(其中:田1422畝,地1724畝),人均耕地1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784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99.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畝,主要種植八角桔子芭蕉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7356畝。

基礎設施

截至到2010年底,阿碑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308戶通自來水。有30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0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1戶(分別占總數的52.92%和42.53%)。

阿碑村通電設施阿碑村通電設施
阿碑村到鄉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阿碑村乘車方便,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2輛,機車24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22畝,有效灌溉率為45.2%。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8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2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
阿碑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5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阿碑村香蕉種植阿碑村香蕉種植
截至到2010年底,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408.4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10.14萬元,占總收入的51.41%;畜牧業收入151.86萬元,占總收入的37.1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58頭,肉牛31頭);林業收入26.08萬元,占總收入的6.38%;第二、三產業收入14.76萬元,占總收入的3.61%。農民人均純收入245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2.5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2人(占勞動力的4.69%),在省內務工4人,到省外務工47人。

特色產業

截至到2010年底,阿碑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往雲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種植業收入210.1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1.44%。阿碑村正在發展荔枝龍眼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荔枝、香蕉產業。

人口衛生

截至到2010年底,阿碑村共有農戶308戶,鄉村人口1312人,其中男性695人,女性617人。農業人口1312人,勞動力1108人。阿碑村以苗族彝族為主,其中苗族677人,彝族520人,漢族115人。
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20人,參合率92.98%;享受低保227人,占總數的17.3℅。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阿碑村距離鄉衛生院10公里。阿碑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4個。

文化教育

阿碑村國小教學樓阿碑村國小教學樓
截至到2010年底,阿碑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367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233人,距離屏邊第三中學10公里。整個村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01人,其中小學生233人,中學生68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阿碑村村務公開欄阿碑村村務公開欄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政務財務。主要以會議黑板報方式公開。
截至到2010年底,阿碑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0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3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4.15萬元,有固定資產6.3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截至到2010年底,阿碑村建有4個黨支部,共有黨員33人,少數民族黨員22人,其中男黨員28人、女黨員5人。阿碑村黨總支2006年至2007年被灣塘鄉黨委評為“先進黨總支”。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轄沙仁寨、觀音岩、黃果地等7個村民小組。
阿碑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6個,共有團員173人。阿碑村黃果地團支部2005年被灣塘鄉團委評為“先進團支部”。

人文地理

阿碑村建村歷史100多年,在民國初期,叫開文村,原有300多戶人家,屬純彝族村寨,後由於國民政府管理後改“阿碑”,期間由於阿碑村大鬧鼠疫,導致村民大部向外搬遷,鼠疫過後又遷來很多苗族同胞,遂形成今天苗彝雜居的村寨現狀。
阿碑村歷來為交通要道。村民曾發現指路碑(建於1938年),碑面標註著由村子向四處發散開的道路指示標識。現境內有“芷白公路”、“滇越鐵路”橫貫東西,並有到鄉政府所在的鄉村公路蜿蜒山間。
阿碑村花燈藝術表演歷史悠久,全村現組建有兩支文藝宣傳隊。村民主要由苗族和彝族組成。苗族的漬麻織布、剌繡、蠟染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歷史悠久。彝族人能歌善舞,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另有碗拳、板凳拳等特色地方文化。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蘆笙舞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彝族主要有跳掌、對歌等民間風俗。

新農村建設

阿碑村認真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求真務實,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建設,加快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

自然村整村推進工程

以政府引導,村委會指導,村民籌勞的方式,觀音岩、平灘兩個自然村於08年6月完成了整村推進工程。工程總投資30萬元。工程建成後,解決了兩村百姓的飲水、電力電視沼氣池交通等基本的生活和基礎的發展條件。改善兩村人民生產生活水平。

強化產業化種植道路

阿碑村通過土地出租的方式,把土地租給有資金、有技術的開發商,獲取租金。然後又幫助開發商維護,實現勞動力就地轉移。在開發商的帶動下,當地比較富裕的人家也開始了大面積種植香蕉,形成了規模效應。截至到2010年9月,共有香蕉樹1800多畝。增加了的村民增收的渠道,發展了生產力。

