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鎮

沙洲鎮

沙洲鎮是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南城縣東北端,地處南城縣、金谿縣、資溪縣三縣交界地帶,東鄰資源高田、南與南城潯溪、徐家接壤,西靠南城徐家,北與資溪高田、金屬左坊相連。屬金南特區,著名的黃獅戰役曾在這裡打響。全鎮國土面積95.31平方公里,是丘陵地區。轄沙洲居委會,沙洲、珀玕、余家墩、黃獅、水口、曾家、臨坊、鄧坊等8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塘家。沙洲鎮西南4華里,,鄧坊村以東1.5華里。全鎮共引進外商投資企業10餘家,分別是華佳塑業有限公司、黃獅礦業有限公司、雅柏針織廠、中南炭業有限公司、碧綠木業工藝品有限公司、華欣木製品有限公司、水口電站、蛟香廠、松脂廠、安順達物流有限公司等,其中投資額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家,投資額500—1000萬元6家,累計實現國稅收入160多萬元,地稅收入40多萬元,解決農村富餘勞力500餘人。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轄沙洲居委會、沙洲村、珀玕村、余家墩村、黃獅村、水口村、曾家村、臨坊村、鄧坊村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60個自然村,81個村小組,3325戶,13698人,其中農業人口12982人。鎮政府駐沙洲村塘家墩,距縣城33公里。

經濟發展

2004年度,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5922萬元,財政收入達250.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12元。

去年政府工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上級各項政策措施,促進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圍繞這條主線,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落實惠農政策,實現農民增收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一系列惠農政策,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良好局面,糧食播種面積36718畝,比上去增長60%,糧食總產量16770噸。全面落實“兩減免三補貼”政策,降低農業稅率3個百分點,共減輕農民負擔58.05萬元,人均負擔降低46.8元。發放對農民種糧直接補貼和良種補貼共59.05萬元,人均增收受惠47.6元。落實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早、晚稻實際收購價每百斤比去年平均高25元,增幅近50%。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畜牧水產方面,重點抓好了生豬、家禽產業的發展及名優魚的推廣。林業方面,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739.2畝,完成荒山造林及大亞苗木基地建設5000畝。積極爭取農業開發資金20萬元,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全面維修了江家排水渠,並對萬年水庫、水口水陂、鄧坊堤灌站進行了維修改造。大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年向輸送務工勞力2500人,實現非農收入500萬元。

第二、加大建管力度,鎮村面貌煥然一新。年初確定的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2004年新修水口村、余家墩村、鄧坊村、沙洲村至中學水泥路共18公里,投資總額達400多萬元,水口村實現組組通水泥路。投資40萬元對中學危房進行了全面改造,翻新教學樓2幢,興建廁所1幢及300米圍牆、花圃、宣傳長廊、操場,校園面貌煥然一新。同時抓好了百強文化站建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余家墩村太坪頭2.5公里引水工程、鄧坊堤灌站建設成投入使用,江家排渠系、水口、珀乾、沙洲蒼陂得到進一步維修加固。集鎮管理進一步加強,集鎮“髒、亂、差”現象得到較大改觀,占道經營、占道修車和車輛亂停亂放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集鎮區域自來水入戶進度加快,水口行動網路基站建成。

第三、突出發展重點,工業經濟活力增大。一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資,壯大工業規模。全年通過各種渠道引進黃獅渡礦業有限公司、雅柏針織服裝廠、中南機制炭有限公司等外商企業10餘家,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家,投資500萬元以上的企業3家,實際進資3317萬元,占縣下達任務的271%,創利稅91萬元,解決農業富餘勞力1000多人。二是依託資源優勢,做大做強了建材、木竹加工、小水電等產業,加大企業投入。三是加強了對本鎮原有工業企業的規範管理,加大管理力度,改善管理方式,推行租賃、轉制等形式,挖掘了企業潛力。

