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岙遺址

簡介

錢岙遺址位於鄞州區橫溪鎮橫溪村,1982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錢岙遺址錢岙遺址

錢岙遺址於1976年興建橫溪水庫時被發現。距寧波市中心約25公里。南依金峨山脈的太白山,北為廣闊的鄞南平原,東距橫溪街1公里,西距鄞縣古城白杜2.5公里。其範圍東至導流河紅光閘大樟樹下,西達導流河友誼閘毛竹山邊,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50米。從挖掘的土層中可以看出有上、中、下三個文化層,土質分隔,互相疊壓。出土了大量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各類器物。
第一文化層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器物,有陶器、原始瓷和銅器等。陶器為泥質黑(灰)陶和印紋硬陶,器物有豆、罐、紡掄(均為黑灰陶)、瓮罐(印紡硬陶)、碗、盤、杯(原始瓷)以及銅器尊、削、錛等。
第二文化層為西周時期。出土的器物有陶器、原始瓷、石器等。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還有泥質黑(灰)陶和印紋陶。器物以鼎足器為多,瓮、罐類殘片留有席紋、方格紋和獸面紋等;原始瓷的器物有碗、豆、盂等;石器有石鑿、長條形器等。
第三文化層為商代中晚期。出土的有灰砂紅陶、泥質黑(灰)陶等,以炊器、盛器為多。石器有石刀、石鐮、石鋤、石鏟以及矛、錛、瑗、破土器、尖狀器等。石質為矽岩、板岩、沉積岩、砂岩等。出土的喇叭圈足豆上有鏤孔,當為商代之物。印紋陶、硬陶有拍印的席紋、羽毛紋、杉葉紋等。
遺址中還發現了碳化的稻穀,以及陶片中有穀殼的摻和。在第二文化層中還有成排密集的木樁,木板、榫卯孔等建築構件,證明在西周時期鄞縣先人已有先進的建築水平。錢岙遺址距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是研究奴隸社會生產、生活情況和鄞州區歷史發展的寶貴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