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river training;river improvement;river regulation) 亦稱“河床整理”。控制和改造河道的工程措施。在天然河流中經常發生沖刷和淤積現象,容易發生水害,妨礙水利發展。為適應除患興利要求,必須採取適當措施對河道進行整治,包括治導、疏浚和護岸等工程。

基本信息

分類

為防洪、航運、供水、排水及河岸洲灘的合理利用,按河道演變的規律,因勢利導,調整、穩定河道主流位置,以改善水流、泥沙運動和河床沖淤部位的工程措施。河道整治分兩大類:①山區河道整治。主要有渠化航道、炸礁、除障、改善流態與局部疏浚等。②平原河道整治(含河口段)。主要有控制和調整河勢、裁彎取直、河道展寬及疏浚等。中國有4000年前禹疏九河,導流入海的傳說。明代的潘季馴治理黃河頗有成效,他還著有《河防一覽》,其中“以河治河,束水攻沙”的理論,具有創見性和科學性,流傳久遠。隨著近代水力學、河流動力學、河道泥沙工程學的進步,河工模型試驗的發展及工程材料的改進,河道整治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規劃

要全面研究擬整治河段和毗連的上、下遊河段可能的治理開發問題。規劃時要調查了解社會經濟、河勢變化及已有的河道整治工程情況,進行水文、泥沙、地質、地形的勘測,分析研究河床演變的規律,確定規劃的主要參數,如設計流量、 設計水位、 比降、水深、河道平面和斷面形態指標(包括洪、中、枯水三種情況)等,依照整治任務擬定方案,通過比較,選取最佳化方案,使規劃實施後的總效益最大。對於重要的工程,在方案比較選定時,需進行數學模型計算和物理模型試驗。

整治原則

①上下游、左右岸統籌兼顧;②依照河勢演變規律因勢利導,並要抓緊演變過程中的有利時機;③河槽、灘地要綜合治理;④根據需要與可能,分清主次,有計畫、有重點地布設工程;⑤對於工程結構和建築材料,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節省投資。

工程布局

河道整治河道整治

以防洪為目的的河道整治,要保證有足夠的排洪斷面,避免出現影響河道宣洩洪水的過分彎曲和狹窄的河段,主槽要保持相對穩定,並加強河段控制部位的防護工程。以航運為目的的河道整治,要保證航道水流平順、深槽穩定,具有滿足通航要求的水深、航寬、河彎半徑和流速、流態,還應注意船行波對河岸的影響。以引水為目的的河道整治,要保證取水口段的河道穩定及無嚴重的淤積。以浮運竹木為目的的河道整治,要保證有足夠的水道斷面,適宜的流速和無過分彎曲的彎道。

河道經過整治後,在設計流量下的平面輪廓線,稱為治導線,也叫整治線。治導線是布置整治建築物的重要依據,在規劃中必須確定治導線的位置。對於單一河道,在平原地區的治導線沿流向是直線段與曲線段相間的曲線形態。它可以本河流天然河彎的曲率半徑與流量的經驗關係,以及兩彎之間的直線段長與河寬的關係為設計依據,較為符合實際。治導線分洪、中、枯水河槽三種情況。由於漫灘水流對河道演變及水流形態的影響小,洪水河槽治導線,一般與堤防的平面輪廓線大體一致。對河勢起主要作用的是中水河槽的治導線。中水河槽通常是指與造床流量相應的河槽。固定中水河槽的治導線對防洪至關重要,它既能控導中水流路,又對洪、枯水流向產生重要影響。有航運與取水要求的河道,需確定枯水河槽治導線,它一般可在中水河槽治導線的基礎上,根據航道和取水建築物的具體要求,結合河道邊界條件來確定。一般應使整治後的枯水河槽流向與中水河槽流向的交角不大。

對於分汊河段,有整治成單股和雙汊之分。相應的治導線即為單股,或為雙股。由於每個分汊河段的特點和演變規律不同,規劃時需要考慮整治的不同目的來確定工程布局。一般雙汊河道有周期性易位問題,規劃成雙汊河道時,往往需根據兩岸經濟建設的現狀和要求,興建穩定主、支汊的工程。

整治工程的布局,應能使水流按治導線流動,以達到控制河勢穩定河道的目的。建築物的位置及修築順序,需要結合河勢現狀及發展趨勢確定。

築物控制

河道整治河道整治

①修建河道整治建築物控制、調整河勢:如修建丁壩、順壩、鎖壩、護岸、潛壩、魚嘴等,有的還用環流建築物。對單一河道,抓住河道演變過程中的有利時機進行河勢控制,一般在凹岸修建整治建築物,以穩定灘岸,改善不利河彎,固定河勢流路。對分汊河道,可在上游控制點、汊道入口處及江心洲的首部修建整治建築物,穩定主、支汊,或堵塞支汊,變心灘為邊灘,使分汊河道成為單一河道。在多沙河流上,還可利用透水建築物使泥沙沉澱,淤塞汊道。

②實施河道裁彎工程:用於過分彎曲的河道。

③實施河道展寬工程:用於堤距過窄的或有少數突出山嘴的卡口河段。通過退堤以展寬河道,有的還以退堤和擴槽進行整治。

④疏浚:可通過爆破、機械開挖及人工開挖完成。在平原河道,多採用挖泥船等機械疏浚,切除彎道內的不利灘嘴,浚深擴寬航道,以提高河道的通航能力。在山區河道通過爆破和機械開挖,拓寬、浚深水道,切除有害石樑、暗礁,以整治灘險,滿足航運和浮運竹木的要求。

