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頭馬鸚嘴魚

長頭馬鸚嘴魚

長頭馬鸚嘴魚,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的一種動物。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東印度洋的可可-基靈群島與羅雷淺灘至萊恩群島與土木土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大堡礁與新加勒多尼亞。台灣東部、東北部、西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記錄。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雙截形。稚魚體呈澹褐色,體側具有一個寬的橘色縱紋,尾鰭基部具一黑色斑點。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為淺黃褐色,由上而下漸澹,鱗片邊緣為白色;頭部與體色相彷,但更淺些;背鰭及臀鰭外緣為淺黃色,中央具灰藍色色帶;尾鰭為黃褐色。

基本信息

簡介

長頭馬鸚嘴魚長頭馬鸚嘴魚
長頭馬鸚嘴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東印度洋的可可-基靈群島與羅雷淺灘至萊恩群島與土木土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大堡礁與新加勒多尼亞。台灣東部、東北部、西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記錄。

形態特徵

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雙截形。稚魚體呈澹褐色,體側具有一個寬的橘色縱紋,尾鰭基部具一黑色斑點。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為淺黃褐色,由上而下漸澹,鱗片邊緣為白色;頭部與體色相彷,但更淺些;背鰭及臀鰭外緣為淺黃色,中央具灰藍色色帶;尾鰭為黃褐色。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色為紫藍色,由上而下漸淺,鱗片邊緣為橙色;在上唇以上之吻部為紫藍色,其下為紫綠色,各向後延伸經至背鰭基部及臀鰭基部;背鰭及臀鰭為黃色,外緣及中央部位有紫藍色縱紋;胸鰭上部為黃色,下部為藍紫色;腹鰭之軟條為淺黃色,硬棘為藍紫色;尾鰭為深黃綠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溷濁的潟湖且超過外圍礁石的區域。通常以群集出現;雌性魚通常形成小的群體。大的成魚可能出現到深度至少40公尺水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東印度洋的可可-基靈群島與羅雷淺灘至萊恩群島與 土木土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大堡礁與新加勒多尼亞。台灣東部、東北部、西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記錄。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