第四、繁榮第三產業,鎮域經濟實力壯大。堅持把發展第三產業放在突出的位置,切實加快“富民興鎮”的步伐。利用三縣交界的地理優勢,全鎮鄉村市場繁榮活躍,珀乾、黃獅兩大貿易市場商貿活動頻繁。汽車運輸業加快發展,成立了南城縣安順達物流有限公司,發展車輛50輛以上,對南城縣鴻運聯營車隊進行了整頓重組,使之逐步走上了正軌。與此同時,通過最佳化發展環境,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批客商投資企業在本鎮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同時本鎮以木竹加工、糧食加工為主的非公有制企業發展迅速。抓好了個私三產業的發展,全鎮個體戶達295家,新增私營企業4家,總量達28家。

第五、強化財稅征管,財政工作運轉正常。一是強化財源培植,重點培植農業基礎財源、工業主體財源、三產新興財源,突出抓好了以汽車運輸為主的三產服務行業。二是強化財稅徵收。加強財稅徵收力度,實行依法徵收,規範經營,嚴厲打擊了各種偷逃漏稅行為,重新核定了木竹加工企業及糧食加工企業稅收,抓好了三統辦生豬稅及其他零星稅的規範徵收。三是強化財務管理。結合本鎮實際,強化節支,規範管理。嚴格票據管理和收支“兩條線”、一支筆審批制度。嚴格預算約束,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確保了教師幹部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確保了機關正常運轉,確保了支農、教育、公共衛生、維護穩定等必需的經費。全面推行了村級財務代理制度,實行村帳民審鎮管理。2004年我鎮財稅工作運行穩中有進,各村8月30日前完成農業稅任務,鎮裡提前3個月完成縣裡下達的各項財稅任務。2004年我鎮財稅任務190萬元(其中財政64萬元、地稅90萬元、國稅36萬元),實際完成數量達250.51萬元,占任務數的132%(其中財政65.83萬元,占103%,地稅132.5萬元,占147%,國稅52.16萬元,占145%),我鎮因此獲得了2004年度全縣財稅工作第一名的榮譽稱號。

簡介

沙洲鎮位於南城縣東北端,地處南城縣、金谿縣、資溪縣三縣交界地帶,東鄰資源高田、南與南城潯溪、徐家接壤,西靠南城徐家,北與資溪高田、金屬左坊相連。屬金南特區,著名的黃獅戰役曾在這裡打響。全鎮國土面積95.31平方公里,是丘陵地區。轄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60個自然村,81個村小組,3325戶,13698人,其中農業人口12982人。鎮政府駐沙洲村塘家墩,距縣城33公里。

沙洲鎮可利用土地面積12.9萬畝,其中耕地面積2.2萬畝,山地面積10.7萬畝,其中有林面積9.7萬畝.至2005年底,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5922萬元,財政收入達289.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2元.

沙洲鎮是一個農業鄉鎮,是南城縣的主要產糧區之一,以種植糧食為主,2005年糧食總產量達1.9萬噸.經濟作物主要有西瓜、商品蔬菜、麻姑雪棗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境內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4座及江臨系列溝渠等水利設施均運轉良好。

全鎮工業經濟呈現較好的發展勢頭,主要是依託招商引資工作,通過引進外資為我鎮工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至2005年底。全鎮共引進外商投資企業10餘家,分別是華佳塑業有限公司、黃獅礦業有限公司、雅柏針織廠、中南炭業有限公司、碧綠木業工藝品有限公司、華欣木製品有限公司、水口電站、蛟香廠、松脂廠、安順達物流有限公司等,其中投資額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家,投資額500—1000萬元6家,累計實現國稅收入160多萬元,地稅收入40多萬元,解決農村富餘勞力500餘人。

特色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良好。發揮三縣交界優勢,集鎮商品交易量較大,集貿經濟比較繁榮,擁有一批以木材加工、糧食加工為主的私營企業,注重發展飲食住宿、小商品批發、汽車運輸修理等三產服務行業,截止2005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200多戶,從業人員500多人,私營企業30多家,從業人員600餘人。

沙洲鎮境內206國道和316國道交江穿境而過,鄉村公路建設走在全縣的前列,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交通狀況十分便利。水利資源、電力資源相當充足。通訊非常方便,電話裝機容量達1000多門,移動、聯通網路信號基本復蓋全鎮。

