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齋炮

據說,埃及歷史古城開羅開了鳴放“開齋炮”的先河,距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後又傳到了一些阿拉伯國家。 隨著時代的發展,“開齋炮”也由原來的真炮實彈演變為今天的“電視開齋炮”。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齋月中,“開齋炮”鳴響之時,是埃及人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

據說,埃及歷史古城開羅開了鳴放“開齋炮”的先河,距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後又傳到了一些阿拉伯國家。隨著時代的發展,“開齋炮”也由原來的真炮實彈演變為今天的“電視開齋炮”。齋月期間,太陽落山之時,一家人圍在擺滿豐盛食物的餐桌前,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靜靜等候著電視中“開齋炮”鳴響時刻的到來。炮聲一響,把齋者無論男女老少,便敞開肚皮,猛吃海喝起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齋月中,“開齋炮”鳴響之時,是埃及人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
按照伊斯蘭教教規,齋月期間,除病人、孕婦、餵奶的婦女、幼兒以及在日出前踏上旅途的人之外,全體穆斯林都應全月齋戒。每天自日出至日落,禁止一切飲食和房事,包括吸菸。對穆斯林來說,齋月是一年中最為吉祥的一個月,齋戒既是對真主的敬畏,對身心的鍛練,也是行善樂施的良機。
在埃及流傳最廣的關於“開齋炮”的說法是,伊斯蘭教曆859年,當時的埃及執政官從一位德國朋友那裡得到了一門新式火炮,將其放置在薩拉赫丁堡中。齋月的一天,恰逢日落,士兵們開始對這門火炮進行試驗。埃及人聽到炮聲後,誤以為執政官發明了一種新的通知人們開始吃飯的辦法。執政官後來也覺得這個辦法很好,便決定採用。從那時起埃及人便給這門炮起名為“法蒂瑪”。
據傳,使用真炮實彈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1859年。當時,已發明了“假彈”,施放假彈不但可以節省彈藥,還可以避免傷害薩拉赫丁堡這一重要古蹟區,而且從那時起當局就決定把施放地點移到了別處。後來因為戰爭原因,“開齋炮”停止了。直到1983年,當時的內政部長艾哈邁德•拉什迪決定在薩拉赫丁堡上恢復鳴放“開齋炮”。在九十年代初,埃及古蹟保護單位為保護古蹟再次要求停放“開齋炮”。聰明的埃及人又想出了一個既能保留施放“開齋炮”傳統,又不傷害古蹟與環境的高招,他們利用電視專門製作了“開齋炮”的畫面,讓埃及人聽著“開齋炮”開齋的樂趣和欲望得到了滿足,也讓已有560多年歷史的“開齋炮”完成了從實彈到“假彈”,再到“電視畫面炮”的演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