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旅遊

重慶旅遊

重慶是中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別稱火爐、山城、霧都。重慶歷史悠久,201-204萬年前的“巫山人”,是亞洲人的祖先。重慶是巴文化的發源地,重慶城有3000多年的歷史,曾三為國都,四次築城。商末周初的巴國,元末明初的大夏國,都曾建都於此。秦漢到南北朝皆為巴郡所治,隋朝改稱渝州,故史稱“巴渝”。宋改渝州為恭州,南宋光宗1189年先封恭王,鏇登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基本信息

概述

重慶重慶
依山臨水,地處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別稱山城、江城、霧都、火爐。重慶因江而興,因水而盛,是中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旅遊資源豐厚,自然文人旅遊景點獨具特色。2012年,重慶市入選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

具有三千年悠久歷史的重慶旅遊資源豐富,即有集山、水、林、泉、瀑、峽、洞等為一體的壯麗自然景色,又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的濃郁文化景觀。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點300餘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個。重慶還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發源自重慶的火鍋更是聞名遐耳。雄偉壯闊的長江三峽、璀璨多彩的重慶夜景、秀麗怡人的芙蓉江、火爆刺激的重慶火鍋都是重慶重要的旅遊資源。

旅遊景點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古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美境。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裡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三峽旅遊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長江三峽,地靈人傑。這裡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就發源於此;這裡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聖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用武之地;這裡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蹟,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裡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瞿塘峽

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奉節縣夔門(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長8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但又是最雄偉險峻的一個峽。瞿塘峽兩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門戶,名燮門,也稱瞿塘峽關,山岩上有“墜門天下雄”五個大字。左邊的名赤甲山,相傳古代巴國的赤甲將軍曾在此屯營,尖尖的山嘴活像一個大蟠桃,右邊的名白鹽山,不論天氣如何,總是迂出一層層或明或暗的銀輝。

瞿塘峽雖短,卻能“鎮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有“西控巴渝收萬壑,東蓮荊楚壓摹山”的雄偉氣勢。古人形容瞿塘峽說,“案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

西陵峽

重慶美食重慶美食
在湖北秭歸、宜昌兩縣境內,西起香溪口,東至南津關,約長6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以灘多水急聞名的山峽。

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向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

兵書寶劍峽在長江北岸,有一疊層次分明的岩石,看似一堆厚書,還有一上粗下尖的石柱,豎直指向江中,酷似一把寶劍,故得名。傳說是諸葛亮存放兵書和寶劍的地方。

崆嶺峽內有崆峪灘,是長江三峽中“險灘之冠”。灘中礁石密布,枯水時露出江面如石林,水漲時則隱沒水中成暗礁,加上航道彎曲狹窄,船隻要稍微不小心即會觸礁沉沒,加之有民說,“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

燈影峽又名明月峽,河谷狹窄,岸壁陡峭,峰頂奇石騰空,岩間瀑布飛泉。南岸馬牙山上,有四塊岩石屹立,形似《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

巫峽

在重慶巫山和湖北巴東兩縣境內,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至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五公里,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

清人許汝龍“巫峽”詩中說:“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這裡群峰競秀,氣勢崢嶸,雲霧繚繞,姿態萬千。

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

長江三峽不僅有已經建成的葛洲壩,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工程—三峽工程。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

解放碑

解放碑位於民權路、民族路和鄒容路交匯處,它是抗戰勝利和重慶解放的歷史見證。它還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為了動員民眾抗日救國,於1941年12月31日在重慶市中區都郵街廣場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築,名為精神堡壘(意指堅決抗戰的精神)。堡壘為四方形炮樓式木結構建築,共5層,通高7丈7尺(象徵七·七抗戰),為防日機轟炸,外表塗成黑色。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慶市決定在原精神堡壘的舊址上,建立抗戰勝利紀功碑,以紀念抗戰勝利。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對"抗戰勝利紀功碑"進行改建,由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題字,將抗戰勝利紀功碑改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

現在“解放碑”是解放碑中央商務區(CBD)的代名詞。有“西部第一街”美譽的解放碑商貿中心區(CBD)有望躋身中國第三大商圈(僅次於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

朝天門

朝天門位於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襟帶兩江,壁壘三面,地勢中高,兩側漸次向下傾斜。明初戴鼎擴建重慶舊城,按九宮八卦之數造城門17座,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即朝天門。門上原書四個大字:“古渝雄關”。因此門隨東逝長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於此迎御差,接聖旨,故名“朝天門”。1891年重慶闢為商埠,朝天門始設海關。1927年因修建朝天門碼頭,將舊城門撤除。1949年“九·二”火災使朝天門附近2千米的區域化為一片廢墟,從此,朝天門僅餘城基牆垣。

