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瓶巷任宅

鐵瓶巷任宅

鐵瓶巷任宅坐北朝南,主建築兩路六進,另東西兩側各置一路附房,原占地4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門前原有臨河照壁,壁前空場甚大,設東西巷門,氣魄莊重宏大。正路建築略偏西,依次有門廳、轎廳、大廳和三進堂樓以連線前後樓的廂房等。轎廳梁架結構簡潔,用料粗大,頗具清代早中期風格。北向原有"增榮益譽"門樓,磚雕為上乘之作。面對門樓即為主廳,額署"頤壽堂",面闊三間12米,進深13米,脊高8米,前兩界為船篷軒,中為五架扁作抬梁。前軒東西各闢門,與左右建築相通。廳後為五開間堂樓三進,各樓間以高牆隔斷自成一區,可起防火作用。轎廳與大廳西側有前後花廳各三間,南北相對,東以步廊相連,稱對照花廳。

鐵瓶巷任宅鐵瓶巷任宅

介紹

北廳梁架為圓作,南廳梁架為貢式方作,都是三堂翻軒連線,製作精巧,尚不多見。對照廳南有小庭園,內置山石花木。東路建築前部為一小園,以南向花廳三間居中。廳內有黃柏木雕明清名人書畫屏門,製作甚精。東側為書樓,西側為船軒。園南原有方亭與花廳相對,昔日可作戲台,用以演劇唱曲。亭東西毗連沿牆長廊,西通中路側門,東向折北貫通書樓,廊壁原嵌有石刻董其昌書《清暉堂帖》十卷,惜已於"文革"期間散失,下落不明。園中栽植繁花佳木,巧置山石池沼,空間處理別開蹊徑。園北尚有三開間東落翼樓兩進,各自以高牆分隔,自成一區。任宅建築布局規整,裝修精細雅潔。散為民居後,內外裝修已受損嚴重。原有磚刻門樓五座,"文革"期間遭受破壞,主廳前"增榮益譽"門樓亦毀,現僅存一座。園內亭廊、山石、水池、花木、碑刻俱損。但全宅建築布局結構尚屬基本完整。1993年,在干將路工程中,經市政府批准,拆除了沿路對照花廳之南廳進行了維修。由於南廳在干將路路幅上,被拆除了3米,在維修中立面進行了修改,原屋面檐口改成重檐形式,內結構未有大的變動。現該兩廳被用作蘇州書店營業用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