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鐵肩擔道義》是由國家一級編劇高軍、馬繼紅編劇,軍旅導演谷錦雲執導攝製完成,田少軍、趙文煊、王智慧、鄭衛莉等演員聯合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 ,於2010年9月28日在央視八套首播。 該劇記述和再現了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人生歷程和光輝業績。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劇照 劇照

李大釗在腥風血雨的北平,走向了反動軍閥的絞刑架,時 間是1927年4月28日。這位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以37歲的年輕之軀走向了生命的永恆。先人已去,但我們從他留下的幾百萬字著作里,依然能夠探尋到他的生命之旅。

李大釗的生命之旅是從河北唐山樂亭縣的大黑沱村開始的,那裡位於渤海海濱。自幼失去雙親的李大釗是由爺爺撫養長大的,經歷三位私塾先生的教導,少年李大釗具備了深厚的國學功底,縣試中狀元後,因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他成為中國新式中學堂的第一批學生,在這裡他與反清義士蔣衛平結為好友。升入袁世凱創辦的北洋法政學校,李大釗受到同盟會員白亞雨的影響,開始參加反清活動,組織天津學生遊行示威。灤州起義失敗後,白亞雨壯烈犧牲,李大釗受到震撼,發起創辦刊物,發表自己的政見,得到國會議長湯化龍的賞識,並受到他的資助,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在日本,李大釗從安部教授那裡接觸到馬克思社會主義學說,產生極大興趣,開始深入研究,並與章士釗、陳獨秀結識。為反對袁世凱恢復帝制,李大釗提前結束了學業,回到國內,參加到實際的鬥爭之中。

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後,採用兼容並蓄的辦學方針,一時間人才雲集北大。章士釗推薦李大釗擔任北大圖書館館長,李大釗在開創性地辦好圖書館的同時,還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與陳獨秀、胡適一同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李大釗開始在北大宣傳社會主義學說,並接收青年毛澤東到圖書館工作,使毛澤東開始接觸社會主義理論。北大學生鄧中夏、高君宇、張國燾、許德珩、劉仁靜等進步學生受到李大釗的影響,開始學習馬克思社會主義學說。“五四”運動中,李大釗成為愛國學生運動的領導者之一,面對反動政府的鎮壓,他號召社會各界聲援,組織營救被捕的陳獨秀,挽留辭職的蔡元培。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與胡適的錯誤觀點展開論戰,使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

陳獨秀出獄後,思想發生很大轉變,在李大釗的影響下,他開始轉向社會主義,到處發表演講,反動政府決定再次逮捕他。李大釗親自駕騾車,扮成商人,將陳獨秀送到天津,他們探討了在中國成立共產黨的可能性,並相約一南一北,共同建黨。在天津演講,李大釗與青年周恩來、劉清揚等相識。由於李大釗的社會影響不斷擴大,被聘為教授,公開在課堂上傳授馬克思主義,並發起成立了馬克思學術研究會,指導青年研究馬列,為建黨作基礎準備。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和上海同時建立,李大釗發展張申府、張國燾、鄧中夏、高君宇等入黨,成立中國共產黨北京小組,並拿出自己工資的一半用作黨費。由於經常接濟貧困學生,李大釗家庭生活異常困難,蔡元培校長聽說後,通知財務室,每月扣出必要的生活費,直接送到李大釗夫人趙紉蘭手中。

共產國際代表到上海,決定召開中共一大,李大釗由於領導北京高校教職工向政府索薪被打,受傷住院治療,他派張國燾、劉仁靜代表北京支部參加。黨的一大之後,成立了北方區委,李大釗領導北方區委開展工人運動,他親自做軍閥吳佩孚的工作,說服其接受“保護勞工”的主張,並利用軍閥派系間的鬥爭,向鐵路派出了共產黨員從事工人運動。中共在西湖召開會議,討論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提出的國共合作提議,遭到了陳獨秀等的反對,李大釗精闢分析,最終說服了大家,形成決議,並被指派負責與國民黨交涉。李大釗在上海與孫中山會談,達成合作共識,孫中山親自主持儀式介紹李大釗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召開,孫中山拉著李大釗的手步入會場。面對國民黨右派的發難,李大釗走向講台,懇切之語打動了與會者,使國共合作順利開展,他也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委。