治理措施

山溪性河道治理

(1)灘地的保留和利用

灘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產物。一般河道灘地較開闊,洪水期水流漫灘,利於行洪滯洪,應保留其功能,並充分開發利用。流經城區的河道,在維持灘地行洪功能的同時,利用灘地設定綠化地、公園、交通輔道和運動場所,開發其休閒、親水功能,成為市民娛樂、健身、遊玩的好地方。整治中,順應河勢,因河制宜,保留河灘和彎道,恢復河道的天然形態,減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減少洪峰壓力,同時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彎曲的水流更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為各種牛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2)複式斷面的設計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灘開闊,河道斷面設計可採用複式斷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歸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許洪水漫灘,過水斷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根據河灘的寬度和地形、地勢,結合當地實際充分開發河灘的功能:如灘地較寬闊,一般可開發高爾夫球場、足球場等大型或綜合運動場;河灘相對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動場所、河濱公園或輔助道路等。河灘的合理開發利用,既能充分發揮河灘的功能,又不因圍灘而抬高洪水位,加重兩岸的防洪壓力。

(3)防沖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壩設計

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漲暴落的特點,高水位歷時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對沿河堤壩、農田沖刷嚴重:通過規劃,採用防沖不防淹的矮胖堤型設

計,保護區下游堤段開口.還河流以空間,給洪水以出路,允許低頻率洪水漫壩過水,確保堤壩沖而不垮,農田沖而不毀。以防洪為主要功能的農村河道,堤防基礎沖刷嚴重,可採用松木樁基礎,投資省、整體性好、抗沖能力強,以提高堤防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4)採用生物固堤,減少堤防硬化

對於鄉村田間河道,除個別沖刷嚴重河岸需築堤護坡外,應儘量維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狀態下的岸灘、江心洲、岸線等自然形態,維持河道兩岸的行洪灘地,保留原有的濕地生態環境,減少由於工程對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堤防建設中,可採用大塊鵝卵石堆砌、乾砌塊石等護岸方式,使河岸趨於自然形態。個別受沖河岸堤防內側可採用種植水杉等根係為直根的樹種或草坪護坡等植物護堤措施。

重要性

河道整治是加快新農村建設、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增加,社會財富的日益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經濟社會發展對防洪安全保障、生態環境保障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可持續發展觀對水利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發展須樹立以人為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以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把解決關係廣大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水利問題放在突出位置,統籌考慮流域、區域、城鄉水利協調發展,不斷提高政府對水資源的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節約和保護資源,加強對生態的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全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農村的水利基本建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尤其是農村河道存在的問題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勢不相適應。江夏區政府及各級水管部門對農村河道整治工程非常重視,先後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保護和改善沿河兩岸的生態環境,營造綠水相連的優美景觀,在《江夏區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中也明確提出了對農村河道進行整治的要求。為充分發揮水利工程設施在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減少洪災損失,促進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實現,對農村河道進行整治已勢在必行。

通過河道整治使其城鎮、基礎設施等防洪標準有較大提高,區域內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防洪安全保障問題得到初步解決,為新農村建設、民眾安居樂業、社會繁榮穩定提供良好的基礎,促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共建人水和諧的社會環境。

為了實現江我國水系規劃總體目標,保障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儘快確定河網水系整治及防洪排澇規劃,全面提升片區河網水系面貌及防洪排澇能力,創建現代化的水利設施和管理體制,從而為加快推進我國的水系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綜上所述,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設施,又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道綜合整治是一項長期工程,理念是基石,規劃是關鍵,技術是支撐,管理是保障。加強農村河道整治,還其優美、宜人、充滿生機的原貌,是當今城鄉建設發展的一大潮流趨勢,也是很好的機遇和挑戰。

好處

河道整治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濕地有巨大的滲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可以減少並滯後降水,削減並滯後洪峰,減少洪水徑流,具有水庫的功能。

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它具有強大的淨化污水能力,濕地是自然環境中自淨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之一。濕地水流速度緩慢,有利於沉積物沉降;在濕地中生長、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植物、微生物相同地域的淨化能力是森林的1.5倍。因此河道整治工程可以有效的降低水中的污染物質,減少對周邊農田灌溉和飲用水的污染。

河道整治具有控制土壤侵蝕的價值。河道整治的侵蝕控制功能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減少了水土流失,保護了農田用地不受洪災;二是減少了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肥力喪失。

河道整治可大大改善長期以來由於河流破壞帶來的諸多問題,對於保障兩岸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起到重要作用.沖灘塌岸現象將大大減少,有利於穩定灘涂、改善灘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灘區的土地利用價值,使灘區及高岸的居民安居樂業,可以基本保障河兩岸的人民安全定居,有利於改善兩岸各種大、中、小型提灌站的引水條件,保障兩岸灌區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在河道整治後,能夠使河道變得乾淨,河道里的水也就會慢慢變清,環境自然會逐漸好起來,村民們以後的生活品質也會提高,說不定魚兒成群的景象不久後就會出現。如對河道進行底泥疏浚後,能較快清除水體中的內源污染物,對水體中的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和降解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進化,減少了污染物的含量,從而減少了對河流周邊的農田和飲用水污染。

再如使用生態混凝土修建河堤後,依靠混凝土空隙的物理,化學及所形成生物膜的生物作用可以清除和降解污染物,利用混凝土的透水多孔質性等結構特點,能有效減少環境負荷,降低污染物在水中的濃度,減少污染物的滲透,減輕河道旁邊的飲用水和農田污染。

利用生物浮床技術修復河道後,栽培有強烈吸附作用的水生植物在水面上,從而達到削減水質富營養化的作用。從而減輕污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