鎳都[甘肅省金昌市的別稱]

鎳都[甘肅省金昌市的別稱]
鎳都[甘肅省金昌市的別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鎳都是甘肅省金昌市的別稱,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境內地形複雜,山脈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從東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亞熱帶濕潤區到高寒、乾旱區的各種氣候。金昌市的另一個名稱,顧名思義是盛產礦的地方,位於東經101°04′35″—102°43′40″,北緯37°47′10″—39°00′30″。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段,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1958年秋,甘肅省祁連山地質勘探隊(現甘肅第六地質隊)的科技人員依靠民眾發現了金川鎳礦。國務院獲報後對此極為重視,立即調集人馬進行追蹤勘探。工作人員勘探後發現,在河西走廊東部騰格里沙漠邊緣的龍首山下競深埋著一個"聚寶盆"。這是一個多金屬共生的大型硫化銅鎳礦床,並伴生著大量稀有金屬。1966年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在視察金川時,欣喜地把這個礦稱作“金娃娃”。 1992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金川時,題寫了“騰飛的鎳都”,鎳都由此得名。

別稱

金川鎳礦 金川鎳礦

鎳都金昌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鎳礦藏開採基地,也是世界第二大鎳礦藏基地。同時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稀有金屬富藏區。其地理位置橫跨兩個地質構造單元,主要以龍首山南側深大斷裂為界,北部為阿拉善台塊,南部為祁連山褶皺帶,地層出露齊全,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00年底,共發現礦產地94處(不含伴生礦)。其中黑色金屬礦產14處,有色及貴金屬礦產20處,各類非金屬礦產49處、能源礦產11處。礦種包括鐵、錳、鉻、鎳、銅、鈷、鉛、鋅、鎢、金、銀、鉑、鈀、鋨、銥、釕、銠、硒、碲、硫、磷、石灰岩、白雲岩、矽石、螢石、玉髓—瑪瑙、水晶、粘土、膨潤土、水泥配料黃土、建材花崗岩、岩棉原料輝綠岩、滑石、石膏、煤、石油、稀土和鈾等38種。根據所探明的儲量,有大型礦床14個,中型礦床7個,小型礦床23個,礦點或礦化點50個。鎳礦儲量豐富,規模巨大,僅次於加拿大薩德伯里礦,居世界第二、全國第一位,銅、鈷等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儲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鎳、鉑、鈀、鈷、硒、膨潤土、銅、伴生硫以及花崗岩材等20種。鎳、鉑、鈀、鋨、銥、銠、碲等礦產儲量均占全省100%,鈷、硒、膨潤土占甘肅省90%以上,銅占甘肅省50%以上。

歷史沿革

鎳都金昌 鎳都金昌

1958年8月初,永昌縣白家咀發現含銅礦。10月,經甘肅省地質局祁連山地質隊(今甘肅省地礦局第六地質隊)取樣化驗,證實為含銅鎳的超基性岩體。1959年1月,祁連山地質隊進行銅鎳礦普查勘探,又證實為大型銅鎳礦床。同年6月,成立永昌鎳礦(又稱807礦)。1960年7月,改名為甘肅有色金屬公司。1961年2月,甘肅有色金屬公司與西北冶金建設公司合併,成立金川有色金屬公司。1962年5月,為加速金川鎳基地建設,設立金川鎮。1981年2月9日,國務院決定設立金昌市,並從此正式確定了“鎳都”這一名稱。將永昌縣金川鎮所屬的金川地區和寧遠堡、雙灣兩個人民公社劃為金昌市的行政區域,將武威地區管轄的永昌縣劃歸金昌市領導。金昌市行政區域分為市區和永昌縣兩部分。市區轄金川鎮(含4個街道辦事處)和雙灣、寧遠堡兩個人民公社;永昌縣轄城關鎮和河西堡、北海子、焦家莊、紅山窯、新城子、朱王堡、水源、南壩、六壩、東寨10個人民公社。1983年,實行政社分設。1982年5月,市區設立金川工作委員會,管理1鎮2公社。1983年6月,撤銷金川工作委員會和金川鎮,設金川區公署和中共金川區工作委員會,永昌縣河西堡工業區域設河西堡鎮。1984年1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設金川區。1985年6月,撤銷金川區公署,籌建區人民政府。12月,金川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成立金川區人民政府。同年,撤銷河西堡鄉,其行政區域併入河西堡鎮。新城子、朱王堡同時撤鄉設鎮。至2015年,金昌市轄一區一縣。 金川區全區總面積3770平方公里,轄寧遠堡、雙灣兩個鎮、27個行政村(農村社區)和六個城區街道辦事處、16個城市社區。永昌縣轄6個鎮4個鄉,10社區,111個村民委員會。

