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毛韓信草

長毛韓信草

韓信草又名耳挖草、金茶匙、牙刷草。葉對生,葉卵狀橢圓至線狀披針形,花著生於葉腋,粉紫色。我國分布較廣,華南、華東、台灣分布較多。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韓信草(學名:Scutellaria indica,英文名稱: Skullcap ),別稱大韓信草、耳挖草、挖耳草、大力草(廣州)、煙管草(江蘇無錫)、順草(貴陽)、順筋草、順經草、調羹草、疔瘡草、笑藥草、龍游香草、偏向花(浙江)、合耳花、三合香(河南商城)、紅葉犁頭草、紅葉犁頭尖(湖南永興)、 藍花茶匙癀 、虎咬癀、鐵燈盞 、油燈盞、向天盞、立浪草(台灣)、昏病草、地蘇麻、金鎖匙、金茶匙、半枝蓮、心葉半枝蓮、大葉半枝蓮、鉤頭線、印度黃芩(台灣)等,為唇形科黃芩植物,模式種采自於中國。韓信草的花萼於果熟時會增大閉合,待種子飛散後剩下的下唇堅硬狀如耳挖,故而有耳挖草之稱。韓信草的花朵,於風中挄動仿如一片紫藍色的波濤向前涌,故而有立浪草之稱。一般是在春、夏季採取,洗淨鮮用或曬乾用 。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國內分布】:產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河南,陝西,貴州,四川及雲南等地;生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地或丘陵地、疏林下,路旁空地及草地上。朝鮮(1),日本,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等地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我國。
海 拔】:to 900
【最低海拔】:以下
【最高海拔】:900
【生 境】:山坡,路旁草叢中

形態特徵

韓信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披毛,高約10-37厘米。根莖短,有簇生的纖維狀鬚根。 莖直立或斜升 ,由根狀莖發出,四梭形,通常帶暗紫色,密披向上曲的長節毛,尤其莖上部及稜角上最密。 葉賢形或卵狀橢圓形,草質至近堅紙質,先端純圓或鈍尖,基部圓形或微心形,對生,葉緣反卷,邊緣密生圓鋸齒及節狀短緣毛,表面暗綠色,背面淡綠色或紫紅色,兩面密披柔毛,背面披毛較盛,有時背面具紅色腺點,長約1.5-3厘米,寬約1.2-3.2厘米;葉柄密披短柔毛,長約5-15毫米。 花輪有花2朵,頂生假總狀花序,花偏向一側,長約3-12厘米;總花梗上密披節毛和節毛狀的頭狀腺毛,下部一對苞片葉狀,卵狀長圓形,上部苞片橢圓形,全緣,密披柔毛,無柄,長約3-6毫米,寬約1-2.5毫米;花萼鍾狀,外面密披節毛狀的頭狀腺毛,2唇形,全緣,長約2.5毫米,果時增大至長約5毫米,萼筒背部生有1囊狀盾鱗,盾片高約1.5毫米,果期增大一倍;花冠藍紫色,2唇形,外面疏披短節毛和腺體,基部囊狀,冠筒前方基部明顯膝曲,向上漸寬大,長約14-20毫米,喉部寬約4.5毫米;冠檐上唇盔狀,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中裂片卵圓形,先端微凹,2側裂片小,卵狀三角形,具深紫色斑點;雄蕊4枚,2強,稍外露,前對外側花葯退化,花絲扁平,中部前對外側、後對兩側披柔毛;花柱細長,稍外露;柱頭2裂不相等;子房光滑具柄,4裂,花盤肥厚。果為小堅果,卵球形,橫生,褐色或栗色,具瘤,腹面中下部有具柄果臍,每室種子4顆,長約1毫米,直徑不及1毫米。種子黑色。

醫藥用途

中藥名為韓信草,性味苦、辛,性寒,歸心、肺及肝經,能清熱解毒、 止血消腫、活血止痛等,主治肺癰、肺熱咳喘、皮膚瘙癢、腸癰、 牙痛、咽痛、喉痹、便血、吐血、筋骨疼痛 、創傷出血、跌打損傷及毒蛇咬傷等。

化學成分

根含黃酮類、酚性成分、胺基酸、有機酸等成份組成,如半枝蓮種素(tivularin)、半枝蓮素(scutevurin)、高分黃芩甙(scutellarin)、漢黃芩素(wogo-nin)、山姜素(alpinetin)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