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協奏曲《黃河》

鋼琴協奏曲《黃河》是採用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主旋律改編,由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等五位鋼琴家作曲家集體改編創作,由殷承宗鋼琴首演。

名稱

鋼琴協奏曲《黃河》

簡介

鋼琴協奏曲黃河》是採用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主旋律改編,由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等五位鋼琴家作曲家集體改編創作,由殷承宗鋼琴首演。
1968年,中央文革小組即有把《黃河大合唱》改編為《黃河鋼琴協奏曲》的想法,殷承宗主持這項工作。於是,殷承宗和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家盛禮洪(主持配樂工作)、儲望華、劉莊一起執筆,在指揮家李德倫、青年鋼琴家石叔誠的協助下於1969年完成了這部《黃河鋼琴協奏曲》。1970年元旦,由殷承宗擔任鋼琴獨奏,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在北京首演。
“作品以抗日戰爭為歷史背景,以黃河象徵中華民族,表現無產階級的革命英雄主義,歌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和鬥爭精神,歌頌毛主席人民戰爭思想的偉大勝利。”
改編此曲之時,正值一個非常時期,因此《黃河》前三章加入了《義勇軍進行曲》(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際歌》的主題旋律,第四章“保衛黃河”的前奏部分及結束部分還加入了《東方紅》的旋律。《黃河》具有濃厚的政治性,而又將政治與藝術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統一。是“文革”八個“樣板戲”之一。
鋼琴協奏曲《黃河》分四個樂章:一、《黃河船夫曲》,二、《黃河頌》,三、《黃河憤》,四、《保衛黃河》。
“文革”結束後,作品又進入了另一個非常時期。《黃河》由於是“文革樣板戲”,被大力鞭撻,打入冷宮。因此也出現了另一個版本:石叔誠版,即第四樂章中之“東方紅”版改用“黃河頌”版。後來人們將“東方紅版”稱為“殷承宗版”,而將“黃河頌版”稱為“石叔誠版”。這引起了聽眾的迷惑及音樂界人士的置疑,以至於某些在“文革”中受壓制、後來復出的鋼琴家卻使人們大失所望。
殷承宗作為該作品的第一作者、又是演奏者,被戴上“文革紅人”的帽子,無奈之下,殷承宗於80年代初帶著他的這一《黃河》協奏曲譜離開了中國,到美國定居(他此時改名殷承宗,表示不忘本)。在美國,他以該曲為保留曲目進入了音樂界,在各種音樂會中,他的《黃河》是作為保留曲目為條件而參加的。當該曲逐步在歐美西方國家演出之後,人們震驚了,音樂專家震驚了,世界著名樂團震驚了——中國竟然還有如此藝術高度的音樂!嘆服啊!西方人沒有因為該作品是歌頌共產黨、有人民共和國的國歌、甚至有已超過百年的《國際歌》主題旋律而拒絕,他們客觀地評價、心悅誠服地接受了這部來自東方的紅色中國之音樂作品。就這樣,《黃河》真正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為中國交響樂在世界樂壇上爭得了她應有的地位。
鋼琴協奏曲《黃河》在創作中運用了西洋古典鋼琴協奏曲的表現手法,在曲式結構上又體現了中國傳統風格,以標題性組曲的形式寫成。她雖然產生於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但是作為音樂藝術作品這並不影響其應有的藝術價值,她影響著中國音樂界幾代人,成為中國對世界影響最大的交響樂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