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文化

金沙文化

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青羊區蘇坡鄉金沙村,是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一項重大考古發現,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沙遺址”是民工在開掘蜀風花園大街工地時首先發現的,遺址所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餘件,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從文物上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是春秋時期。金沙遺址是繼廣漢三星堆以後的重要發現,對研究古蜀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簡介

0
成都平原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地區。從古至今,這片熱土不知薈萃了多少英才,哺育了多少先驅。但是,很久以來,人們一直相信成都平原文明的開端,是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滅掉古代蜀國後,將其劃為秦國的蜀郡,然後大量輸入華夏文明,這樣蒙昧的成都平原才進入了文明時代。至於張儀滅蜀之前成都平原的模樣,惜墨如金的古人用了八個字:不曉文字,未有禮樂。
這八個字掩蓋了一切真相,並且擋住了兩千年來歷代學者關注的目光。

具體介紹

公元1929年春,四川廣漢月亮灣,當地農民燕道誠父子掏地下水坑時挖出玉器400餘件,翻開了"成都平原失落古文明"的扉頁。在挖出寶物之後,燕道誠懷著特殊的心理,將其中大部分贈給了親友鄰居,這使得部分文物流傳到成都,引起了當時學者的關注。這一重大發現本該成為尋找成都平原失落古文明之起點,但在兵荒馬亂的舊時代,什麼都無從談起。

0

直到1986年,四川大學歷史系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三星堆和月亮灣進行聯合挖掘,辛勤工作了幾個月的他們始終一無所獲;但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當地磚廠工人在取土的時候發現了兩個大型祭祀坑!考古人員立即趕到進行仔細挖掘,三星堆遺址終於浮出水面,成都平原失落的古文明開始發散出它迷人的光彩。

沒有等到學者們將三星堆文化研究透,更為瑰麗的金沙遺址又被發現。2001年2月8日下午,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在位於成都西郊蘇坡鄉金沙村修建房屋的施工過程中,意外地挖掘出規模宏大的古代文化遺址。當晚,考古專家初步鑑定,金沙村商周文化遺址是一個很有研究和考古價值、規模宏大的"古墓"。第二天上午,市文物考古工作隊進駐現場,對挖出來的浮土進行翻查,並開始著手考古發掘工作……

遺址介紹

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蘇坡鄉金沙村,是民工在開挖蜀風花園大街工地時首先發現的。遺址所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餘件,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晚期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隨著發掘的進展,不排除還有重大發現的可能。

出土文物介紹

0

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與廣漢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類金飾如太陽鳥金箔等則為金沙特有。玉器種類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約22厘米的玉琮,顏色為翡翠綠,雕工極其精細,表面有細若髮絲的微刻花紋和一人形圖案,堪稱國寶,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銅器主要以小型器物為主,有銅立人像、銅瑗、銅戈、銅鈴等,其中銅立人像與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相差無幾。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龜等,是四川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專家認為,極可能是當時貴族的奴隸或戰俘,這表明當時的蜀國已比較強大。石器中的石虎造型古樸生動。

金沙村遺址的發現,引起各界關注。專家們一致認為,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金沙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古蜀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張儀築成都城的戰國晚期。金沙遺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獻中完全沒有的珍貴材料,將改寫成都歷史和四川古代史。

文物分析

分析金沙遺址的出土文物,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禮器,應為當時成都平原最高統治階層的遺物。這些遺物在風格上既與三星堆文物相似,也存在某種差異,表明該遺址與三星堆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係。金沙遺址的性質,目前推測有可能屬於祭祀遺蹟,但由於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遺蹟的可能。不過,從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和周圍的大型建築、重要遺存來看,蜀風花園所在區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時期成都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遺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與黃河流域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深刻的內在聯繫,再次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

迄今,金沙遺址的發掘工作還在進行中,一個發達程度與三星堆文化相當甚至超過三星堆的古文化遺址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結合解放以來的成都平原其他的考古發現如新津寶墩、溫江魚鳧村遺址以及年代稍後的商業街船棺和十二橋遺址;再對照眾多傳世文獻中對古代蜀國的記載,歷史學家們發現考古結論和文獻記載出現了驚人的吻合。這一結果雄辯地證明:在秦國勢力華夏文明入主成都平原之前,成都平原早已進入文明時代,而且擁有著高度發達的物質精神文化。只是在巨大的軍事壓力下,由於種種原因,它湮滅在歷史的荒原,成為失落的古文明--古蜀文明。

成都平原古文明繁盛時期社會生活的情況

根據已有的資料,我們已能夠部分復原出成都平原古文明繁盛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創造這個偉大文明的古蜀先民,他們的祖先是位於成都平原西北方向、青藏高原東北部、黃河流域上游的氐羌族部落,究其族源,他們和華夏族的祖先是發源於同一地域的,但是在古蜀先民的南遷過程中,由於和岷江峽谷以及成都平原原住民的民族融合,當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開始定居農耕時,其民族成分已經和他們祖先有了一些區別,相貌也發生變化(如三星堆出土銅像、面具的造形):身材普遍瘦長、臉部狹長而輪廓清晰、眼睛大而突出呈多邊形、鼻樑高挺、鼻翼寬闊、嘴唇寬扁、耳垂大而張。

0

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建立了一系列早期城市,作為早期政治宗教場所;在城市周圍進行農業耕作,憑著成都平原豐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古蜀文化經營著發達的種植業,並在其帶動下發展著畜牧業,出現了早期手工業商業

隨著人口增多和生產力發展,古蜀文化進入文明時代--古代蜀國建立。在古蜀國,宗教的地位至高無上,每一個蜀王本身也是宗教領袖,具有神秘的力量;很多建築、雕塑為宗教服務,祭祀中心也紛紛建立,體現著神權的強大;祭師階級同世俗貴族共同掌握政權;大量國力運用於宗教事物,祭祀的花銷驚人。

成都平原古文明繁盛時期的社會生活的特點

成都平原古文明繁盛時期的社會生活和同時期黃河流域諸文明是有很大不同的,充滿了特殊的文化內涵和異域彩。古蜀先民穿著左衽的細苧麻布衣或絲衣,有的衣服上還繡有龍、雲、人面、回字的圖案,衣服袖口窄小,其背面比正面長,象長著"尾巴";他們梳著高高的椎型髮髻,貴族還戴著蓮花高冠。他們在三足陶盉里烹煮肉食,用瓶形陶杯中裝盛酒漿。他們將海貝作為法定貨幣進行買賣,而且還把其作為財富的象徵,或收藏或陪葬。

成都平原古文明的影響力

0

當成都平原古文明到達它頂點時,其影響力是巨大的,古蜀國以成都平原為中心,北控漢中地區,在漢水上游與楚、秦、巴角逐;南包涼山州及雲南北部,役屬著氐羌及西南夷眾多部落;東邊稱霸川東,與巴、楚相抗衡。而當時開放的文明中心成都,就象太陽一樣,向東亞大陸的西南隅放射著文化的光芒!

近年來,人們不斷尋找傳說中伊甸園的所在,一時間各種觀點層出不窮。其實,人們對伊甸園的嚮往,就是對古代光輝燦爛文明的追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