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文學史

重寫文學史”的“遼瀋戰役”打響於1985年。“重寫文學史”的提出者之一王曉明明確地把1985年在北京萬壽寺中國現代文學館召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創新座談會”和在會上提出的“20世紀中國文學”視為“重寫文學史”的“序幕”。

概要

1988年,《上海文論》開闢了一個由陳思和、王曉明主持的“重寫文學史”的專欄,以有別於傳統教科書的價值體系和審美標準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已有定評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提出了某些質疑性的探詢和多元化的闡釋,涉及丁玲、柳青趙樹理郭小川何其芳等作家的創作傾向,《青春之歌》、《管錐編》,別、車、杜理論,左翼文藝運動中宗派,現代派文學,胡風文藝思想批判,姚文元的浮沉興衰等文學現象。當這場討論正生氣勃勃地深入開展時,遇上了1989年春天的那場政治風波,有人便把它和那個事件聯繫起來,說討論“否定左翼革命文學傳統”,是“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表現云云。致使這場方興的討論戛然中斷,《上海文論》亦隨之停刊。這是又一例把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混淆在一起的歷史教訓。

相關介紹

重寫文學史”的“遼瀋戰役”打響於1985年。“重寫文學史”的提出者之一王曉明明確地把1985年在北京萬壽寺中國現代文學館召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創新座談會”和在會上提出的“20世紀中國文學”視為“重寫文學史”的“序幕”。 這是符合“重寫文學史”的歷史實際的。而 “重寫文學史”的起點則更可以追溯到1978年前後對於《部隊文藝工作座談紀要》以及文化大革命左傾文藝路線的否定。正是通過對於左傾文藝思想的否定與批判,1979年,《上海文學》發表了評論員文章《為文藝正名》,為文藝“正名”, 強調文學的內部規律,重新解釋了文藝與政治的關係。陳思和正是這樣來正確地理解“重寫文學史”的脈絡的:“‘重寫文學史’的提出,並不是隨意想像的結果,近十年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確實走到了這一步。……這在當時是出於撥亂反正的政治需要,實際上卻標誌了一場重要的學術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