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系統互聯參照模型

2、將數據轉換為數據段(OSI第四層)。 3、將數據段轉換為數據包或數據報(OSI第三層)。 (OSI第二層)5、將帪轉換為比特。

簡介

OSI模型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於1984年開發的,現在已經成為網路互聯通信的主要體系結構模型。該模型的每一層本身都是自包含的,因此每一層的任務都能夠獨立實現。

結構

物理層(第一層)規範通常是OSI所引用的其它組織制定的標準,涉及物理介質的物理特性。協定包括EIA/TIA-232、EIA/TIA-449、V.35、V.24、RJ-45、乙太網、IEEE802.3、IEEE802.5、FDDI、NRZI、NRZ、B8ZS。

數據鏈路層(第二層)規範涉及如何通過特定的鏈路或介質獲取數據。數據鏈路協定定義數據是如何通過某一特定鏈路傳送的,這些協定與介質類型相關。包括帪中繼、HDLC、PPP、IEEE802.3/802.2,FDDI、ATM,以及IEEE802.5/802.2。

網路層(第三層)這一層定義了數據包在端到端的傳送。協定包括IP,IPX,和AppleTalkDDP。

傳輸層(第四層)功能包括選擇適當的協定,而在這些協定中有些提供錯誤矯正,另外一些則不提供。協定包括TCP,UDP以及SPX。

會話層(第五層)定義了如何開始、控制和結束會話。協定包括RPC、SQL、NetBIOS、AppleTalkASP以及
DECnetSCP。

表示層——這一層的主旨是定義數據格式,OSI還將加密定義為表示層提供的服務之一。協定包括TIFF、GIF、JPEF、PICT、ASCII、EBCDIC、Encryption、MPEG、MIDI以及HTML。(註:只有表示層能夠操縱或修改用戶數據。實現數據加密後,數據將被修改。)

套用層——與其它計算機通信的應用程式實現了OSI套用層的概念。套用層指的是應用程式的通信服務。包括FTP、WWW瀏覽器、TELNET、NFS、SMTP網關(Eudora,cc:mail)、SNMP、X.400mail以及FTAM

數據封裝

數據在OSI模型的層與層之間的傳遞的過程稱為“數據封裝”,包含下面5步:
1、根據用戶信息創建數據(OSI第5~7層)。
2、將數據轉換為數據段(OSI第四層)。
3、將數據段轉換為數據包或數據報(OSI第三層)。
4、將數據包或數據報轉換為帪。(OSI第二層)
5、將帪轉換為比特。(OSI第一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