開發歷程

鎳都開拓者紀念碑 鎳都開拓者紀念碑

1959年秋天,數千名工作人員從松遼、三湘、齊魯大地,南國魚米之鄉,繁華的北京、上海,從抗美援朝歸國部隊的軍營,從甘肅白銀等地往金川集聚。在換乘的蘭州車站,金川鎳礦第一任總指揮楊激中和副總指揮史源不停地大喊:"那是一個苦地方,但有咱們國家急需的鎳!現在,有困難的人可留下,願去吃苦的人跟我上車!"最後竟然沒有一人退縮,大家擠上悶罐火車顛簸西行,來到龍首山扎了家。這些人中有新中國培養的技術人員,有剛從清華大學、中南礦院、北方工大、長春建築學校畢業的大中專學生,有從國家部委報名支援金川的幹部,有從全國各地企業抽調的管理人員和優秀技術工人,還有部分工作人員的妻兒老小。

資源分布

截止1991年底,已發現各類礦產地94處。其中,大型礦床14處,中型礦床7處,小型礦床23處,礦點或礦化點50處。

黑色金屬

一、鐵礦

以中、小型貧鐵礦為主,儲量不大。主要為沉積變質型(鞍山式),沉積型和熱液型次之。

1、沉積變質型(鞍山式)鐵礦

東大山鐵礦(44,礦產資源圖礦點編號,下同)1958年7月,祁連山地質隊(現甘肅省第六地質隊)發現。在河西堡北西17度10.5公里處。儲量2247.3萬噸,其中工業儲量1282.4萬噸。

