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百詩天質奇鈍

閻百詩天質奇鈍

百詩先生為清朝經學大師①,記誦精博,而其天質實奇鈍。幼受書,讀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讀,遂暗記不復出聲。如是者十年。一日,自覺豁然,再觀舊所研究本,了無疑滯,蓋積苦精力之應也。世之以下愚自②諉,或託詞因病廢學者,觀於先生,愧可知已③。

基本信息

譯文

閻百詩先生是國中的經學大師,記憶力非凡。但是他的天資是非常愚鈍,他小時候讀書,(一本書)背誦上許多遍才略微明白,他的身體又容易生病,他母親不讓他讀書,他就暗暗記著不張口。就這樣過了十年,一天,突然覺得豁然開朗。再看以前所讀的書,一點都沒有疑惑的地方。這是因為辛苦地堆積精力才會這樣。世上的人以自己的愚笨而退縮。或者以自己生病為藉口而荒廢學業的人,和百詩先生相比,應該明白這是很慚愧的了。

注釋

國朝:指清朝。經學大師:把儒家經典作為研究對象的大學問家。

經學大師:把儒家經典作為研究對象的大學問家。

諉:推託。

是:此,這。

觀:看。

愧可知已:應該明白這是很慚愧的了。已:太,過。

1.

國朝:指清朝。經學大師:把儒家經典作為研究對象的大學問家。

2.

經學大師:把儒家經典作為研究對象的大學問家。

3.

諉:推託。

4.

是:此,這。

5.

觀:看。

6.

愧可知已:應該明白這是很慚愧的了。已:太,過。

啟示

只要刻苦勤奮,就會學有所成,再難的事情也會變得容易。

作者

閻若璩1636年十月十四日(11月11日)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祖父閻世科(太原西寨村人),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官至遼東寧前兵備道參議,著有《敬刑錄》、《計遼始末》諸書。父親閻修齡,字再彭,號飲牛叟,明末貢生,以詞章名,著有《眷西堂詩文》、《紅鷗亭祠》行世。母親丁氏亦能詩文。家學淵源,使閻若璩自幼就置身於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薰陶。

他幼年體弱多病,口吃,秉性遲鈍,甚至“讀書至千百遍,字字著意猶未熟”。但仍自強不息,勤勉不怠,“潛心鑽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每當同學日暮抱書歸家之後,他仍“獨吟不置,必背誦如翻水乃已”,甚至“發憤將書拆散,讀一頁輒用麵糊粘幾背,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積思自悟,他終於在15歲的一個冬夜“心忽開朗,如門牖頓辟,屏障壁落”。從此穎悟絕人,讀書過目不忘。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15歲的閻若璩以商籍補山陽縣學生員,此後更是鑽研經史,深造自得。

他立志博覽群書,曾經集陶宏景、皇甫謐的名言“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寧日”題於柱上,以此來鞭策自己發奮學習。多年孜孜不倦的潛心研讀,使他成為才富學贍的青年士子,為他日後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時海內名流過淮,皆與之交接,當地的學者如李明睿、方文、閻爾梅等,亦折輩和他來往,一起討考古今,切磋學問,使他獲益匪淺。

著述

閻若璩一生治學,多有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尚書古文疏證》一書的問世。《古文尚書》系若用古文字書寫,西漢時在孔子舊宅壁中發現,比當時流傳的今文《尚書》多25篇。南朝、隋、唐、宋以來學者傳誦的系東晉梅賾所獻《古文尚書》和漢代孔安國的《尚書傳》。但自南宋吳(木或)、朱熹開始懷疑此書是後人偽作,元吳澄著《書纂言》、明梅(上族下鳥)著《尚書考異》考辨其偽,但尚無定論。閻若璩年二十讀《尚書》,即疑其偽,沉潛三十餘年,乃盡得其癥結所在,作《尚書古文疏證》八卷。

《尚書古文疏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篇數、篇名、典章制度、曆法、文字句讀、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異同等多方面考證,並引用《孟子》、《史記》、《說文》等書作為旁證,得出東晉梅賾所獻《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是後世偽作的定論,解決了千百年來學術史上的一大疑案,受到學術界的普遍肯定和重視,閻若璩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清初學術史上的地位。他所運用的本證、旁證、實證、虛證、理證的考據方法,則為考據辨偽學創立了通例。

《四庫全書總目》因此稱讚他“引經據古,一一陳其矛盾之故,古文之偽乃大明”、“反覆厘別,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證之學則固未之或先矣”。此外,偽《古文尚書》一千多年來被人諷誦學習,視作神聖的經典,也是宋明理學的重要依據。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確證了《古文尚書》是偽作,使理學家們進退失據,非常狼狽,沉重的打擊了宋明理學,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觸動了儒家經典的權威,其思想影響也是比較深遠的。

貢獻

閻若璩不僅精通經史,而且“於地理尤精審,凡山川、形勢、州郡沿革,瞭若指掌”。他所著《四書釋地》、《四書釋地續》、《四書釋地又續》、《四書釋地餘論》諸書,窮力於古,考辨精實,校正了前人對古地名附會的許多錯誤,同時涉及到四書中的人名、物類、訓詁、典制等,被後人稱為歷史地理學中的佳作。除此而外,閻若璩還著有《潛丘札記》、《重校困學紀聞》、《朱子尚書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反映了他在經學和史學上的成就。

在清初的學術史上,閻若璩上承顧炎武、黃宗羲,下啟惠棟、戴震。作為清代漢學(或考據學)的直接先驅,閻若璩在清代學術史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