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雙峰駝

野雙峰駝

野雙峰駝體形比家駝稍小而精瘦,四肢細長,蹄盤較小,適於快速奔跑,速度可達50 km。頭骨多凹突不平,特別是雄駝更為明顯,頭較小,吻部較短,鼻樑平直,腦量相對較小。大量分布於阿爾金山脈以南整個柴達木盆地周圍霍通諾爾、巴嘎塞爾騰諾爾、蘇乾湖等地。

基本信息

野雙峰駝野雙峰駝
野駱駝的學名叫野雙峰駝(Bactrian),在地球上最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艱難生存的珍奇動物。據歷史紀錄,1000萬年前生活在北美洲,其遠祖越過白令海峽到達亞洲和非洲,並演化出雙峰駝和人類馴養的單峰駝。野雙峰駝的棲息範圍曾擴展到110°E的黃河大灣向西越過,延伸到蒙古南部和中國西北地區至中哈薩克斯坦一帶,大量分布於阿爾金山脈以南整個柴達木盆地周圍霍通諾爾、巴嘎塞爾騰諾爾、蘇乾湖等地。近代由於人類活動的逐步延伸,野雙峰駝的棲息範圍逐年萎縮,目前世界上野雙峰駝僅分布在4個區域,即羅布泊北部嘎順戈壁、阿爾金山北麓、塔克拉瑪乾沙漠和外阿爾泰戈壁。目前世界上野雙峰駝的分布數量比國寶大熊貓少得多,其保護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野雙峰駝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2年發表
的紅皮書中被列為極度瀕危種(critically endangered)。
分類地位: 哺乳綱偶蹄目、駱駝科、駱駝屬

外部形態

野雙峰駝野雙峰駝
野雙峰駝體形比家駝稍小而精瘦,四肢細長,蹄盤較小,適於快速奔跑,速度可達50 km。脖頸也細長,耳朵比較短小。頭骨多凹突不平,特別是雄駝更為明顯,頭較小,吻部較短,鼻樑平直,腦量相對較小。據說它還能夠預感到風暴的來臨,《北史》中就有:“且末(新疆南部的一個縣)西北流沙數百里,夏日有熱風,為行旅之患。風之所至,惟老駝預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於沙中。人每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其風疾速,斯須多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的記載。
野雙峰駝的尾巴較短,生有短的絨毛。背部生有兩個矮小的駝峰,下圓上尖,堅實硬挺且不倒垂,呈圓錐形,峰頂的毛短而稀疏,沒有垂毛。過去曾認為駝峰是貯水的器官,但後來的研究表明,駝峰的結構主要是脂肪和結締組織,隆起時蓄積量可以高達50公斤,在飢餓和營養確乏時逐漸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熱能。它還具有適當變化的體溫,在傍晚時升高到40℃,在黎明時則降低到34℃,從而適應荒漠地帶一天中較大的溫差。
野雙峰駝的四肢細長,與其他有蹄類動物不同,第三、四趾特別發達,趾端有蹄甲,中間一節趾骨較大,兩趾之間有很大的開叉,是由2根中掌骨所連成的1根管骨在下端分叉成為“丫”字形,並與趾骨連在一起,外面有海綿狀胼胝墊,增大接觸地面部分的面積,因而能在鬆軟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還可以防止足趾在夏季灼熱、冬季冰冷的沙地上受傷。它的胸部、前膝肘端和後膝的皮膚增厚,形成7塊耐磨、隔熱、保暖的角質墊,以便在沙地上跪臥休息。
野雙峰駝全身的淡灰黃棕色體毛細密柔軟,但均較短,毛色也比較淺,沒有其他色型,與其周圍的生活環境十分接近。每年5—6月換毛時,舊毛並不立即退掉,而是在絨被與皮膚之間形成通風降溫的間隙,從而度過炎熱的夏天,直到秋季新絨長成以後,舊毛才陸續脫掉。

生活習性

野雙峰駝野雙峰駝
野雙峰駝的嗅覺十分靈敏,白晝活動,行走時步履堅定,昂首闊步,但性情膽怯而機警,平時較為溫和,但發怒時會噴吐唾液和胃裡的東西。雖然可以在沙漠之中生存,但它還是更喜歡臨近水源,青草茂盛的地方,常常集中在雨季形成的河流兩岸,紅柳、沙棘和各種野草生長茂盛的地方。只有當敵害威脅它的生存時,才躲進浩瀚的沙海之中。它的食物多種多樣,沙漠中生長的梭梭草蘆葦駱駝刺白刺泡泡刺沙拐棗等貧飢的沙漠植物都是駱駝充飢的食糧,四室的胃有極強的貯存、消化食物的能力,休息時可以把胃中的食物吐出來反芻咀嚼。野雙峰駝是世界上唯一能靠喝鹽水生存的動物,它非常耐渴,能夠很長時間不喝水而仍正常生活,僅僅是身體逐漸消瘦,但喝水以後,在幾個小時之內就能完全恢復。野雙峰駝耐渴的機理尚未完全搞清,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在有水的情況下,它可以一次暢飲10多千克,在胃內的水脬中貯存起來;二是它的血漿中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可以維持血漿中的水分;三是它的鼻腔黏膜面積很大,能防止水分散失;四是它的體溫日夜差別竟達6℃,所以能夠通過調節體溫來控制水的消耗。此外,還有它的皮膚很少出汗;排尿較少;糞便乾燥,含水極少;呼吸次數少,從不開口呼吸等等。因此它在夏天可以幾天不喝水,在冬天甚至可以幾十天不喝水。
野雙峰駝一般結成群體生活,夏季多呈家庭散居,至秋季開始結成五、六隻,或二十隻左右的群體,有時甚至達到百隻以上。在沙漠中迤邐行走時,成年駱駝走在前面和後面,小駱駝則排在中間,並常常沿著固定的幾條路線覓食和飲水,稱為“駱駝小道”。野雙峰駝善於奔跑,行動靈敏,反應迅速,性格機警,嗅覺非常靈敏,它能從幾公里外嗅到人的氣味息後,便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飛奔逃離。有人認為它就是靠嗅覺在沙漠中尋找到水源的,也可能是憑藉特有的遺傳記憶。
每年的1—3月是野雙峰駝的發情季節,雄獸爭鬥時,主要是將頭部伸到對方的兩腿之間,絆倒對方後再用嘴撕咬。這時常常見到單獨行動的野雙峰駝,往往都是求偶爭鬥的失敗者,也有發情的雄性跑到家駱駝群里,與雌性家駱駝交配的情況發生。雌性每2年繁殖一次,懷孕期為12—14個月,翌年3—4月生產,每胎產1仔,兩年1胎。 幼仔出生後2小時便能站立,當天便能跟隨雙親行走,一直到1年以後才分離。4—5歲時性成熟,壽命為35—40年。

與家駝不同

野雙峰駝與家駝的DNA有明顯的不同,科學家對從戈壁考察中取來的死野雙峰駝皮樣進行了DNA測試,測試結果顯示,野雙峰駝與家駝遺傳基因不同,野駝比家駝多3個基因鏈,分別在ECORI和PVULL及SCAL RFLP組DNA中,並且位置有異。

種群分布數量:

據中外科學家多次考察和估算,目前世界上野雙峰駝分布數量為730峰~880峰,其在四個分布區的數量為:在塔克拉瑪乾沙漠還剩60~80峰;在阿爾金山北麓數量較多約有280~340峰;在戛順戈壁尚存60~80峰;在外阿爾泰戈壁不超過400峰。

資料來源

新絲路文化頻道 http://www.xj.cninfo.net/culture/topic/622/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