芨嶺鐵礦(18)1958年11月,祁連山地質隊發現。在芨嶺火車站北東25度4公里處。儲量105.64萬噸。

三回頭溝鐵礦(25)1959年,地質六隊發現。在露泉火車站北東32度1.3公里處。品位TFe25-40,估算儲量2萬噸。

平口鐵礦(26)1959年3月,地質六隊發現。在芨嶺火車站南東77度11.5公里處。品位TFe30-39,估算儲量0.46萬噸。

紅疙瘩溝鐵礦(43)1973年,地質六隊發現。在平口火車站北東87度3.4公里處。平均品位TFe30.61,地質儲量2.06萬噸。

馬大坂鐵礦(13)1959年,地質六隊發現。在芨嶺火車站北東25度11.5公里處。品位TFe34,估算儲量0.2萬噸。

三岔溝鐵礦(20)1965年,省地礦局區測一隊發現。在市區北西63度17公里處。目估品位TFe25-40,最高50,估算儲量0.46萬噸。

小寬溝垴鐵礦(32)在平口火車站北西22度3.2公里處。品位TFe19.22-32.78,平均26.78,估算儲量0.7萬噸。

2、沉積型鐵礦

曹大坂鐵礦(10)1960年,地質六隊發現。在市區北西55度30公里處。主要為菱鐵礦石,品位TFe35,遠景儲量20萬噸。

煤山子鐵礦(54)1960年,省地礦局區測一隊發現。在永昌縣城北西58度3公里處。品位TFe40.94-44.19,估計儲量0.2萬噸。

紅山窯鐵礦 (61)1960年,省地礦局區測一隊發現。在永昌縣城北西80度30公里處。平均品位TFe30.61,地質儲量6.64萬噸。

3、熱液型鐵礦

鐵山咀鐵礦(47)省地礦局區測一隊發現。在河西堡火車站北東75度23.7公里處。品位TFe30-35,估算儲量1萬噸。

赤金子鐵礦 (48)省地礦局區測一隊發現。在河西堡北東78度28公里處。儲量C+D級3萬噸。

龍口鐵礦 (49)省地礦局區測一隊發現。在河西堡火車站北東81度38.4公里處。目估品位TFe25-40,估算儲量0.41萬噸。

二、鐵錳礦、鉻礦

紅泉北鐵錳礦 (30)省地礦局區測一隊發現。在河西堡火車站北西3度13公里處。品位Mn7.71,Fe20361.9,Sio219.15,估計儲量8.3萬噸。

鉻礦系金川硫化銅鎳礦床中的伴生礦產。主要含鉻礦物為鉻鐵礦、鉻尖晶石等。Cr203含量平均0.47,儲量170.7萬噸。尚未回收利用。

有色金屬

一、鎳礦

鎳礦石 鎳礦石

鎳礦是金昌主要礦藏,僅為岩漿型硫化銅鎳礦床一種類型。其中,金川硫化銅鎳礦床儲量豐富,在世界同類礦床中,可與加拿大薩德貝里相媲美,位居世界第二。除豐富的銅、鎳外,並伴生有鉑、鈷等20餘種稀貴金屬礦產。

金川硫化銅鎳礦(41)地處白家咀一帶。含礦超基性岩體呈不規則岩牆狀,不整合侵入於前長城系白家咀子組大理岩和混合岩之間。走向北西50-60度,傾向南西,傾角在70度以上,局部50度左右。岩體總長6500米,寬15一528米,延深400-1200米尚未尖滅。按自然形態和後期斷層分割由西向東形成四個礦區。I礦區的岩體和礦體均出露地表,形成典型的硫化礦床氧化帶。岩體長1500米,寬170-320米,東部僅幾十米,西部延深700米尚未尖滅。II礦區岩體出露地表,而礦體則隱伏於地下200-400米。岩體長3000米,中部寬500多米,向兩端變窄,約200-300米。西部延深1200米尚未尖滅。III、IV礦區岩體均覆蓋於第四系之下,分別長500和1100米,寬100米和200-300米,向兩端逐漸尖滅。

戰略金屬——鎳 戰略金屬——鎳

全區總計682個大小不等的礦體。按成因可分為:岩漿熔離型、岩漿深部熔離一一貫入型、晚期貫入型和接觸交代型等四大類型。礦石類型主要有:海綿狀、星點狀、塊狀、半塊狀、浸染狀和網脈狀等。礦物成分主要為:磁黃鐵礦、鎳黃鐵礦、紫硫鎳鐵礦、黃鐵礦、黃銅礦、方黃銅礦、墨銅礦、馬基諾礦、鉻尖晶石、磁鐵礦及鎳華、孔雀石、蘭銅礦等。礦石中有用元素含量:富礦平均Ni2.02,Cu1.32;貧礦平均Ni0.55,Cu0.32。尚有豐富的鈷、硒、蹄、硫、鉻、鉑、鈀、金、銀、鋨、銥、釕、銠及微量鎵、鍺、銦、鉈、錸、鎘等10多種稀貴金屬礦產。共探明礦石儲量51693.3萬噸,鎳金屬儲量553.11萬噸,銅金屬儲量349.92萬噸。截止1990年底,尚保有鎳金屬儲量505.09萬噸,銅金屬儲量322.21萬噸。

北海子銅鎳礦(68)1961年,地質六隊發現。在永昌縣城北東35度3公里處。含礦的中一基性岩體共有5個,侵入於下寒武統變砂岩中,長50-400米,寬3-30米,最寬達110米,延深10餘米,即分岔急驟變薄並有尖滅之勢。以中粒閃長岩為主,少量橄欖輝長岩。其中以II號岩體礦化較好,呈北西5度的透鏡狀產出,地表可分東西2個礦化帶,共4個氧化礦體。最大礦體長123米,厚8.2米,其餘長10-35米,厚1-2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磁黃鐵礦、孔雀石、蘭銅礦等。含鎳一般0.3-0.4,最高0.6,銅一般0.34-0.60,最高2.27,鈷最高0.058。

