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清德

十歲時,他母親對他的學業督促嚴,他很苦惱。 萬曆十五年,慈聖太后又為他送去《藏經》一部,並為他建海印寺收藏。 萬曆二十三年(1595),他被告下獄,受到嚴刑拷打。

基本信息

釋清德(1546~1623),字澄印,自號憨山,明代高僧。安徽全椒人,俗家姓蔡,生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九歲時,在佛寺中讀書,喜聽僧人誦《觀音經》,要求經本自瀆,讀後就能背誦。十歲時,他母親對他的學業督促嚴,他很苦惱。十二歲,他父親要為他定親,他不同意。有一天,他聽說南京報國寺的西林和尚道德高尚,想去從師,他父親不同意。但是他母親則說:“養子從其志,第所其成就耳”。遂送他入寺。寺僧見他,都很喜歡。有人說:“此兒骨氣不凡,若為一俗僧,則可惜耳”。
德清十四歲時,學《法華經》,三月即能背誦。十七歲,開始讀四書、五經、史記和古文,能詩賦。十九歲,得讀《中峰廣錄》,他嘆息說;“此予心之所悅也”。這時他才在南京西霞寺正式出家(有說他二十歲在報國寺出家)。從此,他開始專門學禪,因不得要領,又改為念佛。同年,他聽無極講《華嚴玄要》,並從其受戒。他因聽《華嚴玄要》,仰慕清涼國師澄觀,便自號“澄印”。後來寺中設義學,他曾任教員。
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德清到北京,向禪門耄宿笑岩、遍融等受學。後來朝五台山,喜北台憨山奇秀,乃取為自號。明神萬曆二年(1574),遊覽洛陽和嵩山,不久他到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西)遇見妙峰,兩人結伴再到五台山,住北台龍門。其時明神宗的母親慈聖太后派人到五台山設“祈儲道場”,德清亦參加了佛事活動。萬曆十年(1582),德清在五台山講《華嚴玄要》,聽講者近萬人。萬曆十一年(1583),他離開五台山到山東嶗山住茅屋,慈聖太后得知後,送錢三千為他修建住處。當時山東大饑荒,他即用此款帳濟了災民。萬曆十五年,慈聖太后又為他送去《藏經》一部,並為他建海印寺收藏。萬曆二十年(1592)他第二次到北京,結識了真可,成為至交。萬曆二十三年(1595),他被告下獄,受到嚴刑拷打。原因是神宗懷疑其母給了他大比錢財。但他只如實招認接受的錢,並已用於帳濟災民,審判者經過查對,他所供屬實。如是又捏造一個他私自建寺9是神宗的母親為他建的)的罪名,將他充軍發配到廣東雷州。萬曆三十四年(1606),他才被赦免。萬曆四十一年(1613),德清離開廣東到湖南、江西和浙江等地宏法,在廬山五乳峰下修建法雲寺。明熹宗天啟二年916220在廣東南華寺圓寂,終年七十八歲。他的肉身像,至今仍在南華寺
德清被充軍期間,未忘記自己是佛子,他說自己過的是外戌卒內僧侶的生活,寫有《楞伽筆記》。他在廣東期間,修復了廣東破敗不堪的南華寺,後世尊他為南華寺中的中興祖師。
德清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在明代四大高僧中,他也是著述很多的人。據有關資料記載,有下列各書:
《觀楞伽經記》八券、《楞枷補遺》一卷、《華嚴經綱要》/\十券、《法華擊節》一券、《金剛經決疑》一卷、《圓覺經立解》二卷、《般若心經直說》一卷、《大乘起信論直解》四卷、《大乘起信論直解》二卷、《性相通說》二卷(上卷為《百法明門論》、下卷為《八識規矩頌通說》)、《肇論喀窪》六卷、《道德經解》(一名《老子解》二卷、《觀老莊影響說》一卷、《莊子內篇注》四卷、《大學中庸直解指》一卷、《春秋左氏心法》一卷、《/\十八祖道影傳贊》一卷、《憨山老人向敘年譜實錄》二卷、《夢遊集》四十卷(現在流通木為五十五卷)。
從上述著作的名稱,可以清楚地看出:德清的學術思想是不僅各宗並重、性相圓融,而且 要儒、佛、道合流。他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步;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他的思想特點是;融會三教於一體,偏重禪淨雙修,佛化儒道,進而體現三教同源。這種思想,在他的著述中,表現得比較明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