國共合作使中國的革命形勢發生變化。由於張國燾被捕叛變,供出了李大釗,為躲避敵人搜捕,李大釗回到故鄉,思考中國未來的命運。中共中央派李大釗以首席代表身份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代表大會,他籌措路費,率羅章龍、劉清揚等偷越國境,到達蘇聯。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中央急電李大釗回國負責協調此事。由於軍閥間的權力鬥爭,李大釗回國時,馮玉祥已對複雜政局束手無策、灰心喪氣,李大釗給絕望的馮玉祥帶來希望。孫中山抱病北上,李大釗組織社會各界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在孫中山逝世後,參加治喪,與國民黨右派進行論戰。馮玉祥的部隊移師張家口後,李大釗派出共產黨員到馮的部隊開展政治工作,並安排馮玉祥到蘇聯訪問,接受革命思想,使國民革命軍與北伐軍形成南北呼應之勢。

“三一八”慘案後,多次組織遊行示威、發表反日演講的李大釗遭到反動軍閥通緝,李大釗將國共兩黨的領導機關搬到了蘇聯大使館的舊兵營內,在白色恐怖下,他拒絕了中共中央讓其撤離的要求,留下來堅持鬥爭,策動了馮玉祥的“五原誓師”。

敵人發現了李大釗的行蹤,在日、英、美等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軍閥張作霖不顧國際公約,公然出動軍警將蘇聯使館包圍,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面對敵人的種種利誘和酷刑,李大釗堅貞不屈,慷慨赴死,留下了共產黨人為理想獻身的千古絕唱。

和平明媚陽光下的新中國,李大釗的理想得到了實現,北京萬安公墓的李大釗墓碑和河北樂亭的李大釗紀念館,向世人展示著這位偉大人物的不朽 。

分集劇情

第1集

李大釗與王大龍、英子等一溜煙跑出去看樂亭大鼓演出,被爺爺堵在了村口。爺爺很生氣,罰李大釗站在院子裡不準吃飯。鄰家姐姐趙紉蘭悄悄給李大釗送來熱氣騰騰的包子,使李大釗精神飽滿地接受處罰。爺爺覺得趙紉蘭倒是管住孫子的一個籠頭,於是藉機向趙家提親。一桌酒席,李大釗以對對聯令趙家兄弟信服,於是,一場婚禮讓李大釗和比自己大6歲的趙紉蘭成為夫妻。全家人都對李大釗的科舉功名懷著夢想。在爺爺和趙紉蘭的支持下,李大釗參加了縣試考試。縣試發榜,李大釗得了頭名。正當李大釗準備參加府試時,清政府下詔廢除科舉制度,將前三名的李大釗等錄取為永平府中學堂學生。李大釗成為中國新式學堂的第一批學生,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啟蒙。李大釗受到同學蔣衛平的影響,開始對現實不滿,兩人又受西文老師的影響,剪去了辮子而激怒校方,幸而李大釗用機智化解了危機。

第2集

蔣衛平參加反清活動,被校方開除。爺爺病危,李大釗艱難地用板車拉著爺爺趕往縣城,但爺爺還是在半路上離開了人世。爺爺唯一的遺言,是希望李大釗發奮讀書,光宗耀祖。幾年之後,李大釗升入天津法政學堂,得到袁世凱的賞識而被免除學費。慈禧、光緒死後,社會各界要求政府立憲、開設國會的呼聲越來越高。李大釗等人聯合天津各界名流上書請願,初獲成功。但不久,請願代表溫世霖即被發配新疆,李大釗痛感害了先生,要再次發動遊行、罷課、示威,白亞雨說,清政府已無可救藥了,只有推翻它。辛亥武昌首義後,白亞雨等發動灤州起義,起義者建立了北方革命軍政府,清政府派重兵鎮壓,李大釗得知清軍的假談判陰謀,連忙冒死去給白亞雨報信。