二、銅礦

銅礦主要有岩漿銅鎳型銅礦,含銅多金屬銅礦和熱液石英脈型銅礦。除銅鎳型銅礦外,其餘均為礦化點。

1、岩漿銅鎳型銅礦

岩漿銅鎳型銅礦為最主要的工業銅礦類型。金川硫化銅鎳礦床最大,其次為北海子銅鎳礦化點。

2、多金屬銅礦

二道溝銅礦(3)1963年,地質六隊、物探隊共同發現。在白家咀北西45度31.4公里處。礦物主要為孔雀石、蘭銅礦、褐鐵礦等,沿岩石裂隙分布。品位Cu0.37-3.78,Pb0.08,Zn0.22。

頭道溝銅礦 (8)1963年,地質六隊發現,在白家咀北西46度30.2公里處。主要礦物有孔雀石、蘭銅礦、方鉛礦等,含銅0.5-1,最高為2。

3、熱液石英脈型銅礦

銀洞溝銅礦(2)1966年,地質六隊發現。在西井北西35度12公里處。含銅3.29,微量鉛和銀。

三道溝銅礦 (7)1966年,地質六隊發現。在白家咀北西52度33.8公里處。Cu含量1.14一7.18。

西井溝銅礦 (14)1963年,地質六隊發現。在西井北東51度1.1公里處。含銅0.82一0.91。

墩子溝銅礦 (23)省地礦局區測一隊發現。在白家咀北西55度16公里處。含銅1.27。

三岔溝上游銅礦 (21)1962年,地質六隊發現。在西井南東65度9.6公里處。品位Cu1.91,Co0.044。

毛家圈銅礦 (75)1967年,省地礦局區測一隊發現。在永昌縣新城子南西83度13.4公里處。含銅0.17-1.39,平均0.51。

毛草泉銅礦 (40)省地礦局區測一隊發現。在河西堡城堡北東5度12.5公里處。銅品位0.32-1.47。

三、鈷、鋁土、鉛鋅、鎢礦

鈷礦系金川銅鎳礦床中的伴生礦產,主要呈類質同像存在於鎳礦物中,礦床中的含量與鎳成正消長關係。少量呈礦物存在,主要為鎳質輝鈷礦,鐵鎳輝鈷礦等。鈷平均品但0.015-0.114。儲量為15.96萬噸。

電解鎳 電解鎳

砂路咀鋁礦 (33)1958年,天祝地質隊發現。在河西堡北東8度9.5公里處。礦石為鋁質頁岩,品位Al20330-37,SiO232.31-58.94,Fe2030.63-1.09。估算儲量12萬噸。

紅山窯鋁礦 (59)1958年,天祝地質隊發現。在永昌縣城北西79度32.4公里處。品位Al2O333-42,鋁矽比0.7。估計儲量5.3萬噸。

小石門溝鉛鋅礦 (92)在永昌縣永安堡南西50度3.6公里處。品位Pb1.17-2.05,Zn0.66-1.11。

饅頭山鎢礦 (73)在永昌縣城南西83度26公里處。產於加里東期灰白色似斑狀花崗岩中。品位W030.27-0.42,Bi 0.5,Mo 0.003,Au 0.1一0.2g/t、Ag1.5-20.0g/tTFe3.2。估計儲量:354.2噸。

其他金屬

一、貴金屬礦

貴金屬礦產均為金川硫化銅鎳礦床中的伴生礦產。金、銀、鉑、鈀、鋨、銥、釕、銠等含量豐富。按礦床規模劃分,金相當於3-5個大礦、銀相當於1-2個大礦,鉑族金屬按鉑計,相當於20個大礦。

1、金、銀礦

金、銀主要分布在金川硫化銅鎳礦1礦區的東部和II礦區的西部,主要富集在銅鎳硫化物富礦體的厚大部位。金、銀大部分呈礦物狀態存在。主要有自然金、金銀礦、銀金礦、鈀金礦、鉑金礦、金鉑鈀礦、碲銀礦、鉍銀礦、碲鉛銀礦等。金含量0.03一0.3克/噸,最高5.1克/噸;銀含量1.0-6.1克/噸,最高26.8克/噸。儲量為金74947.8公斤,銀1272303.4公斤。

