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拉姓

滿語為Arla Hala,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阿兒剌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阿爾拉[阿爾拉、阿兒剌、阿勒特、阿魯剌惕,讀音作ā ěr lā(ㄚ ㄦˇ ㄌㄚ),滿語為ARLA Hala]一.姓氏淵源:單一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阿兒剌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阿爾拉氏,亦稱阿魯剌惕氏、阿勒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阿兒剌部,其始祖為孛端察兒,與成吉思汗鐵木真同宗,以部為氏。元末明初,阿爾拉氏氏族遷至黑龍江沿岸、塔巴克努圖克哈喇(今蒙古國哈剌和林北納莫合山地區)、索倫地區(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後有鄂溫克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la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鄂溫克族、滿族阿爾拉氏,多冠漢姓為剌氏、何氏、金氏、阿氏等。二.歷史名人:阿爾拉・博爾朮:(公元?~1226年),蒙古族,原名阿兒剌・博兒術,椅稱阿爾拉・孛斡兒出、阿爾拉・博郭爾濟;蒙古阿兒剌部人。著名蒙古國大將,成吉思汗麾下四傑之一。阿爾拉・博爾朮與成吉思汗同宗,均系海都後裔納忽伯顏子。始祖為孛端察兒,以才武雄朔方。父納忽阿兒闌,與烈祖神元皇帝接境,敦睦鄰好。阿爾拉・博爾朮則以“志意沉雄,善戰知兵”著稱。阿爾拉・博爾朮生年待考,他在年十三歲時曾幫助鐵木真追回被盜之馬匹,結友好。自是,隨從鐵木真,充當那可兒(伴當),“共履艱危,義均同氣,征伐四出,無往弗從”。當三姓蔑兒乞人襲擊蒙古部時,阿爾拉・博爾朮隨從鐵木真逃避於不兒罕山(今蒙古國肯特山),幸免於難。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部大汗後,阿爾拉・博爾朮與者勒蔑同被封為眾官之長,參與運籌。隨從統一蒙古諸部,無役不從,屢救鐵木真於危難之中。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阿爾拉・博爾朮受命與札剌亦兒・木華黎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戰敗乃蠻部曲薛吾軍。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阿爾拉・博爾朮隨從鐵木真戰察罕塔塔兒等四部於答闌捏木兒格思。翌年,戰克烈部於合蘭真沙陀,均有戰功。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大蒙古汗國,任命阿爾拉・博爾朮為千戶長、右翼萬戶長,統轄汗庭以西至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深受器重。成吉思汗對阿爾拉・博爾朮和札剌亦兒・木華黎說:“國內平定,汝等之力居多,我之與汝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此後,這二人一直位在諸將之上,群臣無出其右者,被成吉思汗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並命兒子察合台聽從其教誨。後來,阿爾拉・博爾朮與札剌亦兒・木華黎、許兀慎・博爾忽、遜都思・赤老溫並稱“掇里班・曲律”(蒙古語“四傑”),世任“怯薛”(護衛軍)之長,為蒙古汗國十大功臣之一,享有九次犯罪不罰的特權。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阿爾拉・博爾朮隨從征西夏,不久即在軍中病逝。窩闊台汗八年(公元1236年),阿爾拉・博爾朮因功賜其後裔廣平路一萬七千三百餘戶為分地。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再次追封為廣平王。阿爾拉・脫兀脫:(生卒年待考),蒙古族,阿爾拉・博爾朮之弟;蒙古阿兒剌部人。著名元朝大臣。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在漢族之地用“漢法”進行治理,是從邢州開始的。據史籍《元史・世祖本紀》記載:“辛亥(公元1251年)邢州有兩答剌罕言於帝曰:‘邢,吾分地也;受封之初,民萬餘戶,今日減月削,才五七百戶耳。宜選良吏撫循之。’”這是由於蒙古人的殘暴統治和貪婪劫掠,造成了當時邢州地區(今河北邢台)百姓紛紛遷逃,蒙古人在自己的封地里沒有了剝削和壓迫的對象,不得不向元世祖求告。劉秉忠與張文謙同為邢州人,他們一起向元世祖建議說:“今民生困敝,莫邢為甚。救焚拯溺,宜不可緩。盍擇人往治,要其成效,俾四方諸侯,取法於我,則天下均受賜矣!”元世祖採納了他們的意見,承制以阿爾拉・脫兀脫為邢州斷事官,以張耕為漢人邢州安撫使,以劉肅為商榷使,“邢乃大治”。此次治邢人選,除阿爾拉・脫兀脫外,為首者張耕、劉肅、趙良弼等皆漢人,故邢州之治,實為潛邸中漢臣的初步貢獻。後來,阿爾拉・脫兀脫依仗家族功勳,偏袒蒙古人,掩飾其搶掠罪過,並縱容屬下數次與漢官為難,阻撓行政事務。當時元世祖正在征伐雲南地區,張耕派趙良弼親赴雲南說明事由,元世祖遂黜阿爾拉・脫兀脫及其所屬。其後,張耕等人“協心為治,洗滌蠹敝,革去貪暴,流亡復歸,不期月,戶口十倍。”元世祖大喜過望,開始在較大範圍內實行漢法,“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阿爾拉・阿魯圖:(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兒剌部人。著名元朝末期重臣。元順帝(元惠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執政時期,中書右丞相蔑里乞・脫脫於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農曆5月因病辭職,由阿爾拉・阿魯圖繼任中書右丞相。阿爾拉・阿魯圖繼脫脫之後,主持了纂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條格》等工作,特別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的。雖然在參與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爾拉・阿魯圖名為都總裁,但他素不識漢字,因而並沒有參與實際編修,但他在財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給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農曆10月,三史皆修成,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奏進。《宋史》在三史中雖然是最後完成,但只歷時兩年半。阿爾拉・阿魯圖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時間上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後世對《宋史》的批評也極多。概括地說,其主要問題是:①篇帙龐大,內容繁蕪;②對一些人物、事件的評價是非失當之處比比皆是;③史料的剪裁、編次、修飾、檢校、考證等方面相當粗糙;④事實記載詳北宋而略南宋,詳南宋前期而略後期,因而輕重失當;至於史實的疏漏、前後矛盾等則更為常見了。儘管如此,《宋史》仍為極其重要的史書,為二十四史之一,至今仍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阿爾拉・阿魯圖功不可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