第3集

李大釗親眼目睹白亞雨大義凜然赴死。白亞雨的死給李大釗很大震撼,而民眾的漠然更讓他痛心。李大釗認識到武力對抗強大的清政府尚顯無力,而眼下能做的,是以思想影響民眾。他創辦《言治》月刊,向社會發表自己的政見,得到北洋法政學堂創辦人之一孫洪伊的欣賞,孫洪伊覺得李大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將其介紹給眾議院議長湯化龍。李大釗認識了中國社會黨北京總幹事陳翼龍,加入社會黨,不久,社會黨被查封,李大釗逃出天津。第一次加入一個政黨就被政府追殺,讓他看到了血淋淋的現實。在黎昌火車站,李大釗目睹了日軍殘酷殺害中國警察的暴行,民眾憤怒了,他們抬著中國警察的屍體到縣政府告狀,縣長聽說此事是日本人幹的卻不敢過問。李大釗對縣長說:你如果不敢站出來為中國人說話,那我們就抬著這些屍體到北京去告狀。

第4集

李大釗從法政學堂畢業,被孫洪伊召到北京創辦《法言報》,李大釗根據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擊斃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事跡創作樂亭大鼓,被孫洪伊看到,湯化龍、孫洪伊認為李大釗有遠見卓識,是個可造之才,他們資助李大釗去日本留學。趙紉蘭想讓丈夫在異國他鄉過得寬裕些,東借西湊,甚至賣掉了陪嫁的手鐲。李大釗拿著這筆凝聚著妻子心血的錢款,百感交集。李大釗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本科學習。初到異國的孤單和語言不通令李大釗十分苦悶,同班同學美智子主動幫助李大釗整理筆記、補習日文,在北洋法政學堂的日本教師今井加幸也回到日本,擔任早稻田大學教師,讓李大釗的情緒有所緩解。

第5集

李大釗因給《甲寅》雜誌投稿而與章士釗結識。聽安部磯雄教授用社會主義的觀點講授經濟學,馬克思的理論令李大釗耳目一新,他經常與安部教授探討,並開始鑽研馬克思理論。李大釗從《甲寅》上讀到了署名“陳獨秀”的文章《愛國心與自覺心》,他不同意作者表現的悲觀厭世情緒,寫了篇文章批駁。兩人見面後,李大釗情不自禁地向陳獨秀談起正潛心研究的社會主義學說,陳獨秀卻茫然不知社會主義為何物。日本政府向中國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引起了國內的反對、抗議浪潮,身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更是群情激昂。李大釗成為留日學生抗議活動的領袖。

第6集

袁世凱政府與日方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李大釗痛感亡國之危機,領導留日學生繼續進行救國活動。陳獨秀回國了,他們相約,未來共同作戰。李大釗在課堂上與有賀長雄教授就袁世凱的恢復帝制展開一場論戰,李大釗大獲全勝,有賀長雄教授被問得啞口無言。國內的變化,觸動了李大釗歸國的念頭。一直默默愛著李大釗的美智子感覺到了,她傾慕這箇中國青年的才華,為了留住李大釗,她向李大釗表達了愛意。李大釗向美智子講述了他與趙紉蘭的故事,使美智子明白,他們的關係只能止於友誼了。

第7集

李大釗回到祖國。軍閥張勛上演了復辟的鬧劇,他的“辮子軍”到處抓捕革命黨人,章士釗、李大釗等都在抓捕之列。章士釗得到訊息,急忙逃往天津,並通知李大釗也速速離開北京。李大釗來到南京,已是江蘇軍政府高級顧問的昔日同學白堅武將他介紹給江蘇督軍李純,但李大釗看到了李純軍閥的實質後,毅然離開。白堅武深為好友的雄才大略不能施展而遺憾,說同學中拒絕做官的只有李大釗一人。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開風氣之先,一時間人才雲集北大。章士釗推薦李大釗擔任北大圖書館長,蔡元培徵詢陳獨秀的意見,陳獨秀對李大釗大加誇讚,蔡元培當即邀請李大釗到北大。

