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病型牛皮癬

關節病型牛皮癬

關節型銀屑病症狀之皮膚表現皮膚銀屑病變好發於頭皮及四肢伸側,尤其肘、膝部位,呈散在或泛發分布,要特別注意隱藏部位的皮損如頭髮、會陰、臀、臍等;表現為丘疹或斑或者斑丘疹,園形或不規則形,表面有豐富的銀白色鱗屑、去除鱗屑後為發亮的薄膜、除去薄膜可見點狀出血(Auspitz征),該特徵對銀屑病具有診斷意義。存在牛皮癬的皮損是與其它炎性關節病的重要區別,35%的患者皮膚病變的嚴重性和關節炎症程度有相關性。關節型銀屑病症狀之指(趾)甲表現約80%關節型銀屑病患者有指(趾)甲病變,而無關節炎的銀屑病患者指甲病變僅占20%。有炎症的遠端指間關節出現頂針樣凹陷是關節型銀屑病的特徵性變化。其它表現有指甲脫離,甲下角化過度、增厚、橫嵴及變色。

關節病型牛皮癬

關節病型牛皮癬,又名牛皮癬性關節炎,多數是由尋常型牛皮癬病史較長或在臨床使用控制類藥物治療不當所致,也可由尋常型治療不當轉化為膿皰型再轉為關節型;亦可先出現關節症狀或與膿皰性牛皮癬及紅皮病性牛皮癬並發。關節症狀與牛皮癬皮損有平行關係,本病多見於男性。 臨床表現除了尋常型皮損的症狀外,還伴有典型的關節功能改變。關節紅腫疼痛,關節變形,功能障礙,同時伴有白血球增高,血沉增快,類風濕因子陰性,亦可骨異變形或關節強直。四肢大小關節均可受累,嚴重時脊柱關節亦可受累。關節型牛皮癬除關節症狀及皮膚損害外,還有指(趾)甲病變,如:甲板點狀凹陷,甲增厚、甲脆裂、甲脫落等。臨床中大部分患者先出現牛皮癬皮損,後出現關節病變症狀;只有少部分患者是先出現關節病變,後出現牛皮癬皮損。同時可伴有發熱、乏力、體重減輕、晨僵等症狀。關節型牛皮癬一般治療時間較長,治癒率較低,臨床治療皮損消退後,關節恢復尚需很長時間。

關節型銀屑病症狀:

關節型銀屑病症狀之皮膚表現皮膚銀屑病變好發於頭皮及四肢伸側,尤其肘、膝部位,呈散在或泛發分布,要特別注意隱藏部位的皮損如頭髮、會陰、臀、臍等;表現為丘疹或斑或者斑丘疹,園形或不規則形,表面有豐富的銀白色鱗屑、去除鱗屑後為發亮的薄膜、除去薄膜可見點狀出血(Auspitz征),該特徵對銀屑病具有診斷意義。存在牛皮癬的皮損是與其它炎性關節病的重要區別,35%的患者皮膚病變的嚴重性和關節炎症程度有相關性。
關節型銀屑病症狀之指(趾)甲表現約80%關節型銀屑病患者有指(趾)甲病變,而無關節炎的銀屑病患者指甲病變僅占20%。有炎症的遠端指間關節出現頂針樣凹陷是關節型銀屑病的特徵性變化。其它表現有指甲脫離,甲下角化過度、增厚、橫嵴及變色。
關節型銀屑病症狀之關節表現關節症狀多種多樣,除四肢外周關節病變外,部分可累及脊柱。與類風濕關節炎相比,關節炎的緩解更常見、更快且更安全,但有時也可轉成慢性關節炎及嚴重的殘廢。依據臨床特點,關節炎分為五種類型,類型間可相互轉化,合併存在。

