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淨東

釋淨東,七歲出家於九華山,後就讀於閩南佛學院,南京棲霞山佛學院,2003年前往終南山修行,法師出家修行三十餘年間足跡行遍印度,寮國,尼泊爾,泰國,台灣,香港,及祖國的名山大川,師先後在安徽省佛教協會,江蘇省佛教協會,陝西省佛教,山西省佛協,世界拜佛會等擔任職務,2006年師曾參與修復《大般若經》並任修復組委會委員,師出家修行年間力推創“人間佛教,都市寺院”。

佛在心中佛在心中

淨東法師重要理念

一、概述

現代人一提到佛、菩薩、神聖,或感莫測高深,或與迷信、虛構聯想一處。釋淨東法師簡易詳明的解說,確實令人發聾振聵: 「佛」不是神仙,佛是人。佛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從釋迦牟尼佛一生傳記里看到,釋迦牟釋淨東,法名宏淨尼佛就像中國人所講的「聖人」。聖人的條件,是對宇宙之間一切人事物都能通達明了;換句話說,他是個明白人,樣樣明白,事事明白,不迷惑、不糊塗,稱為「聖人」。如果對一切人事物不明白、不了解,就稱為「凡人」。
我們從中國造字六書來看,「聖」下面從「壬」,象人在土上,壬然而立。所謂聖者,挺立人群,鹹通事理,故從壬聲。從耳者,非任耳也。言心通萬物,若耳通圓音。故聞聲知情,於事無所不通曰聖。所以「聖」的意思,是象徵此人心通諸法實相,從口宣演,挺立於六道十法界,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什麼是「神」呢?六書的定義:「聰明正直是謂神」。「神」的一邊是「示」;示這個字的寫法,上面是兩橫,上橫短,下橫長,這是古代的「上」字。上指的是上天。下面有三條,是垂象。所以「示」的意思,古人講「上天垂象」,現代人所謂的自然現象。「神」的右面是個「申」字,用篆字寫起來,像個網一樣有三道關口,三道關口是障礙。這一豎像把寶劍,能破除三層障礙,通暢無阻,所以「申」代表通達。這三層障礙,是中國聖人所說的物慾,也是佛門裡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由此可知,「神」 這個字的本意,是能破除物慾(格物),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通達明瞭一切自然現象。所以神是智慧、明瞭,而非迷信!
中國人尊稱通達宇宙真相者為「聖賢」,在印度,則稱之為「佛、菩薩」。佛、菩薩、阿羅漢等名詞,都是梵語音譯。能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對一切萬法性相因果事理圓滿通達者,稱之為「佛」。「菩薩」能放下分別、執著,雖通達尚不圓滿。若僅放下執著,通達的程度更次一等,則稱之為「阿羅漢」。
如果用學位名稱來看,佛好比博士,菩薩好比碩士、阿羅漢好比學士。所以佛、菩薩、神聖、賢士都沒有迷信的色彩,而是真正通達事理,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好榜樣。
釋淨東法師常說,釋迦牟尼佛當年捨棄王位,是因徹底了解,希望幫助眾生獲得幸福安樂,唯有教育,聖賢倫理道德因果科哲教育,不分宗教族群,有教無類的仁愛和平教育,才能真正辦到。這與中國聖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不謀而合。古聖先王深知,武力、軍事、文化、經濟、政治等手段,可以做為倫理道德教育的輔助,若做為主要手段,很難圓滿達到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目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放棄王位,一生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義務教育工作,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從無間斷。
正如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希望得遇明君,施行仁政的理想抱負。遺憾始終因緣不具,只好返鄉教學。五年後與世長辭。然而夫子這五年教學的影響力,的確遠超政治、族群、經濟的力量,跨越古今中外。不僅後人尊稱其為「素王」、「至聖先師」,即使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若提起古今中外帝王將相,未必人人認識;但提到孔老夫子,連西方人也不得不衷心佩服。這就是倫理道德教育的偉大力量。這是一股來自心靈深處至誠無妄的呼喚,是人人自性圓具德能的暢流,而非聖賢佛菩薩制定的約束規章。所以能超越時空文字,與天地萬物心心相印。堯舜文武孔孟諸聖一脈相沿,與日月同輝。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圓滿顯發,則光壽無量。

