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棘海星

長棘海星

長棘海星(學名:Acanthaster planci),又名刺冠海星,常見六腕或八腕,其表層上有棘刺。海星綱有棘目長棘海星科中的單型屬和單型種,主要棲息於印度洋-西太平洋區熱帶珊瑚礁環境,主要食物是珊瑚,偶有時會以貝類或其他海參為食,破壞珊瑚礁海岸。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圖)長棘海星長棘海星

長棘海星為棘皮動物,個體大,多刺。

腕9~20個,一般13~15個。腕外端棘特別發達,一般輻徑45公分。

反口面骨板間隔很寬,各板有一個長棘,棘下部有柄,棘上端十分尖銳。

篩板6~8個。全體紅色。

生活習性

食性

長棘海星長棘海星

長棘海星生活在淺海等有珊瑚礁的水域。長棘海星的主要食物是珊瑚,偶有時會以貝類或其他海參為食。

長棘海星捕食珊瑚蟲時,藉助分布在腕下的半透明小足,把自己吸附在珊瑚礁表面。之後,長棘海星把胃翻倒出來,覆蓋在珊瑚礁上,同時分泌出消化液滲透到珊瑚石灰質骨骼內,液化珊瑚蟲後吸收養分。

成年長棘海星個體一般大於15厘米,單個的成年長棘海星一年要吃掉5到13平方米珊瑚。

攻擊性

長棘海星是一種有毒的動物,它的毒棘有毒胞,含神經毒素。常有潛水者或漁夫不慎碰到而產生劇痛。

生活史

同大部分的棘皮動物一樣,長棘海星也是從浮游生物開始,然後依序為:初齡幼體→二齡幼體→三齡幼體→(沉海底)→終齡幼體→成體。

天敵

成齡的長棘海星幾乎沒有天敵,除了大法螺之外。其未沉海底之前的幼體(浮游生物時期)易被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貝類、鬚鯨等捕食。

生物危害

法螺在吃長棘海星法螺在吃長棘海星

1963年,長棘海星在某些珊瑚礁島嶼數量暴增,把成片的石珊瑚水螅體吃掉,造成活珊瑚大量死亡,珊瑚礁海岸遭到破壞。當時認為是其主要天敵法螺被人捕殺之故。

20世紀70年代末,新的研究表明以前有過類似的大量增殖,其後伴有衰退期。因此20世紀60年代的突然增長似乎是其自然循環中的一個階段。但此後,長棘海星在整個南太平洋增殖,對珊瑚礁和島嶼造成威脅。

科學家試圖加以防除,用注射甲醛等方法殺死了許多。澳大利亞等國經研究後認為:長棘海星種群的爆發是由最適的水溫和較低的鹽度使同期所產的幼體得到很高的成活率所致,與人類活動無直接關係。

2012年10月8日,澳大利亞一個研究小組稱,發現一種有效殺死長棘海星的方法。研究人員培育一種培養菌,而這種培養菌可以藉助細菌感染並在至少24小時後殺死長棘海星。這種培養菌可經由受到感染的長棘海星以靠近或接觸方式感染其他長棘海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