2、鉑族金屬礦 (鉑、鈀、鋨、銥、釕、銠)

鉑族金屬主要分布在金川硫化銅鎳礦床I礦區的東部和II礦區的西部。鉑、鈀,主要富集在銅鎳硫化物富礦體的厚大部位,以海綿狀富礦體中,特別是受後期熱液疊加強烈的地段最為富集。鋨、銥、釕、銠圍繞鉑、鈀富集地段周圍分布。鉑、鈀主要呈礦物狀態存在,鉑以砷鉑礦為主,其次為自然鉑等10餘種含鉑礦物。鈀的礦物主要有鉍碲鈀礦、鉍鈀礦、鈀金礦、銻鉑鈀礦等14種。銥、銠主要呈細小礦物,在硫化物中呈包體。鋨、釕主要呈類質同像存在於硫化物中(見礦床地質橫剖面及有用元素含量變化圖)

二、稀有分散元素、稀土元素礦

現有的稀有分散元素礦產均為金川硫化銅鎳礦床中的另一種伴生礦產資源。

1、硒、碲

金川硫化銅鎳礦床中,硒大多分布在銅鎳硫化物礦體中,以類質同像置換硫而存在。黃銅礦、方黃銅礦和鎳黃鐵礦中含量最高。碲主要呈礦物分布在硫化物和氧化物中。碲的礦物主要有碲 鉛礦、碲鉍鎳礦、碲鉍礦、碲銀礦、碲鉑礦等10餘種。硒含量一般為0.0006--0.0044%,碲含量一般為0.0001一0.0007%。儲量分別為硒7210.4噸,碲1583.3噸。

2、鎵、鍺、銦、鉈、錸、鎘

主要分布在銅鎳礦體中。根據II、IV礦區部分組合樣品分析結果,其含量分別為:鎵0.00033-0.00121,鍺0.00006-0.00026,銦0.00004-0.00010,鉈0.00000-0.00007,錸0.00002-0.00031,鎘僅在菸灰中考查過有鎘的存在,但含量不清。

3、稀土元素礦

稀土元素礦產屬馬房子溝磷礦床中的伴生礦產。主要有鑭(La)、鈰(Ce)、鐿(Yb)、釔(Y)等。稀土元素主要賦存在磷的礦物中,其含量隨P205的增高而增高。

非金屬

非金屬礦點50處,其中大型礦床13處,中型礦床6處,小型礦床13處,礦化點18處。有石灰岩、白雲岩、矽石(石英岩、石英砂岩和脈石英)、螢石、磷、硫、粘土、黃土、花崗岩、輝綠岩、膨潤土、石膏、滑石、玉髓一瑪瑙、水晶等15個礦種。