第8集

陳獨秀將《新青年》搬到了北大,並請魯迅、章士釗、胡適、錢玄同、李大釗等輪流主編。李大釗擔任圖書館長後,發現圖書存量太少,人員素質較低,他號召全體教職員工捐贈圖書並加快書的流通速度,同時帶領職員走訪清華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倡議成立了北京圖書館協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俄國十月革命成功,李大釗從那裡看到了希望,開始專題研究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北大德語專業學生羅章龍,因為家庭貧困,需找人擔保辦理入學手續,聽說李大釗樂於助人,就找到李大釗,李大釗不僅同意,還貼出告示,需要擔保的貧困學生都可以找自己。李大釗在圖書館中專門設定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學說的專欄,他找來羅章龍等進步學生,利用業餘時間翻譯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著作,既解決了翻譯問題,又用勤工儉學的辦法解決了這些學生的生活之憂。

第9集

張國燾、高君宇、鄧中夏、劉仁靜等一批進步學生不斷集中於圖書館,聽取李大釗的社會主義學說輔導。蔡元培得知這一情況,就請李大釗兼任了哲學課程。毛澤東經章士釗介紹,找到李大釗,一番交談,李大釗對毛澤東非常欣賞,安排他當了圖書管理員。毛澤東從李大釗那裡聽到關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學說,他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毛澤東與北大進步學生結識,在李大釗的具體指導下,成為中國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薰陶的人。李大釗有感於社會風氣之敗壞,向蔡元培建議成立一個道德約束組織,於是在北大成立“進德會”,提倡與社會濁流作鬥爭。

第10集

蔡元培、胡適、陳獨秀、章士釗、魯迅、李大釗等在北大授課,使北大學生思想開闊、進步很快,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已經全面展開了。毛澤東在北京接受了新鮮的思想,想回到家鄉開展實際工作。反動政府組織文人對北大攻擊,在內外夾攻下,蔡元培違心辭退了陳獨秀,陳獨秀說自己從此可以轉而以社會的力量組織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政府提出由日本接收德國在中國的一切權益。李大釗從《京報》主編邵飄萍處得到了條款的具體內容,怒不可遏地說:一定要阻止他們簽字。採取直接行動,遊行示威。在集會上,李大釗說:三年前的二十一條,北大沉默了,這是北大的恥辱。今天,北大要起來,喚起民眾,阻止政府簽約。

第11集

1919年5月4日,北大聯合北京各高校上街遊行。遭到軍警的阻攔後,憤怒的學生火燒了趙家樓。軍警拘捕學生,30多名學生被捕。蔡元培帶著北京各大高校的校長找政府交涉釋放學生未果,憤而辭去校長職務,離京南下。陳獨秀寫了份《北京市民宣言》,他要印成傳單,親自到街頭散發。胡適認為此非教授所為,但李大釗贊同。李大釗認為,真正的鬥爭在於革命,像俄國的十月革命那樣,推翻政權。陳獨秀將傳單印出來後,李大釗和胡適都走上街頭張貼,但陳獨秀在散發時被捕。陳獨秀被捕的訊息傳遍全國,孫中山等發出通電營救。由於陳獨秀被捕,《每周評論》暫失主將,李大釗與胡適商定,他們輪流擔任主筆,李大釗先編髮了一期,然後就交給胡適,自己投入到營救陳獨秀的工作之中。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探望父親,父子相見異常激動,陳獨秀告訴兒子,這么多天,他最想念的人,就是李大釗。

第12集

李大釗被推選為北京高校教職員代表,向腐敗政府抗爭,警察局準備逮捕他,得到這個訊息後,趙紉蘭使出調虎離山計,機智地吸引敵人的注意而掩護李大釗回到老家樂亭。在那裡,他完成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由於全國人民的聲援,五四運動勝利了,蔡元培被恢復校長職務,陳獨秀也被釋放。李大釗組織了二百多名學生到監獄門口歡迎陳獨秀,當學生們吟誦李大釗的新詩《你出獄了。》時,陳獨秀熱淚流淌,激動地與李大釗擁抱。陳獨秀與李大釗閉門三日討論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與中國現狀的結合,陳獨秀徹底接受了共產主義理論,他宣布,自己已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徒,《新青年》轉而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

