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圖洛·米開蘭傑里

阿圖洛·米開蘭傑里

米開蘭傑里被視為這一代最偉大且最具謎像的鋼琴家之一,因為經常取消演出,增加了他的傳奇性格。獨特的藝術天賦,結合高深的技巧與多彩的觸鍵,使他不僅在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表現出色,他是印象派音樂的大師。

基本信息

藝術生涯

著 名鋼琴家

阿圖洛·米開蘭傑里 阿圖洛·米開蘭傑里

生於1920年的布雷西亞,卒於1995年的盧加諾。從幼年起即接受鋼琴訓練,從1930年代起 ,他在米蘭音樂學院向喬凡尼·安弗西學習達三年之久,展現了他天賦的才藝,在1939年拿到日內瓦國際鋼琴大賽的第一名,被聘為波隆那音樂學院的教授,也開始國際演奏生涯,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之間他為一位空軍飛行員。之後他立刻重回他的獨奏事業,但因病在1952到1959年間再度退隱,他於l964年成立「國際學院」,在於此教導至1969年,在1968年移民瑞士。

個人生平

阿圖洛·米

阿圖洛·米開蘭傑里 阿圖洛·米開蘭傑里

開蘭傑里1920生於義大利布雷沙,1995年在盧加諾逝世。米開蘭傑里在1945年重新展開獨奏事業,並且很快就得到國際上幾個主要音樂重鎮的肯定。米開蘭傑里的音樂事業在1952年到59年因疾病再度中斷,1964年在布雷沙創辦鋼琴學校並擔任總監直到]969年,1968年移居瑞士。米開蘭傑里公認是最傑出但也最神秘的鋼琴家之一,他的神秘色彩也因為經常取消音樂會而益加濃厚。優秀而獨特的藝術天份結合出色的彈奏技巧以及迷人的 觸鍵方式,讓米開蘭傑里不只長於詮釋古典與浪漫派的作品,還包括了印象派樂曲。 在1970年代出版的一本英文雜誌訪談中,米開蘭傑里透露他出身於班奈狄克特的奧地利家族,小時候就和祖母踏遍幾乎整個歐洲,在奧地利接受教育。這些是他在遭遇法律事件,引起怨恨之後所發表的爭議性言論,對此事作他始終耿耿於懷,經過這不愉快的插曲之後,米開蘭傑里決定不再到義大利演奏,唯一的例外是為了紀念從那裡選出來的羅馬教皇保羅六世,在布雷西亞舉行的一場音樂會。不知道要如何以適當的態度去解釋這次的雜誌訪談,因為這是他將一些細碎的事實與很多幻想一起混合出來、浪漫化之後的家世簡介。

其實米開蘭傑里是個徹頭徹尾的義大利人,他的父母來自溫比亞,並且在他們的長子米開蘭傑里出生之前不久,決定要搬到布雷西亞。他怕在義大利出生,也接受義大利式的藝術訓練,在布雷西亞的凡都里學院向帕羅.齊美利大師學習,後來私下到米蘭向喬凡尼·安弗西拜師學藝,即使1934年從米蘭音樂學院畢業的之後,他還是常向安弗西請益,在安弗西在幫助下,米開蘭傑里準備好參加比賽:在布魯塞爾舉辦的「易沙意大賽上獲得極高評價:1939年則贏得日內瓦大賽。正如每個人所知,義大利是一個充滿歌曲與歌劇的土地,同時卻也因沒有出現一級的器樂大師而感到相形失色。

藝術生涯

米開蘭傑

里最早期的錄音,幸運地保存在日內瓦廣播電台的檔案,包括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皇帝」》片段、葛利格《鋼琴協奏曲》、維瓦第《b小調鋼琴協奏曲》,還有李斯特《第一號協奏曲》,而錄音則在l939年到1943年之間,包括葛利格與舒曼《鋼琴協奏曲》、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奏鳴曲》、蕭邦《降b小調詼諧曲》,還有其它一些小品,這些錄音則提供我們相當廣泛的背景,來縱覽這位年輕鋼琴家的風格。他的早期鋼琴演奏技巧浸潤了抒情,一種包含溫暖熱情的高超抒情:然而從這些珍貴錄音也可以說明,他強烈的鋼琴色彩觀念深深地被法國印象學派所影響。一些鋼琴小品,例如葛拉那多斯的《第五號西班牙舞曲》與拉威爾,米開蘭傑里都充分展現這種特質;而同時他以細緻音色變化彈奏的葛利格《鋼琴協奏曲》使得同時期巴克豪斯所錄製的同曲聽來頗有正襟危坐之感。這不是米開蘭傑里與巴克曼斯的音樂誰對誰錯的問題,一聽就知道這是出於兩種完全不同音樂傳統之下的演奏,因此他也被定形為屬於拉威爾式,而不是舒曼式演奏的鋼琴家。此外,他演出的舒曼《鋼琴協奏曲》也正說明他所跟隨的典範是柯爾托。他在米蘭聽過柯爾托的演出,而且於1939年在日內瓦與他認識,柯爾托在當時曾對記者們說,一位新的李斯特即將誕生。只要聽過米開蘭傑里在1942年所演奏的舒曼《鋼琴協奏曲》都會下個結論:其實是誕生了一位新的柯爾托,不管是像李斯特還是柯爾托,確定的是,這一位20歲的年輕人已經發展出一套具有強烈倒性演奏。 米開蘭傑里開始接觸的音樂是拉威爾的作品,而非德布西的:在1940年代,他演奏《快樂島》與《水中倒影》,之前則演奏《水的嬉戲》、《加斯巴之夜》、《高貴而感傷的圓舞曲》與《G大調鋼琴協奏曲》,但接下來的幾十年,他並沒有增加拉威爾曲目的演奏,實際上反倒還刪去了《水的嬉戲》:另一方面,在他的鋼琴生涯里,一直鋒情於德布西,包括之前的《印象集》、《兒童天地》與在他60歲之後的《前奏曲第二冊》,雖然其中有些曲目他從來沒在公開場合演奏過。因此拉威爾算是激起他天生抒情詩意的一個點,德布西則是他經歷許多深沉的冥思後而得,在此同時,法國印象學派也對他產生了持續的影響,另外他也彈了貝多芬與蕭邦的音樂一輩子,但舒曼的音樂在1950年之後就幾乎不碰了。如前所提,米開蘭傑里只演奏拉威爾的四首曲子,不知道他為何總是不想嘗試《鏡子》和《左手協奏曲》。他很快就不想演奏《水的嬉戲》與《高貴而感傷的圓舞曲》,但他卻彈了《加斯巴之夜》與《G大調鋼琴協奏曲》將近有五十年之久。