一、石灰岩礦

孩母寺石灰岩礦 (29)地質六隊於1960年發現。在河西堡火車站北西23度15公里處。儲量7113萬噸。

紅泉石灰岩礦 (37)1972年,地質六隊發現。在市區南西85度11公里處。儲量C+D級2582萬噸。

九洞灣石灰岩礦 (28)1984年,地質六隊進行過普查評價。在市區正西14公里處。儲量D級9753萬噸。剝采比0.52。

黃草凹掌石灰岩礦 (27)1984年,地質六隊發現。在市區正西14公里處。儲量7922萬噸。

紅山窯石灰岩礦 (58)1988年,金昌市礦產資源踏勘組發現。在永昌縣城北西79度32.8公里處。估計儲量約30-50萬噸。

毛卜喇石灰岩礦 (63)1988年,金昌市礦產資源踏勘組發現。在永昌縣城北西28度11.4公里處。

二、白雲岩礦

寧遠堡西白雲岩礦 (42)省地礦局區測一隊發現。在市區正南6公里處。估計儲量7.66億噸。

小白芨芨溝白雲岩礦 (17)1967年,區測一隊發現。在芨嶺火車站北西26度6.3公里處。估計儲量17635萬噸。

大窯溝白雲岩礦 (16)1988年,金昌市礦產資源踏勘組發現。在芨嶺火車站北東25度8公里處。估計儲量約14.66億噸。

東大山白雲岩礦 (45)1959年,地質六隊作過礦點檢查評價。在河西堡北西5度8.3公里處。估計儲量6545萬噸。

三、矽石礦

1、石英岩礦

高石咀石英岩礦(46)1964年10月,地質六隊發現。在河西堡北西23度10公里處。儲量為C級654.5萬噸,D級158.7萬噸。合計813.2萬噸。

砂路咀石英岩礦 (36)1964年,地質六隊發現。在河西堡北西18度14公里處。儲量C2級709.29萬噸。

毛草泉石英岩礦 (39)1962年,地質六隊發現。在河西堡城堡北東10度14公里處,儲量為D級51.4萬噸,表外48.4萬噸。

赤金子石英岩礦 (50)1961年,地質六隊發現。在白家咀南東60度21.5公里處。估計儲量18萬噸。

東水崖子石英岩礦 (51)1965年,地質六隊發現。在白家咀南東68度34.7 公里處。估計儲量約60萬噸。

2、石英砂岩礦

馬蓮溝石英砂岩礦 (83)1959年,地質六隊發現。在永昌縣城南西65度44公里處。估計儲量7000萬噸。

長溝石英砂岩礦 (76)在新城子鎮南西45度6公里處。

風門山石英砂岩礦 (70)1988年,金昌市礦產資源踏勘組發現。在青山堡火車站北西66度1.5公里處。

3、脈石英礦

大橫溝脈石英礦 (88)區測一隊發現。在山丹軍馬一場南東49度8.2公里處。估計儲量795萬噸。

澇池溝脈石英礦 (5)1983年,地質六隊發現。在白家咀北西48度30公里處。儲量不詳。

四、螢石礦

夾道頭溝螢石礦 (78)1960年地質六隊作過礦點檢查評價。在永昌縣城南西58度21公里處。D級儲量29.06萬噸。

照路溝螢石礦 (77)在永昌縣城南西56度18.5公里處。儲量C+D級78.91萬噸,屬中型礦床。

火燒溝螢石礦 (80)1960年和1967年,分別由地質六隊、區測一隊進行過地表檢查評價。在永昌縣城南西37度13公里處。估計遠景儲量6.5萬噸。

郜家灣螢石礦 (55)在永昌縣紅山窯北西25度6公里處。

東石門螢石礦 (89)在永昌縣新城子南東3度17公里處。

四溝垴螢石礦 (84)在永昌縣城南西57度26.3公里處。

南泥塘子螢石礦 (87)在山丹軍馬一場南東72度11.8公里處。估計礦石儲量達9.54萬噸。

寺兒溝垴螢石礦 (93)在永昌縣永安堡南西37度8.3公里處。

五、磷礦

馬房子溝磷礦 (22)1973年,地質六隊發現。在白家咀北西72度19公里處。儲量B級137.23萬噸,C級1152.09萬噸 ,D 級613.23萬噸,合計1902.64萬噸,表外儲量78萬噸。為一中型低品位磷塊岩礦床。

