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佛教

鎌倉佛教

鎌倉佛教,日本鎌倉時代的佛教。所謂鎌倉時代,是指建久三年(1192)源賴朝在鎌倉成立幕府,以迄元弘三年(1333)北條氏滅亡的時代。

簡介

日本鎌倉時代的佛教。所謂鎌倉時代,是指建久三年(1192)源賴朝在鎌倉成立幕府,以迄元弘三年(1333)北條氏滅亡的時代。

西元六世紀中葉,佛教由百濟傳入日本後,當時的皇室、貴族及地方豪門均視其為高度的外來文化而接受,並運用與佛教同時傳入的種種技術建立寺院,以炫耀權勢。因此,住在寺院的僧侶享有種種特權,相對的,僧侶在寺院以外的自由活動也被禁止。直到鎌倉時代佛教始得以逐漸影響寺院以外的人民。

歷史

佛教初入日本,對日本固有的神祇信仰有極大的影響,其次,對於隨著貴族社會的轉變而出現的文人貴族也有所影響。佛教不再被當作異國咒術,或深遠莫景學問思想,而被視為能夠體系化、合理化地說明日本人素樸世界觀的思想。在日本人省視自己、思考人類理想狀態的線索方面,佛教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鎌倉時代前半期,佛教展開驚人的革新運動,並產生不少新宗派。對既成諸宗而言,新宗派即被稱為‘鎌倉新佛教’

鎌倉新佛教各宗的開祖,皆依各自深刻的宗教體驗,從既成教團中脫離,以選擇專修或易行之法門以教化民眾、組織新教團。各宗門人對該宗祖師均極崇敬,各宗也各具該宗祖師所提倡的宗教特質。

在平安時代末年,法然受唐代淨土宗善導教說的啟示而歸入專修念佛,並教導貴族與庶民去歸依阿彌陀佛、崇信他力往生。法然門人親鸞,在法然教團被彈壓之際,被流放至越後,獲赦後,在關東繼續布教及思索,徹底弘揚他力信仰。以法然為祖師的宗派,稱為淨土宗;以親鸞為始祖的宗派,名為淨土真宗

在革新淨土教而產生新宗派之同時,也產生另一運動。即直接至中國學習佛教以重建日本佛教。十二世紀後半葉,榮西渡宋習禪,返國後於筑前博多建立聖福寺,此為日本禪宗成立之始。鎌倉中期,道元為探尋人的本來面目而入宋學禪。返回日本後,提倡‘只管打坐’的實踐法門。榮西法系(即提倡看話禪的‘臨濟宗’)興盛於室町時代,與道元所傳的曹洞宗,皆受當時的武家及部分公卿所信奉。

自聖德太子以後頗受重視的《法華經》,也是天台宗的根本經典。日蓮因接受《法華》的傳統信仰,故根據《法華經》的立場,對鎌倉中期日本的政治、社會等問題,加以考量,而開創重視現世的流派日蓮宗。同一時期的一遍,將法然系統的念佛信仰結合土著信仰,遊行各地傳播念佛之教,而創立‘時宗’。

南都是鎌倉時代佛教教學的研究中心,學僧雲集,又因東大寺、興福寺的復興而生氣蓬勃。在因新佛教活動而受刺激的南都僧侶中,興起一恢復佛教本來面貌的改革運動。首先發起戒律復興,另一為僧侶的社會性活動。提倡戒律復興者有貞慶睿尊、忍性等多人。僧侶擴大活動範圍,開始對原先不被當作救濟對象的民眾施以教化,忍性等人進行鋪橋造路、鑿井、義診施藥等社會事業。這種變化也波及到在大寺院中致力於教學研究的僧侶,而發起將南都教學集大成,將天台、真言教學文獻化,以及回顧日本佛教歷史的運動。

現代學術界,常將鎌倉佛教與十六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相提並論,新佛教的祖師被比擬為馬丁路德或喀爾文,而南都佛教則被稱為鎌倉舊佛教。明治時代以後,對於鎌倉佛教的研究,雖然以新佛教各宗之成立為主,然近世逐漸有人從事舊佛教的闡明,並且懷疑將鎌倉佛教截然區別為新舊二種的正確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