二、佛陀教育

1. 性質:
「佛」是覺悟、智慧的意思。最可貴的是,這圓滿的智慧覺悟,是一切眾生平等具有,人人都可證得;換言之,人人皆可成佛。此事無關言語文字,關鍵在於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三千年前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最好證明,之後一千七百年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為我們示現最好榜樣。
釋迦牟尼佛開悟證道後,第一句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由此可知,佛陀所證得的圓滿智慧、德能、相好,是一切眾生;不僅是人類,包括最微細的螞蟻飛蟲,造極重惡業的地獄眾生,自性德能都是平等圓滿具足。釋迦牟尼佛不比我們多一分,螞蟻小蟲也不比我們少一分。但為什麼我們今天和佛菩薩的智慧、德行、相貌、享受等,相距這么遠呢?佛說了:問題就在於我們有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相貌、福報、智慧、德行遠遠比不上佛菩薩。螞蟻飛蟲、地獄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比我們還重,因此受用更不如人道眾生。
淨東法師說,佛陀教育,是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做個頂天立地大丈夫的真實教育。是教導眾生回歸自性,顯現真我本色的智慧教育。修行,是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也就是放下分別執著的過程。證道,則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恢復圓滿智慧德能的成果。
2. 內涵:
淨東法師常說,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從時間來說,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就空間而言,從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不分國家、族群、宗教,含賅無限維次的空間。
民國十二年,佛學大家歐陽竟無先生曾於當時的第四中山大學(現稱南京師範大學)發表一篇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當時在中國引起相當的震撼。
為什麼說「佛法非宗教」呢?淨東法師解釋,在宗教里,上帝和人民是「主僕」、「父子」的關係;上帝創造萬物,人民不可能成為上帝。佛門所說的「宗教」,『宗』指禪宗,『教』指教下,是各種不同學習法門(方法門徑) 的總稱。
「佛法非哲學」。因哲學中必定有能所、有對待,故有唯心、唯物之說。而佛法說明宇宙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則「能所是一」、「心物不二」,絕對沒有絲毫分別對立。
歐陽先生的講題,雖未總結佛法到底是什麼,但從先生的講演內容中,可以體會到,佛教確實是教育。淨東法師從13年的學習體會中,更明白指出,佛教非宗教,卻是圓滿融攝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等教育,且達到此五種教育最高峰的至善教育
3. 效果:
淨東法師常說,佛法教學的效果,是幫助一切眾生化敵為友、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真正努力實踐,小則轉變個人命運,離苦得樂,中可化解所有矛盾衝突,解決種種複雜問題,落實和諧世界;大能真正脫離生死輪迴,與法界眾生共享永恆圓滿、真善美慧的幸福人生。特別處於現代社會,小自個人、家庭,大至國家、世界,充滿矛盾衝突、憂悲苦惱。佛法乃至一切宗教聖賢倫理道德教育,確實如歐陽竟無先生所說:「而為今時所必需。」
4. 修學:
教學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聖賢教學的理念從這裡產生。『苟不教,性乃遷』,教學的實質、施行,就是根據這兩句話。如果不教,眾生的習性與本性決定是愈離愈遠;本性是本善,習性是不善,換句話說,就是學壞了。所以「教之道,貴以專」,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人之能成為聖賢豪傑,沒有別的,就是專。教是專,學也是專,這個專字就是佛家所說的戒定慧教學,不能不重視。
至於儒釋道的三個根,如十善業道,跟佛的藏經,我覺得份量應該是平等的,為什麼?十善業道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學、所修、所教、所傳的根本,也就是佛陀教育落實在人們生活中,全部《大藏經》的生活化,《大藏經》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十善業道》。《弟子規》應當跟《儒藏》是等量齊觀的,《感應篇》跟《道藏》也是相等的。我們要這樣的重視這三個根,尊重這三個根,認真修學這三個根,再把它發揚光大。具足三根的修養,即是養成聖賢的基本條件,然後專攻一門,長時薰修,決定有古聖先賢同樣的大成就。
做為最根本首要的持戒基礎。這是針對今日眾生根性,落實釋迦牟尼佛「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教誨的真實教誨。同時這三門基礎,也是世出世間一切學問事業成就必備的基礎。是落實「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不可或缺的真實教育。簡單明了,極具實用。
5. 原則: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淨東法師常說,佛法的精神是教我們覺悟。修學的總綱領為:「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三句話。在手段方式上,強調本土化、現代化,與時俱進。無論在什麼地方,均不改變當地本有信仰,僅幫助人們提升原有信仰的本質與內涵。例如,對拜神者,佛把神的真相完全說明白,讓我們敬仰神之德,效法神的聰明正直,這就是化迷信為智慧的教育。
非常明顯的例子,佛法在公元六十七年,漢明帝正式迎請進入中國。兩千多年來,與中國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原因是佛教一進入中國就中國化,無論在服裝、建築、文化思想、生活習慣、道德理念,它與中國完全融成一片,所以中國全民接受它,容納它成為本土文化。由此可知,佛教對任何國家民族的態度,是絕對尊重本土,完全沒有與本土對立,它講究的是圓融一體。
淨東法師也常舉例,佛教傳到西藏,比中國漢地要晚六百年,是唐朝文成公主帶到西藏去的。但在佛教傳入之前,西藏人民有自己的宗教,他們所拜的鬼神很複雜。佛教傳過去之後,完全接納這些神,連宗教儀式都不改變,但在講解其內涵時,融合以「覺、正、淨」 的佛法精神,提升了其原有的信仰素質。何以故?須知西藏人民信仰當地宗教已經多年,根深蒂固,如果佛教反對它、排斥它,就無法在當地立足,利益一切眾生。由此可以體現佛法平等圓融的慈悲智慧。
6. 歸向:廣說諸經,指歸極樂
正如大部分同修所了解,淨東法師講經最大的特色之一,在解門上,廣說諸經而處處指歸淨土,圓融無礙。於行門中,則普勸大眾斷惡修善,以念佛求生西方為最重要的大事。
淨東法師不尚談玄,專重實質。無論是上台講經,或於生活閒談中,均能旁徵博引,說理精確,善於結合科學,巧用比喻,將佛法中許多深澀、奧秘、或令人誤認為消極的概念,深入淺出的為大家介紹。尤其對淨土宗的性相因果,講得極為透徹切要,活潑務實,教理教義,圓說無礙。不僅對淨土法門的弘揚,影響深廣,在當今佛教界,乃至世界宗教、學術界,都獲得高度的肯定。「依梵網菩薩心行,修自性覺正淨法,入華嚴無礙境界,住彌陀寂光淨土。」可說是淨東法師畢生自行化他的修學心要。

