阱頭上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阱頭位置阱頭位置

阱頭上屬山西省平順縣東寺頭鄉石窯灘村的自然村,位於南太行大峽谷穽底村正上方的懸崖頂端。海拔1500米,村落區域面積約1平方千米,晉豫古道穿村而過,水泥路直通石窯灘村。

村落歷史

村落形成於清朝末年,河南林縣李姓移居至此,至今百餘年歷史。是晉豫古道(又稱七里井谷通)的咽喉,歷史上的晉豫古道曾使這裡興盛無比,行人如龍,驢馱肩挑,鈴聲叮噹,終日不斷。
1998年左右,這裡的人口達到最高,村落居住著33口人。之後的幾年國家出台移民政策,部分居民移居潞城成家川、襄垣五陽,太行山小村迎來歷史的變遷,現今李姓後人定居於平順、潞城、襄垣、長治、太原、北京等地,2013年,阱頭上常住人口只有8人。

阱頭秋色阱頭秋色

經濟來源

耕地面積30餘畝,屬山腰梯田。阱頭上植被豐富,生物多樣,主要經濟作物有連翹、黨參、大黃、山楂、山桃、山杏等;境內80%的土地被連翹林和松林覆蓋,盛產優質野生連翹,年產量5000斤。為居民主要經濟來源。另有生豬養殖、肉驢養殖、蜜蜂養殖等小型養殖場。隨著周邊旅遊業的開發,阱頭上的旅遊收益正逐年提高。

旅遊資源

阱頭上尚未進行規模化旅遊開發,遊客多慕名而來,現已成為周邊登山愛好者及戶外旅行者的首選目的地。阱頭上屬南太行大峽谷頂端,可俯瞰壯美的峽谷風光,這裡夏日清涼怡人,年平均氣溫9攝氏度,夏季15-28度,是夏日度假勝地。
主要景點:阱頭石券門、桃木溝石林、晉豫古道(穽底隘.七里井谷通)

石券門

重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是晉豫古道通往穽底村的關口。位於峽谷最狹窄處,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石券門石券門

桃木溝石林

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態,爭奇競麗,甚為壯觀。

桃木溝石林桃木溝石林

晉豫古道(穽底隘.七里井谷通)

古為通往河南林縣之險道。穽底隘是晉豫古道的咽喉地段,項為“澤潞古今要害,太行之險,雄踞中原。中間長林大谷,蛇虎所都。”明《潞安府志·附·改建潞州府治及添設兵備憲臣疏》。上黨古代多發的戰事,穽底隘是進擊出征 的主要通道。“蓋兩河三晉之交扼,塞要會之地也。”明《潞安府志·開設縣治巡司關堡撫恤降民事宜》。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穽圪筒曾創造過歷史的經典戰鬥。1941年4月,駐長治日軍與駐河南日軍遙相呼應,駐河南日軍意欲徵調要駐長治日軍向河,南林縣集結,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4月20日,奉調入豫的長治日軍,從壺關晉莊出發東進平順。到達龍溪鎮後,又兵分兩路,一路經趙城由花園梯赴林縣;另一路1000餘人從黃崖經黑虎北來,意欲經穽圪筒到林縣集結。石窯灘民兵指揮部獲悉情報後,決定利用井垴山和穽圪筒的天然戰略優勢,發動滾石戰給日軍以襲擊。指揮部調集數十名民兵潛伏於南、北崖頭備下大批石塊,準備伺機襲擊。下午5時,由偽軍作前隊,日軍居中腰,輜重隨其後的日軍到達井頭,目睹天險狹縫進退維谷,停止前進。傍晚時分,日軍兩架偵察機到穽圪筒上空盤鏇偵察許久,日軍才緩緩下行。當日軍全部進入穽圪筒時,民兵監視哨發出突襲信號。石窯灘村武委會主任任師銀和副主任師雙金帶領30多名民兵,躍上北崖頭,掀翻石塊,霎時間亂石奔騰而下,整個穽圪筒飛沙走石,煙塵怒卷,勢如山崩地裂。日軍如無頭蒼蠅,東躥西跳,自相踐踏。峽谷內驚呼哭嚎聲、石塊碰擊聲攪作一團。遭到意外攻擊的日偽軍妄圖以精良的機槍、迫擊炮扭轉敗局,憑藉崖根為掩護向山頭民兵還擊。潛伏於南山頭的民兵也推動石塊。南山頭石塊向北崖根奔走,北山頭石塊向南崖根飛砸,使日軍陷入兩面夾擊防不勝防的境地。日軍只得連滾帶爬向谷底逃竄。此戰消滅日軍40餘名,擊傷甚多。太行軍區在《戰報》上將此役譽為“民兵自覺運用游擊戰術主動擊敵的光輝範例”,並通令嘉獎。

阱谷通阱谷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