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吸血鬼

患有卟啉症——Porphyria——的病人,或許就是在傳說中存在了幾千年的吸血鬼的真實原型。 在對卟啉的深入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它不僅能夠摧毀腫瘤,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最嚴重的卟啉症是先天紅血球生成卟啉症(CEP),它的患者的悲慘命運被懷疑是吸血鬼故事的起源。

簡介

從古老的吸血鬼故事中,研究人員找出了可以對抗癌症失明心臟病甚至是愛滋病的靈丹妙藥
現代人對吸血鬼的理解,大多源自維多利亞時代小說家布蘭·史塔克著名的《德考拉
伯爵》系列中妖異迷幻的描述。此後哥德式文學的盛行,終於使蒼白、嗜血、恐懼陽光、長生不死的吸血鬼形象在公眾的認知中確立起來。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那同時,醫學家和生物化學家們已經發現,這些關於吸血鬼的傳奇故事,很可能並非子虛烏有。患有卟啉症——Porphyria——的病人,或許就是在傳說中存在了幾千年的吸血鬼的真實原型。
卟啉這個詞源自希臘文中的porphura,意思為紫色。據考證,希臘人是從腓尼基人那裡學到的這個詞。在腓尼基,人們從紫色軟體動物體中提取紫色素,用來為王室家族的長袍染色。後來,在拜占庭帝國,由這種象徵高貴的紫色而衍生出了“born to the purple”(生為紫色,意譯為“生為貴族”)的俗語。同“口含銀勺”不同,它的含義中貴的一方面盛於富的一面,通常只有皇族後裔和貴族才當得起這樣的形容。
不過,那些生來就和紫色素卟啉(porphyrin)有著拎不清的關係的卟啉症患者,可就遠遠沒有那么幸運了。這種因為血紅素生成過程中的基因變異或環境毒害而產生的光敏色素一旦接觸日光就會變成烈性的毒素,並能引起至少8種類型的卟啉症。在最嚴重的卟啉症患者體內,卟啉會蠶食聚集區域附近的組織和肌體,使患者嚴重貧血,面部器官腐蝕,尿液呈現紫紅色,並出現種種怪異的、讓人聯想起吸血鬼的舉止。
然而,在科學家們揭開了卟啉症秘密的一個世紀後,研究人員在尋求治療卟啉症的藥物和療法中卻發現,這種奇異的色素卟啉固然會引發醫學上難解的病症,但如果善加利用,卻也可以成為治療癌症、老年失明、冠心病、愛滋病、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和白血病等頑疾的有效手段。它不僅是一把鎖,還是一枚鑰匙。
運用卟啉治療癌症的嘗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早期。羅斯韋爾公園癌症研究所的托馬斯·道爾緹(Thomas Dougherty)從當時PUVA光化療法(也稱長波紫外線化學療法,使用紫外線光照配合補骨脂素光敏劑治療皮膚病的一種療法)的成功中得到啟示。他開始構想,如果使用卟啉這種更強有力的光敏劑取代補骨脂素,將其注射到腫瘤組織和癌細胞中,或許能夠在被紅光激活的情況下達到吞噬病變組織的目的。
其後的動物實驗證明,這種辦法的確可以有效地殺死腫瘤和癌細胞,並能防止復發。從1975年開始的幾年中,道爾緹和他的研究小組用改進了的卟啉光化學療法為100多名乳癌、肺癌、前列腺癌和皮膚癌患者進行了治療,113人中有111人顯示出了完全或局部的效果。
道爾緹的療法在被廣泛套用後,也暴露出了許多缺陷。比如患者的皮膚容易被燒傷或出現皮疹,天然卟啉的效力不夠強大且難於操控等等。此後,化學家們研究出了對腫瘤組織選擇性更強、殺傷力更大的合成卟啉,而其他環節上的改進也使得這種療法越來越有效,在美國被廣泛使用。
有趣的是,作為第一種被FDA許可的光敏藥物Verteporfin,當它在2000年4月通過許可時,居然不是用於治療癌症,而是為了防止失明。在對卟啉的深入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它不僅能夠摧毀腫瘤,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老年性黃斑病變已經是公認的引起老年人非意外失明的最常見的原因。儘管大多數的老年性黃斑病變都比較溫和,但約有1/10的人會演化成為濕性老年性黃斑病變。異變的血管會破裂出血,並在視網膜下生長。它慢慢地破壞視力,使人不能正常閱讀和駕駛,隨著病情的惡化,患者逐漸失去辨別人臉和輪廓的能力,甚至失明。
隨著老齡化社會問題的日益嚴重,如何預防和治療老年型黃斑病變已經成為許多研究人員的首要課題。不過,迄今為止,在這方面取得的效果還讓人很不滿意。銀杏葉製品等抗氧化劑藥物和食品可以推遲發病,但卻不能延緩病情的發展。雷射凝固法是最新的治療手段,但它會破壞視網膜,而許多病人由於自身年齡和病變情況也很難從手術中受益。
加拿大溫哥華的生物工藝學公司QLT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最早想到了,既然卟啉療法可以阻止癌細胞和腫瘤組織的迅速擴散,它們就也應該可以對付視網膜下血管的增生,延緩甚至預防失明。Verteporfin是他們近十年研究成果的結晶。被注射到手臂靜脈血管後的15分鐘內,有效成分就能夠聚集到眼底的變異血管中。使用紅色雷射激活,它就能夠封閉血管,保護視網膜。當病情復發時,該過程還可以重複。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的臨床試驗已經顯示,在3年的時間裡接受6到7次這樣的治療並不會損傷健康的視網膜,同以往破壞力極強的傳統雷射手術相比,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在眼科領域的成功更加激發了研究人員的靈感,他們迫不及待地要將卟啉療法擴展到其他領域中。2002年3月,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傑弗里·珀普瑪在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上宣布,他使用卟啉療法疏通動脈硬化患者動脈血管中的栓塞的小範圍人體試驗已經表明,該療法安全,且能有效防止心瓣擴張手術後的再狹窄問題。在愛滋病治療方面,研究人員也已指出,可以使感染HIV病毒的免疫細胞帶有卟啉,然後通過光照殺死這些病變細胞,以防病情惡化。儘管所有的這些研究都還處於試驗前期,然而,它們卻顯示出了值得期待的前景。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或許有一天,與卟啉的紫色相關的,將不僅是高貴、危險或是詭譎,還有希望和未來。

卟啉症的歷史

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個認識到卟啉症的人,當時,他把這種疾病看作一種血液病或肺病。直到1871年,德國偉大的生物化學家菲利克斯·霍珀-塞勒才發現了卟啉色素同卟啉症之間的因果關係。1889年,B.J.斯托克維斯將一系列的臨床症狀統稱為“卟啉症”,從此這種怪病的名稱得以確立。
卟啉症有眾多表現形式,比較常見的一種是急性間歇型卟啉症(AIP),英國的“瘋子國王”喬治三世就是這種疾病的受害者之一。最嚴重的卟啉症是先天紅血球生成卟啉症(CEP),它的患者的悲慘命運被懷疑是吸血鬼故事的起源。儘管卟啉症通常是由於基因突變所導致,但飲酒過度和環境污染也會誘發這種疾病。最臭名昭著的事例發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土耳其。大約有4000人在食用了噴灑過除真菌劑六氯苯的小麥後患上了一種類型的卟啉症,上百人因此喪生。在此之後不久,六氯苯除真菌劑就在全世界範圍內被禁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