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設計計畫可以追述到1930年代,當時美國海軍獲得情報,日本海軍正計畫建造類似德國海軍德意志級裝甲艦的“超級巡洋艦”,雖然日本海軍最後沒有實施建造計畫,1938年美國海軍仍然決定設計一種較強火力的巡洋艦,計畫作為巡洋艦分艦隊領艦。設計方案經過數次變更。

概述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1941年阿拉斯加級預算獲得批准。阿拉斯加級採用平甲板艦型,設計標準按照重巡洋艦制定,船體水線長/寬比較大,舷側水下只有1道防魚雷隔艙,動力系統輸出功率要高於同期建造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安裝三座三聯裝9門12英寸口徑主炮,比美國海軍之前建造的重巡洋艦大幅度加強了防禦裝甲。
阿拉斯加級原計畫建造6艘,艦名以當時美國管轄的美屬海外領地命名。同級艦:阿拉斯加號(Alaska、CB-1)、關島號(Guam、CB-1)、夏威夷號(Hawaii、CB-1) 。阿拉斯加號1941年12月開工,1943年8月下水,1944年6月服役。二號艦關島號1942年2月開工,1943年11月下水,1944年9月服役。三號艦夏威夷號1943年10月開工,由於戰爭的結束,下水後停建(完工程度80%),後三艘菲律賓號、波多黎各號、薩摩亞號建造計畫被取消。
阿拉斯加級在太平洋戰爭中主要充當巡洋艦分艦隊的旗艦,伴隨艦隊航空母艦作戰承擔護航任務。曾經參加炮擊艦隊炮轟過日本本土。戰爭結束後,在大幅削減軍費的衝擊下,耗費昂貴的阿拉斯加級相繼在1940年代末退役拆毀。
阿拉斯加級美國海軍稱為“大型巡洋艦”(large cruiser)。其設計介於新型戰列艦與重巡洋艦之間,最初的思路是專門用於對付敵方重巡洋艦,比較近似於以前的戰列巡洋艦。但是在船型、武備和防禦裝甲以及運用思想方面不盡相同。阿拉斯加級的造價比美國海軍的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高出近一倍,相當於依阿華級戰列艦造價的70%。有限的用途,昂貴的耗費決定了阿拉斯加級戰後的命運,注定是一種特定條件下帶有很強實驗性色彩的軍艦。

性能數據

設計排水量:27000噸,滿載排水量:34253噸
尺寸:全長246.3米/型寬27.6米/最大吃水9.2米
動力:8座鍋爐,4台蒸汽輪機,主機功率150,000馬力;最大航速:33節
續航力:11350海里/15節
武備:9門三聯裝12英寸/50倍口徑主炮;12門雙聯裝5英寸口徑高平兩用炮;40毫米高炮56門,20毫米高炮34門.
裝甲:舷側裝甲帶(最大)241毫米(傾斜角10度),主甲板(最大)122毫米,炮塔(正面)325毫米,炮座330毫米,司令塔(最大)269毫米
艦員:設計編制1517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