第13集

周恩來是天津南開大學覺悟社的負責人,團結了一批憂國憂民的青年學生尋找救國之路,經張太雷等人介紹,邀請到李大釗來講課。李大釗告訴同學們,不管什麼主義什麼路,只要能為中國人民謀利益,能讓窮苦百姓過上好日子,我們就應當鼓掌歡迎,而馬克思主義之路正是我們苦苦尋找的那條路。毛澤東在湖南發起驅逐軍閥張敬堯的運動,並組織一批青年學生來北京請願,生活發生困難。李大釗得知這一情況,立即給毛澤東送去了木炭和糧食,使艱難中的毛澤東倍感溫暖。陳獨秀在外地演講,號召民眾起來造反,推翻政府,受到各界熱烈歡迎,政府決定再次逮捕陳獨秀。李大釗親自駕騾車,扮成下鄉收帳的商人,幫助陳獨秀逃出險境,冰天雪地中,李大釗、陳獨秀通過了層層哨卡的盤查,到達天津。一路上,兩人無所不談,從家庭、孩子、理想、信念,一直談到建立黨組織,臨別之時,二人相約一南一北,共同建黨。

第14集

李大釗發起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張國燾、羅章龍、鄧中夏、高君宇、劉仁靜等均為成員。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負責人維辛斯基來到北京,與李大釗探討在中國建黨的可能性,李大釗告訴他,黨的組建實際上早在醞釀之中了,並介紹他去上海會見陳獨秀。由於李大釗兼任的課程受到廣大學生的熱烈歡迎,並且鑒於他的社會影響,蔡元培聘請李大釗為教授,從此,李大釗公開在課堂上傳授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在青年學生中廣泛傳播。李大釗感到在中國建黨的時機已經成熟,陳獨秀此時受到共產國際的激勵,也認為建黨時不我待,他與李大釗相約南北同時建黨,並徵詢李大釗黨的名稱。李大釗當即確定叫中國共產黨,並派張國燾持信去上海,找陳獨秀商量具體問題。一個影響中國未來命運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和北京同時建立。

第15集

李大釗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張國燾、劉仁靜、羅章龍等人第一批加入,黃凌霜等5名無政府主義者也加入。由於黨的活動經費非常緊張,李大釗從自己每月的160元工資中拿出80元用作黨費。趙紉蘭理解丈夫所做的一切,她省吃儉用,默默以行動支持丈夫的事業,從不聲張。蔡元培校長聽說了這件事,他通知財務室,每月必須扣出必要的生活費,直接送到趙紉蘭手中。由於政府拖欠教職員的薪水,而且經常無故停發,教師們的生活都很困難,校方幾次交涉未果。李大釗發起組織索薪鬥爭,被推選為北京高校教職員代表,到新華門請願,遭到軍警毒打受傷。李大釗受傷住院治療,安排張國燾、劉仁靜代表北京支部參加黨的“一大”,並將家裡僅剩的五塊大洋交給張國燾路上用。

第16集

第一次直奉戰爭以奉軍失敗而宣告結束,黎元洪取代徐世昌擔任總統,組成了直系御用內閣。軍閥首領吳佩孚發表召開國民大會的通電,使關心時局的知識分子大為興奮。李大釗親赴保定,與吳佩孚進行了會談,說服吳接受“保護勞工”的主張。為了推動工人運動開展,李大釗又利用軍閥之間的派系鬥爭,建議在鐵路上設立交通密查員,以監視和檢舉舞弊行為。這些同志名義上是執行交通部指示,實際上從事工人運動的聯絡、組織工作,為北方工人運動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中共一大被選為總書記的陳獨秀與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相處不睦。馬林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想促成國共合作,但陳獨秀無法接受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做法,而且還要打手模、宣誓效忠孫中山。中共中央決定在西湖召開會議討論國共合作事宜,馬林知道持堅決反對態度的陳獨秀、張國燾和蔡和森,是不可能被自己說服的,惟一能改變局勢的人,只有李大釗,馬林知道李大釗在中共領導人之中的份量,所以,他首先趕到北京,向李大釗求助。李大釗告訴馬林,世界上任何成功的經驗,都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所有同志,都是服從真理的。