歷史與現狀

古希臘人認為銀屑病是眾神的詛咒,並強迫銀屑病患者搖鈴,以防被傳染。可知的名人中林彪、史達林和曾國藩患有此種疾病。曾國藩患有嚴重的銀屑病,每晚要婢女為他搔癢方能入睡,終身未能痊癒。過去由於以主婦及餐飲業工作者較多,曾一度認為是他們用來洗手的清潔劑有關。由於當時社會認為銀屑病會傳染,為免客人錯誤進食含有皮屑的食物而被傳染,這些員工都會被餐廳解僱。現時普遍認為是因為生活壓力過大,以致病者的內分泌失調,從而影響身體的免疫系統。所以,醫生有時會為病者處方維生素B雜,以幫助紓緩壓力;亦有醫生認為病者應該多做帶氧運動,使身體的自然調節機制透過運動而自我調整。在香港,有很多學生和教師都有局部的銀屑病,主要集中在手掌、手臂、雙腿或肩膀。在美國,最近有藥廠發明了一種針劑,可以對嚴重患者的病程控制,使他們的皮膚回復光滑。這種針劑在2006年亦被引入到加拿大進行臨床測試。不過,這種針劑不能根治銀屑病,一旦停止注射,問題會立即重現。
據調查,銀屑病的發病率占世界人口的0.1%~3%,黃種人發病率為0.1%~0.3%,該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白種人明顯高於黃種人,黑種人次之。截至1998年,我國銀屑病患者已經達到280餘萬人。美國近年來的調查,其發病率為2.6%,患者多達600-700萬人,遠遠高於中國。因該病頑固難治,仍被列為當今世界皮膚科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是全世界皮膚科重點防治疾病之一。在近年來召開的全國銀屑病防治協作會議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醫與中西醫結合是防治銀屑病的方向。西醫抗癌藥和激素類藥物有嚴重的副作用,應儘量避免使用”。
其皮損特徵是紅色丘疹或斑塊上覆有多層銀白色鱗屑,有明顯的季節性,多數患者病情春季,冬季加重,夏季緩解。全國總患病率為0.72‰,男性多於女性,北方多於南方,城市高於農村。初發年齡男性為20-39歲,女性為15-39歲為最多。近十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認為與工業污染所處的工作環境有關。
銀屑病病因尚未明了但初步觀察與下列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多認為本病受多基因控制,同時也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影響。
感染因素。有人認為是病毒感染所致,雖發現過在表皮棘細胞核內有嗜酸性包涵體,但至今病毒培養未能成功。鏈球菌感染可能是本病的重要誘發因素,因急性點滴狀銀屑病發疹前常有急性扁桃體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代謝障礙。有報告患者血清內脂質、膽固醇、球蛋白、糖、尿酸、鉀等增高,葉酸含量降低,但皆未能作出肯定結論。也有人報告皮損內多胺及花生四烯酸增加。
免疫功能紊亂。有的患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有的血清IgG、IgA、IgE增高;部分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 IgG抗體;有人用免疫螢光技術測到患者表皮角質層內有抗角質的自身抗體。
精神因素。精神創傷和情緒緊張及過度勞累可誘發本病或使病情加重。
其他。多數患者冬季復發、加重,夏季緩解或自然消退,但久病者季節規律性消失。也有的婦女患者經期前後加重,妊娠期皮疹消退,分娩後復發。氯喹、碳酸鋰及β腎上腺能阻滯藥等可使本病加重。

關節病型牛皮癬的治療

1、一般治療:患者應適當休息,減輕勞動強度,避免過度疲勞和關節損傷。每天應對所有關節進行足夠的活動和鍛鍊,以保持和增進關節功能。
2、抗腫瘤治療:這類藥物雖有一定療效,但有毒性反應,且停藥後易復發。所以並不是治療銀屑病的方向,在套用時要嚴格選擇適應證。用藥前和用藥期間,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和白細胞計數。
3、非激素類抗炎:這類藥物消炎作用較強,對消除炎症性疼痛效果顯著。目前,常用腸溶阿斯匹林、消炎痛(吲哚美辛)、炎痛喜康、氨糖美辛、酮基布洛芬、芬必得等。不論是什麼藥物使用,都要有專業醫生的指導才能進行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