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辦事處五周年紀念

《重慶辦事處五周年紀念》一詩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先生為紀念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成立五周年而作的。詩中抒發了詩人樂觀積極的戰鬥情懷,同時揭示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動本質。

作品原文

重慶辦事處五周年紀念
七年猶作抗倭謀①,五載渝城強滯留②。
乍暖乍寒更氣候③,忽張忽弛度春秋④。
曾聞宋國驅狂狗⑤,莫訝韓生笑沐猴⑥。
學得毛公雙字訣⑦,擠鑽如意更何求?

作品注釋

①七年:抗日戰爭已經進入第七年。倭:指日本侵略軍。
②五載:作者在重慶已居住五年。
③乍暖乍寒:忽冷忽熱,暗喻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
④忽張忽弛:重慶辦事處的鬥爭形勢一會緊張一會緩和。
⑤宋國驅狂狗:《左傳》載魯襄公十七年,宋國人驅逐狂犬,使華臣害怕而逃到了陳國。此句比喻國民黨也會被人民趕跑。訝:驚訝。
⑥韓生笑沐猴:《漢書·項羽傳》載,韓生勸項羽定都關中,項羽不聽。韓生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此句比喻反動勢力是猴子戴帽子,只是裝裝人樣罷了。
⑦雙字訣:作者自注云:“毛主席說,學習沒有時間就‘擠’,學不進去就‘鑽’。擠鑽雙字訣指此。”

作品賞析

重慶辦事處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的派出機關,其任務主要是做統一戰線工作,特別是要與國民黨頑固派打交道,而同他們的積極反共反人民的倒行逆施作堅決的鬥爭。作為南方局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作者董必武長期在國統區與周恩來並肩作戰,深悉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動、腐朽本質和同他們作鬥爭的艱巨性與複雜性。在重慶辦事處成立五周年之際,作者寫下了這首詩,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動本質,總結鬥爭經驗,抒發樂觀的戰鬥情懷。
“七年猶作抗倭謀,五載渝城強滯留。”已經是第七個年頭了,還在為抗擊日寇謀劃,勉強滯留在重慶也已經五年了。“乍暖乍寒更氣候,忽張忽弛度春秋。”政治氣候時冷時熱變化無常,人們也忽張忽馳的度著歲月。極言國統區鬥爭形式的複雜多變和環境險惡。“曾聞宋國驅狂狗,莫訝韓生笑沐猴。”曾經聽說宋國人驅趕瘋狗的故事,不要驚訝韓生恥笑項羽沐猴而冠、虛有其表。言外之意是說,在重慶、在國統區,國民黨特務橫行無忌,他們就像瘋狗一樣追捕、綁架和刺殺愛國人士和革命者,因為常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民唾罵、毆打。那些國民黨要員以抗戰之名,大發國難財,比項羽走的更遠、更觸目驚心。表面上,詩人在向人們講述遙遠而又情趣橫生的歷史故事,但嘲笑、鞭撻的確實國民黨反動派極其黑暗統治。詩人對反動派的極端鄙視、憎惡之情溢於筆端。由此可以看出同這樣的人打交道、作鬥爭是極其艱難與險惡。“學得毛公雙字訣,擠鑽如意更何求。”這裡是一語雙關,表面上看是將就學習極其方法,實質上是在談鬥爭極其策略。意思是說,堅持在鬥爭中學習,竅訣是“擠”“鑽”二字,有看擠鑽的勁頭,可以不在他求了;更深一層意思是說,通過學習,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政策和策略,就能在複雜的鬥爭中應付裕如、無往不勝。“擠鑽如意更何求?”抒發了一個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革命戰士,置身複雜險惡的鬥爭環境而坦然自若的樂觀主義戰鬥情豪。
該詩在藝術的表現上比較曲折、隱晦,暗喻、曲筆較多。內容主要是講同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而詩的表面卻是談忽冷忽熱的氣候變化,敘述玄奇聳聽的歷史故事,以及探求學習“竅訣”等方面的問題;但仔細品味字裡行間都隱含著現實的嚴峻鬥爭形式,滲透著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冷嘲熱諷與嬉笑怒罵。越琢磨越有滋味,越品味越發人深思。

作者簡介

董必武像董必武像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青年時代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從事黨和紅色政權的建設工作。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戰時期和日本投降以後,是中共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同國民黨破壞抗戰、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建國後,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二屆政協副主席,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