第17集

西湖會議開始,正如馬林所料,當他提出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此形式實現國共合作,立即遭到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的堅決反對,由於李大釗的精闢分析,說服了大家,形成了決議,最後由陳獨秀提議,推選李大釗負責與國民黨交涉,在他看來,其他人尚顯年輕,經驗不足,而李大釗不僅有學識、社會地位,而且在國民黨高層也很有影響。在上海,李大釗代表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進行了正式會談。比孫中山年輕23歲的李大釗對國際革命運動、世界思想潮流乃至民國以來政治的發展、建設以及中國社會癥結等問題的見解,深深吸引了孫中山。他們一連幾個小時交談不止,甚至忘了吃飯的時間。孫中山並親自主持儀式介紹李大釗加入國民黨。隨後,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張太雷也相繼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拉開了國共合作序幕。

第18集

京漢鐵路發生大罷工,李大釗派施洋律師去幫助工人,領導罷工運動的方向,但“二七慘案”發生,工人領袖林祥謙、施洋等37人被當場打死,200多名工人倒在了吳佩孚屠殺的血泊中。李大釗怒不可遏,也由此更深刻地認識了封建軍閥的本性。孫中山十分信任和欽佩李大釗,他從這些數量不多但素質非常高的共產黨人身上感到了救國的希望,他委任廖仲愷、汪精衛、張繼、戴季陶和共產黨的李大釗組成國民黨改組委員會,負責有關國民黨改組事宜,並指派李大釗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和出席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等九人當選為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李大釗因國共合作方針遭到來自黨內的諸多指責,他憤而解釋,耐心說服,讓同志們看到黨的長遠利益。“三大”確定了國共合作的方針。陳獨秀在經歷“二七”慘案之後,對國共合作的態度有了很大轉變,他看到了這個合作對於中國革命的巨大作用。

第19集

孫中山邀請李大釗到寓所促膝長談,並評價李大釗不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善於誘導的政治家,要留他在身邊工作,李大釗挽謝,說現在的情勢,北方更需要他。孫中山讓李大釗把北方國民黨的工作也負責起來。北方反動政府在瘋狂抓捕革命黨人,張國燾被捕,他經受住了最初的嚴刑拷打,但當生命真的受到威脅時,他屈服了。李大釗得知敵人將逮捕自己的訊息,當夜帶著全家逃避,敵人趕到河北樂亭搜捕,鄉親們捨命掩護,使敵人再次撲空。李大釗以中共首席代表身份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李大釗等偷越國境,到達蘇聯,多次發表演講,介紹中國的革命形勢,使蘇聯人民和全世界的共產黨人對中國共產黨人有了充分的了解。馮玉祥率部進入北京發動政變,囚禁了直系軍閥曹錕,提出歡迎孫中山北上,中央急電李大釗回國。

第20集

孫中山抱病北上,李大釗發動社會力量,組織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孫中山的病情加重,他指派李大釗為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成員,參與他在北京的重要工作,李大釗全力以赴,聯絡各方力量。孫中山病逝,李大釗參加治喪並親自抬棺、守靈。李大釗加強了對國民黨左派的聯合工作,與右派組成的“西山會議派”進行面對面的論戰,由於他的影響,國民黨“二大”在廣州召開,繼承了“一大”的路線,沒有出席會議的李大釗再度當選國民黨中央執委。李大釗在深入農民之中考察時,最先看到了農民對於中國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立農民武裝的主張。他主持成立了內蒙古工農兵大同盟,並當選為主席。由於直、秦系軍閥對國民軍的聯合攻擊,加上帝國主義的支持,北方處於白色恐怖之中,三﹒一八慘案後,中央要求李大釗向南方轉移,但李大釗堅持留在北京繼續工作,李大釗關閉了國共兩黨的領導機關,搬到了蘇聯大使館西院的一個舊兵營內。北京的白色恐怖更嚴重了,反動軍閥加緊了對革命者的迫害,京報社長邵飄萍被槍殺。

