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規劃

防洪規劃是制定防治洪水災害措施的總體部署工作。是防洪工程建設的前期工作。

防洪規劃

正文

制定防治洪水災害措施的總體部署工作。防洪規劃是防洪工程建設的前期工作,一般結合流域規劃地區水利規劃進行,可分為流域的、地區的、城市的與單項防洪工程的規劃。
原則 國家經濟建設的目標、方針、政策和防護區的重要性,是編制規劃的基本依據。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①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洪水主要來自河流上游山丘區,而災害多集中在中下游和平原地區。規劃中,要從全局出發,在全面規劃、大局為重、統籌安排、分期實施的原則下處理好上下游、左右岸,近期與遠景,大中小型等方面的關係。為了整體利益,必要時局部要作某些犧牲。②綜合利用:在基本滿足一定防洪任務的前提下,根據綜合利用的原則,儘可能地開發水資源,達到除害興利的要求。③蓄泄兼籌:因地制宜,蓄泄兼籌合理安排洪水出路,一般在山丘區結合興利做好水土保持,修建山谷水庫,控制調蓄洪水;在平原區要以泄為主採用堤防、河道整治充分擴大河槽宣洩能力,在有條件的河段並利用湖窪地興建分洪工程以削減超額洪水峰量。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各河段都可以採取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辦法,分河段規劃超額洪水的出路。④區別對待設計洪水和超標準洪水:對於擬定的設計標準內的洪水要有正常設施,使重點保護區避免發生災害損失;對於超標準洪水則主要採取臨時緊急措施,減少淹沒損失,做到儘量避免人身傷亡和防止毀滅性災害。⑤防洪工程與防洪非工程措施結合:洪水的出現有極大的隨機性,同時建設防洪系統受到經濟技術條件的制約,防洪能達到的標準有一定的限度。因而,人們不可能單獨依靠工程措施來控制洪水災害,只有與非工程措施結合使用,才能有效地提高防禦洪水的能力。
內容 包括資料收集、目標擬定、洪水分析、防洪工程系統比較與選定、洪水調度等。
收集資料 包括收集、分析流域及保護區域自然地理條件、水文氣象、洪水特性與災害損失、社會經濟現有狀況及今後發展要求等,進行現場實地調查研究,獲取第一性資料,在規劃中還要逐步充實資料,以明確需要防護的類型與重點區。
洪水分析 根據洪水實測系列與歷史洪水資料,計算洪水特徵值,分析洪水規律,據以擬定設計洪水與可能最大洪水
擬定規劃目標與防洪標準 根據不同防護對象的重要性,歷史洪災損失的嚴重性,考慮防洪措施具體條件,進行技術經濟分析論證,提出規劃目標和要求,參照設計規範慎重選取防洪標準,或分期實施的標準。
制定防洪方案 研究比較各種可能的防洪措施,並對規劃修建的各類防洪工程的條件與作用進行估算分析,組成若干有代表性的防洪方案,包括工程與非工程措施,並對其中的主要防洪工程進行工程規劃研究,提出工程技術經濟指標。如①:根據設計流量(水位)擬定堤線,堤的橫斷面與縱斷面等;②河道整治:按照穩定河勢利於行洪、防凌的要求,擬定治導線,部署護岸、堵汊、分水、疏浚、河道展寬工程河道裁彎工程等;③分洪工程:對超過防護河段安全泄量的洪水,因地制宜選取分泄洪口門及設施,蓄洪區、避洪設施等;④水庫工程:根據保護區的防洪標準,根據綜合利用的原則、控制洪水來源與下游區間洪水等條件,研究、比較擬定水庫防洪限制水位、防洪蓄水位、校核洪水位、防洪庫容(見水庫特徵值)、水庫泄洪設施及其泄洪能力曲線與防洪調度方案等。研究可能採取的非工程措施及其作用:如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洪泛區管理、洪水保險超標準洪水緊急措施等的作用。再對各代表方案進行經濟論證,分析比較綜合利用效益,選取最佳化防洪方案。最後對選定方案中的各項主要工程建設條件及在防洪中的地位作出評價,結合綜合利用效益提出工程實施程式。
防洪調度 根據洪水特性及其演變規律和防護區的實際情況,研究運用擬定的防洪工程設施,調節河流洪水的方案。在防洪調度中,既要考慮防洪要求發揮各經濟部門的綜合利用效益,又要考慮工程本身的安全,應儘可能地達到防護區洪災總損失最小和工程綜合效益最大的目的。
防洪效益分析 對工程建成後可以減免的直接、間接洪災損失進行分析計算。防洪經濟效益一般只計算能用貨幣表示的部分。中國一般按設計水平年採用實測的水文系列或其中的某一代表期逐年進行計算,以其期望值作為多年平均效益。鑒於計算值往往只是防洪效益的一部分,因此,對未能用貨幣表示的社會、環境效益,還要予以說明。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