文教衛生得到長足發展。現有國小7所,在校學生1140人,中學1所,在校430人,共有教職工120餘人。近年來,加大了教育投入,對學校舍進行了全面改造,特別是中學改造投資達40餘萬元,目前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現有衛生院1家,村級衛生所8家,農村合作醫療得到推進。有線電視實現與縣城聯網。

名勝古蹟

水口

沙洲鎮東南10華里。【梅氏宗譜】明正統年間,梅雲財從左坊(金溪)遷此,村落雙溪匯口處,故名。土地革命時期(1933年),金南特區於此成立,金南縣蘇維埃政府設村內羅家大屋(已拆)。【道光南城縣誌】七十二都水口亦有縣下、縣背、後城、西門、城隍廟等地名,亦或系舊縣址。(均無處可尋)

珀玕

沙洲鎮以東12華里。明史載,此村為明代福建農民起義領袖鄧茂七原籍。

艾家

位於沙洲村委以北2華里。明洪武年間,艾氏由東鄉遷此,曾稱艾家邊。明畫官黃贊夫婦合葬墓在該村過禾山,為縣保護文物。(均無處可尋)

長源

位於沙洲境鄧坊村以東3華里。明弘治年間,李氏由福建遷此。1933年1月8日,紅白兩軍於此交戰,即第四次反圍剿長源廟之戰,紅1方面軍5軍團14軍軍長趙博生在戰鬥中犧牲。

琅玕

位於沙洲境水口村以南5華里。明萬曆年間,張氏從進賢張王廟遷此。據傳,有人於此拾得琅玕石發跡,故名。

黃獅天子崗戰場舊址

沙洲鎮西北12華里,黃獅街以南0.5華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史稱“黃獅戰役”在此發生,黃獅戰役紀念碑立此。

黃獅橋

位於沙洲鎮西北12華里,黃獅街以北0.5華里的金南公路上。1941年,為阻止日軍南侵,國軍縱火燒毀(木結構),改用機動渡輪,1964年12月,共和國重建,為5孔石拱混凝土結構。1933年1月,紅一、三軍團在此殲滅白軍周士達旅,史稱“黃獅渡大捷”。

長源廟之戰舊址

沙洲鎮西南4華里,,鄧坊村以東1.5華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史稱“長源廟之戰”在此發生。1933年1月8日,紅五軍團第14軍軍長趙博生在此次戰鬥中犧牲。

珀玕天主堂

在沙洲鎮黃獅村,有房屋7棟。

雙源亭

位於塘家(鄉鎮府駐地)東南1華里,建於清中期,由雙源村民集資。(無處可尋)

鳳源亭

位於塘家(鄉鎮府駐地)西南8華里嶺下村通往月塘村途中,建於明末,處鳳源山麓,故名。

皇澤亭

位於塘家(鄉鎮府駐地)以東與資溪縣交界處,建於明末,塌於1972年,後重修。(無處可尋)

山居峰

位於沙洲境西南,東界石峽圳上,南接姚坊,西近琅玕,北連橫山,南北走向,主峰海拔391.5米。相傳仙居其間,故名仙居峰,訛稱今名。

炮台上

位於沙洲境中部。東近珀玕,南鄰蘇家,西連長源,北靠塘家,東西走向,主峰海拔218.9米。民國,白18軍於此構築炮台,故名。

王萱夫婦合葬墓

葬於沙洲鄉臨坊村。王萱,明封奉政大夫(本村人)。墓塋座東朝西,砌護墓圍牆,太師椅形。1983年列入縣重點保護文物。(無處可尋)

黃贊畫官敬所妣傅氏墓

葬於沙洲鄉黃獅村艾家山下。墓寬3米,高1.4米。碑銘“明故督府黃贊畫官敬所妣傅氏墓”。右刻“萬曆二十一年立”。石人石馬,栩栩如生,1983年列入縣重點保護文物(無處可尋)