第21集

對於邵飄萍的犧牲,李大釗在悲憤的同時,也預感了形勢的嚴重性,他寫了一副輓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來紀念這位好友。經過長時間偵查,敵人發現了李大釗的行蹤,由於李大釗身處蘇聯使館,不便抓捕。在英、日、美等國的支持下,張作霖不顧國際公約,派出軍警衝進使館,逮捕了李大釗等人。李大釗懷著慷慨赴死的決心坦然面對敵人。張作霖派其參謀長楊宇霆出面勸說,遭到李大釗的拒絕。社會各界發起營救李大釗的活動。北大等九所高校派代表出面交涉。李大釗以凜然態度面對死亡,在獄中完成了論述自己一生的《我的自述》。法庭上,李大釗坦然面對一切,面對窮凶極惡的王法官等,他說我死而無憾,因為我用有限的生命,為中國找到了一條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這便是馬克思主義主,這便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的光芒,已經在中國大地上撒播,共產主義在中國在世界必將得到最後的勝利和成功。法庭上,李大釗與妻子無言告別,只是用眼睛深深地看了趙紉蘭一眼,這就是他們的永別。李大釗說,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我堅信用不了多久,共產主義在中國必將得到光榮的勝利。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以38歲的年輕之軀,走向了生命的永恆,為我們留下了革命先驅為理想獻身的千古絕唱。

( 以上資料來源)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田少軍李大釗
鄭衛莉趙紉蘭
汪洋陳獨秀
孫承政蔡元培
高發章士釗
李博胡適
趙文瑄孫中山
王智慧宋慶齡
李萬年李如珍
劉交心馮玉祥
侯京健毛澤東
侯祥玲周恩來
白銘健范鴻劼
王冶鄧中夏
楊文哲高君宇
周航張太雷
常亮劉仁靜
王思榮劉清揚
趙強張中府
徐健張國燾
王瑩欣邵飄萍
王一淼關智子
山鷹馬林
尼古拉維新斯基
楊念生袁世凱
孫濤吳佩孚
儲智博湯化龍
馬書立王懷慶
王東輝白堅武
崔可法大限重信
張永健今井加幸
王文安部礬雄
時旭有賀長雄
曾紅生傅增湘
柳秉玉孫洪伊
姚彥林溫世霖
宋重東林伯渠
邵小江白亞雨
董祁明陳翼龍
邢平蔣衛平
趙小軍童年蔣衛平
楊森魯迅
李良羅章龍
王家亮蔡和森
李濤亮楊扶清
任志宏趙世炎
李凡陳延年
李偉陳喬年
田拓李葆華
菲菲楊開慧
張青鄧穎超
張艷林吳弱男
王潭高君曼
王子綱童年李大釗
張琳童年趙紉蘭
尚國偉王法官

職員表

出品人王建軍
製作人王智慧
監製李青、楊汭、陳國鷹、李宏塔(總監製)、景武、郭彥洪、高瑞華、馬繼紅、劉琳(監製)
導演谷錦雲
編劇高軍、馬繼紅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李大釗 演員田少軍
年少時歷經磨難發奮苦讀,接受新思想,遠渡日本,後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教授,發起學生運動,成立共產主義小組,擔任中共北方區委領導,參與國共合作,直至被反動派殺害。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趙紉蘭 演員鄭衛莉
中國最傳統的婦女,洗衣服,做飯,帶孩子、沒文化、不識字。十八歲的時候嫁給了小她六歲的李大釗,便亦妻亦母,任勞任怨,照顧李大釗的生活和家人,支持李大釗的革命事業,直到李大釗生命的最終點依然陪伴著他,實實在在的用時間和生命證實了愛情,踏踏實實的度過了一生,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陳獨秀 演員汪洋
新文化運動發起者,中國共產黨發起人之一,性格張揚,不拘小節,固執己見但是能服從真理。與李大釗因文章而結緣,從而相遇相知建立深厚友誼,被李大釗鼓勵,兩人共同為理想而奮鬥,在共同的鬥爭中陳獨秀徹底接受了共產主義,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的信徒。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孫中山 演員趙文瑄
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三民主義,親自主持了儀式介紹李大釗加入國民黨,協助改組共產黨,並在國共合作方面做出了巨大工作。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范鴻劼 演員白銘健
即是李大釗的得意弟子又是李大釗先生的忠實追隨者,從學生時代一直到英勇就義都時刻追隨著李大釗先生。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毛澤東 演員候京健
李大釗非常欣賞的一個進步學生,在李大釗的安排下當了圖書管理員,從李大釗那裡聽到關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學說後,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結識北大進步學生,在李大釗的具體指導下,成為中國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薰陶的人之一。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蔡元培 演員孫承政
近代偉大的教育家,在擔任北大校長期間,提倡學術自由,主張兼容並包,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和策源地,他跟李大釗是烘托的關係,不是陪襯,而是一種托舉,正是蔡元培所打造的北大的平台,托舉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一大批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鐵肩擔道義[谷錦雲執導電視劇]
胡適 演員李博
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在提倡白話文,反對封建主義思想制度方面功不可沒,他跟李大釗的人物關係是矛盾的,因為政治見解不同,經常發生爭論,但是雖然是遇敵但是是朋友,正是因為有胡適這樣的,高水平的論敵,才使李大釗更高水平登上理論高峰。