今天的朝天門客運碼頭,新建宏偉的朝天門廣場(江澤民題字),是俯看兩江匯流,縱覽沿江風光的絕佳去處。朝天門左側嘉陵江納細流匯小川,縱流1119千米,於此注入長江。每當初夏仲秋,碧綠的嘉陵江水與褐黃色的長江水激流撞擊,漩渦滾滾,清濁分明,形成“夾馬水”風景,其勢如野馬分鬃,十分壯觀。右側長江容嘉陵江水後,聲勢益發浩蕩,穿三峽,通江漢,一瀉千里,成為長江上的“黃金水段”。

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人民大禮堂位於人民路學田灣,是鄧小平、劉伯承主政西南的時候修建(解放初期,重慶作為西南局的所在地)。1950年動工興建,1954年竣工。初名“中蘇大樓”,後改名為“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1955年改現名。大禮堂占地6.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分禮堂、南樓和北樓三部分。大禮堂取中西合璧之建築風格,主體部分仿北京天壇祈年殿及天安門形式,配以廊柱式的南樓、北樓。一色綠色琉璃瓦頂,大紅廊柱,淤塞欄桿。大門為一大牌坊。整個建築布局合諧,雄偉壯觀,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曾先後接待過蘇聯、日本、朝鮮、印度、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的大型文藝表演團體,是重慶市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人民大禮堂盛載了歷史的足跡,也記載了重慶人民的磨難和歡樂。風雨歷程半個多世紀,她分明是一座靜默的聖殿,無時無刻不在分享和傾聽著一代又一代重慶人的光榮與夢想。

黑山谷生態旅遊區

黑山谷風景區原始生態風景由峻岭、峰林、幽峽、峭壁、森林、竹海、飛瀑、碧水、溶洞、仿古棧道、浮橋、雲海、田園、原始植被、珍稀動植物等各具特色的景觀組成。從景區大門進入,沿河而下至響水村一段,河谷寬約40——50米,沿河有平緩地,上面是森林和山地,呈階梯狀地形河谷斷面呈“V”字形,河面狹窄。以下河段寬度一般約20米,有的河段僅幾米,其中,魚跳峽、野豬峽、猴跳峽,最寬不足10米,最窄處僅兩米,採取浮橋、吊橋方式通行,極負挑戰性。黑山谷頂底高度在400——600米之間,河谷兩岸谷坡陡直,坡度一般在70——80度,部分坡岸直立在90度以上,高在1200米左右,其形象奇妙無比。漫步景區,黑山大佛、夜郎公主峰、九曲畫屏、白玉觀音、石劍峰,石皇傘、隱佛崖、駱駝西行、黑猴迎賓、飛雲瀑、神龍瀑等數十個迷人的景點景觀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黑山谷風景區隨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而各顯奇妙佳景。春天,高山杜鵑、野生大茶花、珙桐花競相綻放,百鳥爭鳴,使景區充滿無限生機,如詩如畫,是回歸自然,探奇攬勝的良好去處;夏天,萬山疊翠,山靜水幽,是遠離喧囂,休閒避暑的勝地;秋天,這裡山色如黛,層林盡染;冬天,雲霧迷漫,素湍綠潭,一如嫻靜羞澀的神女。

山城夜景

夜景夜景
山城夜景是重慶的一張城市名片,重慶市區三面臨江,一面靠山,倚山築城,建築層疊聳起,道路盤鏇而上,城市風貌十分獨特,由此形成綺麗夜景。“不覽夜景,未到重慶”,雄偉的山城重慶,以輝煌的夜景聞名海內。山城夜景自古雅號“字水宵燈”,為清乾隆年間“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長江、嘉陵江蜿蜒交匯於此,形似古篆書“巴”字,故有“字水”之稱。“宵燈”更映“字水”,風流占盡天下。

清人王爾鑒詩云:“高下渝州屋,參差傍石城。誰將萬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難掩,雲流影自清。領看無盡意,天水共晶瑩。”山城夜景的特色之一得益於起伏的地勢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樓房。每當夜色降臨,萬家燈火高低輝映,如漫天星漢,極為瑰麗;二得益於兩江環抱,雙橋相鄰。江中百舸爭流,流光溢彩。橋面千紅萬紫,宛如游龍,動靜有別,有似不夜之天。

觀賞山城夜景有三大去處:南岸區南山上的一棵樹觀景台和大金鷹,可謂“隔岸觀火”;鵝嶺公園上的瞰勝樓,身臨其境縱覽兩江;朝天門“兩江游”遊船,環繞揚子嘉陵,360°全方位立體飽覽山水之城。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著名的“養雞女”、“千手觀音”等石刻藝術珍品就位於大足石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