三、實學力行大用

淨東法師講經至今已13年,無論是對自我的要求,或是教導後學,都特彆強調「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身教重於言教,真正實踐才得真實利益。和諧世界,必須從我心做起。仁慈博愛,必須從謙卑柔和做起。
「佛門歷代培養講經說法人才的老辦法,就是復講。在聽眾中選拔資質優秀且記憶力好的同學,加強訓練。佛法的智慧與世間聰明不同。真實智慧必須有持戒修定的基礎。復講即是培養「戒定慧」。佛門中第一位復講的,即是隨侍釋迦牟尼佛多年的學生--阿難尊者。」
古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何培養真正「解行相應、品學俱優」教學師資呢?老和尚語重心長的提出:
(1) 必須真正具備「孝廉、誠敬、好學」,能持戒吃苦,立志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之志士仁人,萬緣放下,閉門禁足,苦讀十年。
(2) 學人必須將儒之《弟子規》,佛之《十善業》,道之《感應篇》,(出家眾則加以《沙彌律儀》)切實履行,建立聖賢德行基礎。否則縱然廣覽群籍,僅成學術研究,不能變化氣質,轉凡作聖。
(3) 三個根本扎穩後,學者可於三家典籍中任選一部,一門深入,長時(十年)薰修。每人每天提出學習報告半小時。
(4) 同學者每天深入自己專修課程,同時又有機會聆聽其他同學心得報告,日日彼此切磋琢磨,十年後必定成為德學兼備、確實能傳承光大聖學的優良師資。

