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蜘蛛螺

金黃蜘蛛螺

金黃蜘蛛螺(學名:Lambis crocata crocata)雌雄異體。螺層為錐形,殼軸的滑層很發達,在外唇通常有指狀突起。最具特色的是雙眼發達,眼柄上有長而尖的觸手,可自由伸縮。外唇厚。殼色淡黃色底,有一些棕色斑。殼口多狹長,具前、後水管溝,外唇寬厚,前端常有虹吸道。殼邊近前端呈鋸齒狀,稱為“鳳凰螺缺刻”,這個缺刻是該螺類右眼伸出偷窺外界環境變化的管道。厴角質,小,邊緣常呈鋸齒狀。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區,從潮間帶至淺海沙、泥沙和珊瑚礁環境中均有棲息,以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分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圖)金黃蜘蛛螺金黃蜘蛛螺

物種名稱:金黃蛛螺
拉丁學名:Lambis crocata
命名者:Link, 1807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腹足目、鳳凰螺科

外形特徵

(圖)金黃蜘蛛螺金黃蜘蛛螺

貝殼外唇前方有一個「鳳凰螺缺刻(Stromboid notch)」,這個缺刻是鳳凰螺右眼伸出偷窺外界環境變化的管道。一般而言,前水管較金黃蜘蛛螺長,螺層為錐形,殼軸的滑層很發達,在外唇通常有指狀突起,有的種類的後水管也很發達。發達的雙眼是螺的重要特徵。眼柄上有長而尖的觸手。雌雄異體。數量少,雌性在背部中央有一個大瘤。
殼質厚實,呈紡錘形,有六隻向上彎曲的足及長且向唇的方向延伸出去的前水管。殼上有很多螺紋,縫線上有一排小瘤,體層上有三排瘤,其中第一排的瘤最大。軸唇和殼口平滑,外唇厚。殼色:淡黃色底,有一些棕色斑(橙色斑),殼口為橙黃色。大小:約100-160mm。(165.1*66.2mm)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世界分布:日本以南、菲律賓、澳洲以北的太平洋海域、印度南方的印度洋。南韓、西沙、印尼台灣分布:東北角、恆春、澎湖、蘭嶼、小琉球及南海海域。

台灣分布

台北縣貢寮鄉龍洞,南沙太平島,屏東縣恆春半島,台灣東北角,小琉球,蘭嶼,澎湖
習性環境

棲所環境

生活於岩礁地,砂質底。低潮線下

台灣貝類(五)

台灣貝類近600多種,台灣北岸及東岸的岩礁地型,離島由火山岩形成的蘭嶼,玄武岩所形成的澎湖群島貝類動物,這些岩岸潮間帶的貝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為潮間帶介於漲潮和退潮之間所海水淹沒的地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