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是一件歷史文物,創作於唐朝,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出土。

簡介

盛唐著名銀器。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出土。通高18.5厘米。這件仿皮囊形銀壺,器腹兩面均錘出一馬銜杯紋,馬頸系飄帶,昂首揚尾,似作舞狀。紋飾鎏金。形制優美,圖案別致,製作精工。圈足內有墨書一行:“十三兩半”。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國寶級文物。整個壺的造型是模仿北方遊牧民族的皮囊壺製成,壺身為扁圓形,上方一端開有豎筒狀小口,壺蓋帽為錘揲成型的覆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內套接了一條長14厘米的銀鏈和提梁相連,壺肩部焊接著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狀提梁。在壺身兩側模壓出兩匹相互對應,奮手鼓尾,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銀壺通體拋光,舞馬、壺蓋、弓形提梁和同心結處均鎏金。這件銀壺巧妙的借鑑契丹族皮囊壺製作而成,是唐代中原漢族與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證。
唐代的馬不僅廣泛的套用於戰爭、交通、運輸、驛傳,還大量用於宮廷貴族的社交和娛樂活動中,其中唐玄宗時期的舞馬最為特別。據《明皇雜錄》記載:唐玄宗時,宮中養了好幾百匹舞馬。玄宗經常觀看並親自訓練。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即千秋節)時,在興慶宮的勤政務本樓下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並以舞馬助興。此時的舞馬披金戴銀,在《傾杯樂》的樂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結束之後,舞馬會銜著地上乘滿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壽。唐朝文人曾寫下許多有關舞馬的詩詞“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都是對其真實的描述。銀壺上的舞馬銜杯造型正是當時祝壽情景的真實再現。
出盡風頭的舞馬最終下場卻很可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向西逃跑,宮廷舞馬也散落民間,後來一些舞馬被安祿山的部下田承嗣得到。有一天軍中有宴樂,舞馬聽到後就開始跳舞,士兵以為是妖馬,就將它們用鞭子活活抽死了。從此以後,舞馬銜杯祝壽這種宮廷娛樂形式在歷史舞台上銷聲匿跡,永遠定格在這件銀壺之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