冶煉車間 冶煉車間

大黑溝磷礦 (19)1973年,地質六隊發現。在白家咀北西67度23公里處,系馬房子溝磷礦西延部分。D級十遠景儲量211.2萬噸,其中D級57.6萬噸。

大大坂溝磷礦 (31)1973年,地質六隊發現。在市區正西11公里處。

棕子井溝磷礦 (6)地質六隊發現。在市區北西59度36公里處。

六、硫礦

硫為金川硫化銅鎳礦床中的伴生礦產,含硫礦物主要有磁黃鐵礦、黃鐵礦、鎳黃鐵礦、紫硫鎳鐵礦、黃銅礦、方黃銅礦、馬基諾礦、白鐵礦等。儲量為2046.3萬噸。

七、粘土礦

紅山窯粘土礦 (57)在永昌縣城北西78度32公里處。地質儲量200萬噸。

毛卜喇粘土礦 (62)1959年地質六隊作過評價。在河西堡城堡南西78度14公里處。

馬家灣粘土礦 (66)在永昌縣城北東40度8.5公里處。儲量24.5萬噸。

馬營溝粘土礦 (90)在永昌縣城南西52度40公里處。估計儲量4.4萬噸。

上泉溝粘土礦 (85)在永昌縣城南西60度39.5公里處。

西大坂粘土礦 (56)在永昌縣城北西74度42公里、郜家灣西7.5公里處。

砂路咀粘土礦 (34)在河西堡北西15度11.7公里處。估計儲量39.36萬噸。

風門山粘土礦 (71)1988年金昌市礦點組踏勘發現。在青山堡火車站北西66度1.5公里處。

八、花崗石礦

九井花崗石礦 (65)1988年金昌市礦點組發現。在永昌縣城北西25度7公里處。估計該礦總體積為2200萬立方米。

九、膨潤土礦

紅泉膨潤土礦 (38)1972年,地質六隊發現。在河西堡火車站正北10公里處。總儲量2818萬噸(不含南礦帶)。其中北礦帶19-28線間儲量,B級256.9萬噸,C級1174萬噸,D級307.2萬噸,合計1738.1萬噸。

十、其他非金屬礦

頭道溝一二道溝變輝綠岩礦 (4)1966年和1983年由地質六隊相繼發現。在白家咀子北西48度29公里的頭道溝一二道溝一帶。估計礦石儲量5.4億噸。

白土灘黃土礦 (69)在河西堡南東75度20公里處。儲量226.5萬噸。

青土井石膏礦 (12)1966年區測一隊發現。在市區北西36度17公里處。估計儲量30.8萬噸。

東水崖子滑石礦 (52)在河西堡火車站正東41公里處。

乾澇池溝玉髓一瑪瑙礦 (94)在永昌縣城北西33度53公里處。含礦率約為10公斤/立方米,估計儲量2690噸。

青山堡水晶礦 (95)在永昌縣城北東82度34公里,南西距青山堡火車站9.5公里。化學成分Si02達98以上。

燃料

一、煤礦

紅山窯煤礦 (60)在永昌縣城北西79度32.5公里處。儲量581.4萬噸。其中,工業儲量41.4萬噸,遠景儲量540萬噸。

廟兒溝煤礦 (74)在永昌縣城南西75度21公里處。儲量965.7萬噸。

馬營溝(西大坂)煤礦 (82)在永昌縣城南西72度43公里處。儲量1054.7萬噸。

上泉溝煤礦 (86)在永昌縣城南西58度37公里處。儲量2093.9萬噸。

東石門煤礦 (91)在永昌縣城南51度41公里處。儲量1878.5萬噸。

毛卜喇煤礦 (64)在永昌縣城北西18度10公里處。儲量486萬噸,其中工業儲量265.8萬噸,遠景儲量302.6萬噸。

馬家灣煤礦 (67)在永昌縣城北東62度8.5公里處。儲量540.4萬噸,其中工業儲量265.8萬噸,遠景儲量274.6萬噸。

風門山煤礦 (72)在永昌縣城北東85度22.5公里處。

砂路咀煤礦 (35)在河西堡城堡北西31度13公里處。遠景儲量154萬噸。

曹大坂煤礦 (11)在市區北西55度26公里處。遠景儲量234萬噸。

二、石油

青土井石油礦點 (9)在潮水盆地中,距自家咀北西30度23公里。潮水盆地東西長150公里,寬50公里,面積約6800平方公里。含油層為侏羅系砂質泥岩、頁岩、油頁岩、中粒砂岩等。總厚1100-1800米。礦點位於青土井構造中,曾見原油沿斷層面流出地面。

開啟之謎

在金川一礦區勘探的同時,甘肅省地質張掖物探隊和地質部航空物探大隊與祁連山地質隊配合,在礦區及其外圍,進行了系統的物探和化探工作。經過地質、物化探的綜合研究,對重點異常進行了鑽探驗證,發現了隱伏於第四系之下50-100米的金川銅鎳礦床三、四礦區。1964年和1965年,在結束了一礦區的補充勘探之後,對三礦區進行了詳細勘探,1966年6月提交了三礦區最終勘探報告。1972-1973年,在完成二礦區地質勘探之後,又對四礦區進行了初步勘探,並提交了相應的工業儲量。