幕後花絮

•田少軍為飾演好李大釗這個角色,自費到李大釗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體驗生活 。

•為還原歷史,劇組特別選取李大釗故居作為拍攝場景之一 。

•劇組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大釗,特別邀請了李光華(李大釗之子)做為總顧問 。

•該劇原本準備起名《李大釗》,但是劇組報廣電總局的時候發現已經有人註冊了李大釗這樣一個電視劇,只好改名《鐵肩擔道義》 。

•該劇拍攝過程中,對於劇中的近百位人物,為了達到不僅形似,而且神似的要求,劇組動用了全部所有人的朋友關係,找了很多人來客串,而且所有來這個組的人都不談價錢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08年,該劇總製片人王智慧好友趙勇調任到唐山當市委書記,為了打文化牌,抓了兩個含金量很高的題材,一個是《唐山大地震》( 交給了馮小剛,最終創出了6個億多的票房);另一張牌就是李大釗,他把這張牌交給了王智慧。王智慧在唐山市委,還有樂亭縣委還有河北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開始立項融資 。

劇本創作

該劇創作初期的文學創作階段,為了真實再現少年、青年時代的李大釗,編劇查閱大量文獻,多次拜訪有關專家,並深入到李大釗故鄉樂亭走訪健在的父老鄉親,對主人物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琢,對原型的氣質特徵做了紮實的功課分析,最終決定李大釗同志的人物基礎為“內外從如雲”( 即為作風質樸,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堅持真理,待人寬厚,團結同志) 。

劇本的編撰,在大局方面,以李大釗的個人生軌跡作為戲的經線,把各個關節點中,李大釗所經歷的重大事件和他接觸到的重要人物作為緯線,整體把李大釗的人生脈絡做了比較全面的寫作;在細節方面,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強調塑造他的道德完人 。

劇集評價

《鐵肩擔道義》真實再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中國的苦難史和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史,用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藝術地再現了新文化運動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始末,描寫準確、精細而到位。該劇塑造的李大釗藝術形象,性格豐滿、有血有肉、光彩照人,在以主人公李大釗為中心線索的同時,也勾連了這一時期所有重要歷史人物( 解放軍報評) 。

《鐵肩擔道義》是一部反映共產黨黨史上重要人物、重要歷史事件的劇作,是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建黨90周年最生動、最深刻、最形象的教材( 總後勤部原政委、上將周克玉評) 。

《鐵肩擔道義》從青年李大釗的人生經歷起筆,不僅拉近了偉人與當代青年的距離,更是給當代青年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告訴他們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原中央黨校副校長、全國政協委員李君如評) 。

《鐵肩擔道義》拍出了比文學史、教科書里更真實的歷史 ,也拍出了更真實的李大釗( 生活日報評) 。

《鐵肩擔道義》具有歷史的最大深度與廣度的高度真實的藝術;用英雄史詩敘事追求電視劇畫面的詩化藝術美;在英雄悲劇的藝術範疇內強化和升華悲劇激情。該劇是一部高水平的“英雄史詩”的電視劇作品,還原了歷史,用歷史事實和電視劇藝術把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的光輝人生蘊蓄出來一種磅礴於天地之間的氣象,使作品具有了強烈的思想震撼力( 曾慶瑞 評)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