金溪戰役

黃獅渡(原屬金溪)大捷和長源廟阻擊戰是金溪戰役的一部分。

黃獅渡大捷

國民黨在第三次“圍剿”失敗後,又於1932年夏,收集50萬人向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紅一方面在朱德、周恩來和王稼祥的率領下,為了粉碎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打通中央蘇區與贛東北蘇區的聯繫,決定再度北進。黃獅渡是一個丘陵地帶,因地勢險峻構成了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1932年12月31日,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發布黃獅渡戰鬥命令。1933年元旦,中央紅軍1、3、5軍團總計3萬餘人,從黎川、資溪等地出發進入金谿縣境。隨同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到金溪的還有1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3軍團軍團長彭德懷,5軍團政委蕭勁光等。1月4日,紅軍在黃獅渡與敵人展開激戰,至5日下午六時,擊斃敵軍1000多人,俘虜敵軍官兵3000多人,並占領了金谿縣城。1月8日凌晨4時,紅軍又與敵人在金溪崇嶺短兵相接,紅軍傷亡較大。在關鍵時刻,軍團首長親臨前沿陣地,上午11時,紅軍拿下了崇嶺主峰。1月8日下午1時,敵軍為了挽救敗局,由滸灣增兵兩個團,在長崗埠、棗樹一帶會合潰退之部隊,據守大仙嶺有利地形,構築工事準備反撲。下午3時,紅軍大仙嶺總攻開始,至9日凌晨,金溪戰役全部結束。是役,紅軍共殲敵2000多人,俘敵4000餘人,擊潰敵軍3個多師,繳槍4000多支。

黃獅渡大捷,打亂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部署,擴大了閩浙贛蘇區,為粉碎敵人的第四次“圍剿”提供了有利條件。

長源廟阻擊戰——趙博生犧牲

長源廟阻擊戰舊址位於南城縣沙洲鎮境內,這一帶,群山起伏,縱橫交錯。1932年11月至1933年1月間,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指揮的紅一方面軍在南城接連進行了渭水橋、黃獅渡、長源廟三次戰鬥。1933年1月,紅5軍團在黃獅渡左側的長源廟吸引和箝制3倍於己之敵,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在已勝利完成箝制任務,戰鬥即將結束之際,1月8日,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參謀長趙博生趙博生在指揮戰鬥時不幸右額中彈,壯烈犧牲,為黨為人民獻出了光榮的一生。目前此戰鬥遺址已掛牌,成為南城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黃獅渡大捷後,國民黨軍極為震驚,急於報復。敵撫河方面第二縱隊指揮吳奇偉判斷紅軍主力仍在黃獅、珀

玕一帶(其實當時紅軍主力在金谿縣附近),遂令所屬之周至柔14師、90師(吳奇偉兼師長)、孫連仲27師於6日迅速在滸灣一帶集結。7日清晨,以27師及90師第268團為左翼,沿滸灣至金溪大道向楓山鋪推進,伺機奪回金谿縣城。以主力周至柔第14師(6個團兵力)為右翼,沿滸灣、吳家崗;茅店,唐家崗道路進至琅琚,吳奇偉本人率90師為預備隊置滸灣,從北面和西面向黃獅渡一帶夾擊,企圖圍殲紅軍主力於金溪以西的滸灣地區。

根據敵情,周恩來、朱德領導的紅軍總部果斷決定,置主力一,三軍團於金溪以西與孫、吳兩師決戰,令紅五軍團副軍團長兼15**趙博生率15軍和紅38師,39師為左縱隊,於黃獅,珀玕地區阻擊周至柔師,以保護北面主力紅軍的安全,並令一、三軍團在戰鬥取勝迂迴至右翼敵人側後,支援15軍

1月7日下午,趙博生同志率領的紅十五軍從金溪開至黃獅、長源廟地區。趙博生親自帶領紅軍指揮員作出部署:令128團扼守長源廟的主要陣地,135團扼守128團右冀的輔助陣地,129團隊為預備隊。他不顧行軍疲勞,身穿一件中山式皂布大棉襖,帶領指戰員偵察地形。趙博生同志邊走邊對指戰員們說:“這裡山脈連綿,只利於守,不利於攻。”走了一段,他又回過頭對128團的指揮員說:“你們團的老兵多,要發揮他們的長處。”——二八團的老兵,多半都是寧都起義來的,有挖戰壕、築碉堡,打阻擊的豐富經驗。