開通數字衛星電視

到2010年8月,全村在原有線電視的基礎上開通了新的數字衛星電視,質量進一步提高,節目頻道更加豐富,收視靈活,百姓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豐富。標誌著阿碑村的信息化建設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成立文藝宣傳隊

截至到2010年6月,通過村民自發組織,共成立了黃果地、觀音岩兩支文藝宣傳隊。茶餘飯後,村民自發集中到文化活動室,在文藝隊的組織下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既豐富了農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又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營造了和諧的鄉風文化。

啟動芷白公路建設工作

到2010年底,按照屏邊苗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規劃,原芷白公路全面改擴建,白塞至白雲段柏油路面硬化工程竣工。

發展重點

阿碑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和經濟發展滯後。

主要困難

基礎設施方面主要為農田水利投入不足的問題。阿碑大溝是阿碑村唯一的一條灌溉溝渠,1957年10月動工興建,1959年12月完工,總長7.3公里,流量0.5秒/立方米,灌溉面積800畝,全村近2/3糧食作物依靠大溝灌溉。由於溝沿長、所經地段地質複雜,上段懸崖峭壁、下段土層鬆軟,又加之缺乏經費,年久失修,老化嚴重。每到雨季,漏水嚴重,崩塌現象時有發生。每年村里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維護,才能勉強保障基本農田灌溉。另外,通訊網路不發達,沒有程控電話、部分地方沒有覆蓋手機信號,信息渠道不太通暢,嚴重製約地方發展。在經濟發展方面,主要問題為生產技術落後、缺乏專業的生產技術指導人員。生產上遇到的很多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制約了生產的發展。另外,村民的經濟成長方式以傳統的小農經濟為主,投入成本高,利潤薄,各自為戰,難以形成大規模的產業經濟。急待構建科學產業鏈和循環經濟。

發展重點

1抓好科技推廣
加強宣傳和培訓,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推廣診斷施肥、精準施肥、粉碎還田、土地深松等農業技術,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業大戶、農業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組織。發現和培養一批農村技術能手,並努力把其吸收到黨組織當中,帶領大家共同富裕。
2、確保糧食產量穩定
糧食產量直接關係到阿碑村的穩定,村子的發展。全村農田近1/4面積種植水稻、包穀等糧食作物。要努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搞好規劃,保護耕地,提高單產,最佳化品種,改善品質。確保糧食產量穩定,自給自足。進一步夯實糧食保障基礎。
加快禽畜產業的健康發展。重點發展草食型、節糧型禽畜。突出良種繁育、動物防疫兩個重點。發展以雜交大豬、珍珠雞為特色的規模養殖,實現品質良種化、養殖健康化、經營規模化。加大對簡單禽畜疫情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加強疫情的預防和控制能力。確保畜禽養殖安全、穩定的發展,確保民眾的食品安全。
3、加快農村公共事業建設
在上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阿碑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電話、電視、公路"五通。重點加強阿碑大溝的巡查及修復工作,保障灌溉用水暢通。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加強國小軟硬體建設、衛生醫療站建設、衛生共廁建設、村民文藝室建設、文藝隊建設等。共同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加快農村市場信息化建設,積極培養阿碑村的農業中介或吸引企業和採購商進村發展,建設市場信息溝通渠道,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加速商品流通。
4、搞好三個區劃產業種植
阿碑村地勢陡峭、海拔跨度大(含高、中、低海拔),適合種植多種作物,具有良好的地域優勢。計畫按照“區劃高、中、低區域,發展互補種植”的思路規劃全村種植產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高海拔地區,適合各種林木生長,要繼續推進退耕還林的進程,加強植樹造林。既穩定山體、改善環境,又間接增加村民收入。中海拔地區,適合種植糧食作物,確保糧食穩產、增產。中低海拔地區,適合種植熱區經濟作物。要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種植荔枝、香蕉、橡膠等特色作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