四、慈濟普利群生

多年來,淨東法師所至之處,對當地的道德文化教育,社會福利事業等,都非常關心。無論是獎學金、捐助醫療設備、建設學校、賑災濟難等,皆是不分宗教族群、隨緣盡份的協助。身為華夏子孫,老和尚對祖國更常懷「知恩報恩」之思,竭力奉獻。
有鑒於此,我們最近學習《華嚴經》 四等大悲心行的啟示,獲得一套新的養老構想,希望仁人長者,歡喜落實推廣。老人一生為社會付出,晚年應當享福,才是落實大同和諧社會。
1. 理想的養老院應該是建成五星級酒店式的管理與服務,房間舒適溫馨,戶外自然景觀賞心悅目。每人有一房間,每日有服務員打掃整理。房間可採取預售方式集資,也可建好後出售或出租。若有多餘房間可以對外營業,例如招待臨時來看望老人的親朋好友,或是短期來度假學習的大眾。
2. 食堂可以擁有多個餐廳,全日供應自助餐。食品種類豐富,並參照老人們不同的飲食習慣和信仰提供需求。
3. 其名稱不必用「養老院」等字樣,以免老人有自覺衰老的感傷。最好以「山莊」或「別墅」命名,於「別墅」、「山莊」前冠以地名。例如在蒼山腳下的可稱「蒼山別墅」或「蒼海山莊」。山莊同時也是老人大學、多元文化活動中心、倫理道德教育傳習所、藝術文化展示廳、音樂劇院等綜合大廈……。
4. 別墅旁邊附設醫院和幼稚園或國小。醫院能及時照顧老人療養;兒童與老人皆是山莊同仁們愛心服務的對象(養老育幼)。幼稚園或國小的孩子,不管是否為老人的親屬,都有機會承歡於老人膝下,令老者享受歡愉,得忘年之樂;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們親老愛老孝敬的美德。
5. 別墅的服務人員,醫院的醫務人員,幼稚園或國小的老師都必須經過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的教育培訓,具備孝親敬老的觀念,以真誠孝心服務老人,成為老人的「孝子賢孫」。中國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的文化教育中心在落實和推廣《弟子規》教育方面有顯著成績,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得到高度評價,可以借鑑此中心的教學模式。
6. 不同宗教信仰的老人同住別墅樓區。別墅中設有現代化的多元文化活動大廳和教室,提供輪流使用。例如,大廳可以用於祈禱禮拜,講道弘法,宗教法會等,用投影設備在大螢幕上根據不同宗教活動投影出基督十字架、佛像等,非常方便。每逢年節、星期假日,經常舉辦多元文藝演出活動,所演出的內容都是老人家往日喜愛的節目,充實老人的精神生活--《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的學習--提升老人的靈性和對生命的深度認識。
7. 老人如果精通某種技藝希望傳授後人,也可以義務授課,歡迎各地中青年人來「山莊」學習。也可以將快樂老人幸福生活點滴錄相,製成影音光碟流通,供大眾分享。
8. 這樣一所理想的養老山莊別墅建好後,我們會邀請聯合國及各國代表光臨參觀學習,幫助他們在世界各地推廣老人福利事業。我們可以組成跨國公司經營,在各國、各地區設連鎖的山莊別墅,用相同的理念和經營模式,肯定會受到各國政府的歡迎和大力支持。因為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各國政府解決社會問題,減輕養老負擔。
9. 世界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如地方戲劇、說唱藝術等,現代人不懂欣賞學習,均已逐漸式微。這些傳統文化藝術皆為老者所熟悉愛好。若由世界連鎖的山莊別墅輪流邀請至全球各地山莊別墅巡迴演出,既能使老人們精神充實愉悅,更可提供傳統文化藝術的表演空間,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延續不斷,發揚光大。意義更加深遠!
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自己也會有老的一天。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一生為國家社會奉獻,晚年時節正是後輩盡孝報恩之時。我們果能以孝養父母之心真誠孝養天下老人;建設老人樂園,落實敬老愛老之行,並加以團結多元宗教、族群,發揚優秀的世界傳統文化,推廣孝悌博愛的神聖教育,則萬眾歡喜,人神擁護,和諧世界指日可待!

五、華嚴多元和諧

許多人常存疑惑,一位佛門的長者,為什麼要積極從事於與其他宗教交流互助,幫助各級學校設立獎學金等工作?這似乎與弘揚佛法毫無關連。老和尚對此有精闢的解說:
「佛教與古今中外聖賢、宗教教育都是多元文化的教育。特別是佛法概論《華嚴經》的確是多元宗教、文化圓滿融合的高度智慧。猶如人身上有眼、耳、鼻、舌、手、足等各種器官,各司其職,互助合作,則身心安樂。世界各各不同族群、文化、宗教、學術,本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應當求同存異,共存共榮,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宇宙本來和諧,世界本是一家。」
基於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真誠慈悲,老和尚於多次國際和平會議主題講演,或與國家領導、宗教領袖、專家學者的談話中提出:
「世出世間一切神聖所教所學的核心,即是『真誠愛心』;以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的教育,啟發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純淨純善之性德,體現於日用平常、處事待人接物中。如印度教所說:『以仁慈化解暴怒,以善對待惡行』。《古蘭經》強調:『真主確實是仁慈的』。《聖經》云:『神愛世人』。孔曰『成仁』,孟雲『取義』。猶太教說:『一個人能做的最美妙事情,就是原諒他人的過錯』。佛云:『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神聖教誨無一不是教人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進而將真誠愛心推廣至天地萬物,與一切不同空間維次的眾生,和睦共處、互敬互愛,則人類幸福、和諧社會的大同理想才能真正落實。』
所有宗教的創始者均是真主、上帝的不同化身,佛法稱之為『心性』、『本性』等。各種不同的宗教禮儀、生活方式,實由當時交通資訊不便,神聖先知因應人們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隨順而廣設方便。若從神聖教學的實質宗旨來看,所有宗教本來是團結的。世界種種宗教、文化、學說確如前清雍正皇帝所說:『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