偵察地形回來,趙博生同志又反覆向指戰員們交待了這次戰鬥的重要性,直到指戰員們齊聲回答:“參謀長同志,保證完成任務!”他才滿意地微笑著向指戰員們告辭,回到軍指揮部。

日頭西下,殘陽似血。這時,128團和135團的陣地上充滿著戰前的緊張氣氛。戰士們有的在劈柴,燒水,有的在磨刀,擦槍,大部份戰土在挖戰壕。戰士們挖戰壕手磨破了,也不肯換班,不到八個小時,整個工事挖築完畢。

8日拂曉,周至柔師由琅琚經丁坊村、彭家渡、後車前進。沿途盲目開炮襲擊道路兩側山地,並與紅軍警戒部隊發生小規摸戰鬥。

10時左右,激戰開始,敵軍集中炮火轟炸128團前沿陣地,一個鐘頭之內,就落下上千顆炮彈。在炮火的配合下,連續發動兩次進攻,均被紅軍擊退,敵人傷亡很大。

11時左右,敵軍又對135團陣地發起了進攻,炮火更加密集。由於135團陣地地勢低,工事比較薄弱,加之該團新兵較多,戰鬥動作不太熟練。如果135團陣地失守,整個阻擊部隊就有被敵人包圍的危險。在這關鍵時刻,趙博生同志親自趕到135團陣地指揮戰鬥。並命令裝備齊全、富有戰鬥經驗的128團特務連向敵人出擊。

特務連的戰士,多半是經過軍閥混戰的老兵,個個身強體壯,都帶有三大件(大刀、手槍、衝鋒鎗)。他們先選中敵人的營指揮部,象猛虎似的撲向敵人。剎那間就抓了二十餘名俘虜,擊斃了一名副營長。敵人撤退了。

下午,敵人發起了全面性的進攻。以兩個團的兵力,形成密集的隊形,分兩路向135團陣地撲來。這時,趙博生同志已改變了部署,把部隊集中配備在幾個主要控制點上,充分利用山地特點,互相交錯火力,將敵人壓制在山溝里,兵力施展不開。這樣連續的反突擊,使敵人遭受重大傷亡。但敵人並不甘心失敗,又調集後續部隊源源不斷的進攻,占領了135團的主要陣地,又迅速地插入了128團陣地。戰士們見陣地失守,一個個怒火滿胸。他們手持大刀,沖向敵人陣地,與敵人展開一場激烈的血戰,奪回了失去的陣地。敵人妄想作垂死掙扎,又重新部署了進攻,以軍官為骨幹組成的敢死隊沖了上來。正在這時,軍指揮部傳達了緊急通知:“主力在楓山鋪取得了全部消滅敵人六個團的偉大勝利,你們再堅持半小時,拖住敵人。”勝利的訊息傳開,給了戰士們極大的鼓舞和高昂的鬥志。儘管戰士們手中的子彈和手榴彈都打光了,趙博生同志指揮戰士們用大刀和石頭,與敵軍展開肉搏,堅持了半小時的最後決戰。在戰鬥中,突然一顆炮彈飛來,趙博生頭部中彈,英勇犧牲,時年36歲。紅軍用生命換取了陣地,保障了主力殲敵,出色地完成了長沅廟阻擊戰的任務。

當日午後,一、三軍團擊潰北線敵軍6個團後,一部乘勝克滸灣,繼續向撫州方向追擊,一部向南橫掃,支援紅15軍。17時,周至柔得悉左翼巳潰退西逃,遂乘夜向南城逃竄。戰鬥9日清晨結束.

長源廟阻擊戰,重創蔣介石嫡系周至柔師80團、81團,擊傷敵旅長夏楚中,殲敵2000餘人,繳獲武器彈藥無數。其中,孫連仲新組建的第27師又遭到了殲滅性的打擊,保證了紅軍主力取得金溪戰役的重大勝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