作品評價

這兩張即選了先

阿圖洛·米開蘭傑里作品 阿圖洛·米開蘭傑里作品

前沒有公開過的《加斯巴之夜》,其它的都是著名的演奏。必須一提的是他於1959年在倫敦的演出,那時他正處於在演奏意念與實際彈出的琴音能夠達到平衡的頂尖時期。關於《G大調鋼琴協奏曲》,觀察米開蘭傑里的演出,是自從這首曲子的提獻者,瑪格麓特.隆女士的演出之後,架構出一個以主觀而不受他人影響的 觀點而成的歷史性權威演出。 他花了如此多的時間在研究德布西的作品,但又未曾在公開場合中演出,是相當重要的一個事實。就如同有許多音樂歷史學者認為《波希米亞人》是普契尼最易懂的作品,而對《西部姑娘》及《三部歌劇》感到困惑,德布西偉大的作品,從《印象集》衍生到1897到1899年的管弦樂作品《夜曲》與1912到1913年的《戲游》。在米開蘭傑里、布列茲與波里尼重新審視其價值的這幾年,也有不少法國與義大利的音樂學者開始重視德布西的藝術觀點,米開蘭傑里的態度在本質上是較為保守的,而他演出德布西作品所強調的是聲音本體經由強烈的表達力,所散發出來的極致美感,而不在於精密分析。如此並不是眨抑他演奏的德布西,無庸置疑的,他在某些德布西作品的表現上的確帶給聽眾壓倒性的影響,但在世紀末來描繪一位像米開蘭傑里這樣鋼琴家的演出特色,不能只*崇拜,要以審視的眼光看待。

同一張CD補白了史卡拉第與拉威爾的音樂是有點多餘的,只要想想大鍵琴從184O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在法國藝術里所扮演的角色就可知道,其轉折點是1870年法國打敗仗的普法戰爭,這一場戰爭引起了一場法國強力對德意志文化的反動,法國人尋求自身文化里足以和德意志文化相庭抗禮的部分,那就是大鍵琴。一方面是音樂上的研究與演奏,另一方面是回溯於古典而富美感的樂句。當代的音樂評論者指出夏布里耶的鋼琴音樂激發出大鍵琴家的靈感,這也提供了年輕時代的拉威爾一個典型。而I890到1900年這段時間則快速地發展,包括了拉威雨與德布西(但並不包括蕭頌與聖桑),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17年,當拉威爾寫完《庫普蘭之墓》的時刻。

個人評價

對美感的追求,與宏亮聲響的追求,是從德布西與拉威爾所創造的音樂世界開始的,有一些鋼琴家(不只法國鋼琴家)開始尋求將大鍵琴作品轉移至以現代鋼琴演奏,我們可以在出生於1873年的鋼琴家裡斯勒身上看到這轉移的過程,而在季雪金、霍洛維茲、李帕第與米開蘭傑里的身上看到這個成果,從米開蘭傑里在1942到1943年錄製四首史卡拉第的奏鳴曲里,我們可以聽到彷佛是為了德布西與拉威爾音樂所調製的純淨色彩,而在接下來的二十年,米開蘭傑里繼續將這些音樂深化與精緻化,想要達到史卡拉第音樂與鋼琴之間的交融。他在1965年在Decca所錄製的三首史卡拉第奏鳴曲是我們可以在唱片上聽到他在這方面的最後成績。在1970年代以後,米開蘭傑里的曲目里就再也沒有史卡拉第了,在那時候也終於了解,該是史卡拉第的大鍵琴演奏,就該還給史卡拉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