探測礦藏 探測礦藏

位於一礦區東側的二礦區一直是個謎。它長約3公里,寬50-500米,在四個礦區中是最大的一個。超基性岩體除東部一段覆蓋於第四系之下外,西段出露甚好,且呈現了較好的岩漿分異作用,按理應該有利於成礦。可是,整個二礦區地表無任何礦化顯示,而且在1959-1963年間對一礦區勘探時,曾先後多次對其進行檢查評價,打過19個普查鑽孔,垂深達200-300米,除東部見到貧礦體(後來證實為2號主礦體)外,大多數鑽孔落空,且西部的超基性岩體都有封閉的趨勢。

隨著一、三礦區的勘探結束,二礦區這個謎就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況且,這個謎解得好與壞,一方面決定著二礦區的命運,另一方面也決定著祁連山地質隊的去留。祁連山地質隊長歐陽章、副隊長徐一民和大隊技術負責人湯中立(1963年,陳學源調往省局後,由湯中立接任大隊技術負責人),發動廣大地質技術人員獻計獻策,集思廣益。不少國內外地質專家前來考察時,也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和意見。通過廣泛討論並借鑑了一礦區的勘探經驗,作出了"大膽構想,勇於探索,向深部找礦"的決定。

發現礦源 發現礦源

但是,向深部找礦意味著承擔失敗的風險,因為在有色金屬勘探史上深部找礦的先例不多。二礦區地表無礦,要在400-500米以下找礦,沒有太大把握。不過,二礦區也有有利因素.一是,岩體規模較大,且岩漿分異尚好。二是.與一礦區相比,岩石特徵和??條件相似。因此,進行大膽探索是必要的。經過反覆醞釀討論.由湯中立提出的二礦區詳查設計方案,於1965年2月28日被隊黨委擴大會議審查通過。隨後,以任端進為組長的二礦區地勘組,再次開展二礦區的檢查評價工作。

1965年4月16日.二礦區西部十二行勘探線ZK22號鑽孔開鑽。原設計孔深530米,打到371米時,穿過了超基性岩體,見到了下盤的白色大理岩,與以往淺部施工的兩個鑽孔一致.且超基性岩體有繼續封閉的跡象。形勢極為嚴峻!怎么辦?是停鑽還是繼續鑽進。隊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歐陽章召開隊務擴大會議,研究這個棘手的問題。以工區和鑽機領導為一方,認為再打已無必要,否則就是浪費;以湯中立和地勘組為另一方,堅持應繼續打下去。湯中立他們懷疑目前所見岩體,可能為一分支,主岩體還在下面,因為一礦區有過這樣的情況:在一礦區十二行勘探線的岩體下盤就有很厚的分支岩體,且礦體都在深部。會議最終支持了湯中立等人的意見,決定再打打看。會後,湯中立直奔蘭州向省局作了請示,得到地礦處領導的支持,ZK22孔得以繼續鑽進!當鑽孔打到410米時,奇蹟發生了,果然打到了超基性岩體,證實了湯中立他們的推斷是正確的。

7月下旬,一個刮著大風的天氣,吉夫650型鑽機鑽到孔深566.71米時,奇蹟出現了—噴水的岩心管里,吐出了金光燦燦的海綿晶鐵狀富礦蕊!全隊沸騰了!地質員魏乾金激動地說不出話,他在填寫記錄表時激動得幾乎流淚。隨後便是幾次修改設計,多次追加進尺並換上了千米大鑽,一直打到924.87米,才穿透岩體和礦體。8月15日ZK22孔勝利完鑽,終孔深度944.86米,礦體厚度358.16米,從而取得了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揭開了二礦區主礦體的奧秘。這一重大突破,對整個礦區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31歲的湯中立,用他特有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和堅定的信念,在金川鎳礦勘探史和自己的人生歷程中寫下了輝煌的一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