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戰役紀念碑

金溪戰役紀念碑

金溪戰役紀念碑坐落在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滸灣鎮大仙嶺,該碑於1995年3月落成,是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於1933年1月粉碎國民黨第四次圍剿的先聲戰——金溪戰役而建立。

基本信息

簡介

金溪戰役紀念碑金溪戰役紀念碑
金溪戰役紀念碑坐落在金溪戰役遺址——金谿縣滸灣鎮大仙嶺西麓,316國道北側。該碑於1995年3月落成,是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於1933年1月粉碎國民黨第四次“圍剿”的先聲戰——金溪戰役而建立。碑型設計如一桿槍形狀,碑高10.5米,占地約100平方米,四周青松環抱,碑名為參與並指揮此次戰役的聶榮臻元帥題寫。

1932年6月,蔣介石調兵遣將,對各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又稱中央紅軍)在紅軍總政委周恩來,紅軍總司令兼第一方面軍總指揮朱德、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率領下,抓住國民革命軍大舉進攻之前的時機,一方面在根據地內消滅白點(指國民革命軍占據的地點),鞏固根據地;一方面集中紅軍主力1、3、5軍團,到外圍作戰,向東北出擊,擴大中央革命根據地,打通中央蘇區與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聯繫,爭取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金溪戰役從1933年1月4日開始至1月8日結束,包括黃獅渡(原屬金溪)戰鬥、崇嶺阻擊戰大仙嶺圍殲戰長源廟阻擊戰。1933年元旦,中央紅軍1、3、5軍團總計3萬餘人,從黎川資溪等地出發進入金谿縣境。隨同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到金溪的還有1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5軍團政委蕭勁光等。元月4日,紅軍在黃獅渡與敵人展開激戰,至5日下午六時,擊斃敵軍1000多人,俘虜敵軍官兵3000多人,並占領了金谿縣城。元月8日凌晨4時,紅軍又與敵人在金溪崇嶺短兵相接,紅軍傷亡較大。在關鍵時刻,軍團首長親臨前沿陣地,上午11時,紅軍拿下了崇嶺主峰。

元月8日下午1時,敵軍為了挽救敗局,由滸灣增兵兩個團,在長崗埠、棗樹一帶會合潰退之部隊,據守大仙嶺有利地形,構築工事準備反撲。下午3時,紅軍大仙嶺總攻開始,至9日凌晨,金溪戰役全部結束。是役,紅軍共殲敵2000多人,俘敵4000餘人,擊潰敵軍3個多師,繳槍4000多支。戰鬥結束後,紅軍派出工作隊廣泛發動民眾,開展籌集軍餉和擴紅工作,金谿縣又有600多名青壯年參加了紅軍。

意義

金溪戰役的勝利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朱德彭德懷聶榮臻等靈活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和身先士卒、親臨指揮的結果。為了紀念金溪戰役中紅軍英勇戰鬥事跡和緬懷先烈,1995年,金谿縣委、政府在金溪戰役遺址大仙嶺上建立了金溪戰役紀念碑,供人們瞻仰,並被撫州市評為第二批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