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家牟尼

釋家牟尼

釋迦牟尼,又稱釋迦牟尼佛,亦即如來佛祖,約前564年-484年前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是釋迦族人,屬剎帝利種姓。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意為“一切義成就者”,他是佛教創始人。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徒稱呼他為佛祖。

釋迦牟尼介紹

釋迦牟尼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約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佛為太子時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
佛陀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開顯佛教,度化眾生。
釋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義即“釋迦族的聖人”。
據佛經記載,佛陀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弘法45年。年80歲左右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盤。另一說為30成道,弘法49年。
釋迦牟尼佛心咒:達雅塔 嗡牟尼牟尼瑪哈牟那耶梭哈。

道源法師開示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設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別尊重!我們對於本師的名義,尤應留心詳記。
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寂”是不著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終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默”是不著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極果聖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比喻)。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悲輪,一個是智輪。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為能仁寂默。一切萬法,悉皆含攝於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為萬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廣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於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為萬德洪名。

宣化上人開示

釋迦牟尼釋迦牟尼
「釋迦」是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翻譯成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來愛人,以仁愛這種的心來教化眾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能拔除眾生的苦,而給眾生快樂。悲能拔苦。悲有三種:
一、愛見悲。愛,就是這種情愛的愛;見,就是看見了的這個見;悲,就是悲愍。這是什麼人所具有的?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種同情的心,又叫愛見同情。
怎么叫愛見悲呢?因為我們人類,和你近的,你就愛他,就憐愍他;和你遠的,你就不愛他,不憐愍他。所謂親,如果有什麼困苦、艱難,你可以幫助他;你這個親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幫助他,看見他有痛苦,你會盡你的力量去幫助他,這都叫愛見悲。可是和你遠的呢?沒有什麼相干的人呢,你就見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為什麼呢?你對他沒有一種愛心。有這愛心,你才能有你這個悲。
還有,和你同類的,你就有這種愛見悲;不同類的呢,你就沒有這種愛見悲了。好象對一切的畜生,牛呀、豬呀、雞呀、鵝呀、鴨呀……,你不單對它沒有一種愛見悲,而且還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奪取了,來滋養你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沒有這種愛見悲了。人哪,幸而還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雞鴨魚呀,還沒有人吃人。沒有說是,人看見一個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殺了,吃他的肉,這還比豺狼虎豹好一點。可是這個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類。我們雖然沒有自己吃自己,沒有吃人,但是對於眾生、對於畜生,可就沒有這種愛見悲了。
二、法緣悲。法是佛法的法,緣是十二因緣的緣,這是屬於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單有這個愛見悲,而且還有法緣悲。二乘人,他觀一切的法都是從因緣生,但是「因緣無性,當體即空」,因緣它自己沒有自性,所以當體即空,他就觀這個法緣悲。所以他教化眾生,而不著教化眾生這個相,認為一切都是空的。這是二乘人有法緣悲。
三、同體悲。那么菩薩、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薩和佛這種悲,就叫同體悲,同體大悲。諸佛菩薩和眾生是一個的,因為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佛的心性也是遍滿一切處。因為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眾生都在佛的心性裡頭包容著。我們是佛心裡頭的眾生,佛是我們眾生心裡頭的佛。因為我們這個心,和佛的心是一樣的,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佛的心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我們這個心也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所以佛和眾生是同體的,沒有分別,這叫同體大悲。
那么釋迦牟尼佛這個能仁,就具足這三種的意思。要是往寬廣了說,那是無量無邊,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釋迦牟尼佛的這個「釋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個名字,這也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動;默是口不言,不單口不言,心也不思,這種境界就是不可思議的一種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說法, 但說而未說;雖然未說,可是未說而說。那么「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叫寂默,寂然不動。雖然不動,但是感而遂通;雖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這是釋迦牟尼一個特別的名字,只有這一位佛叫這個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這么一個名字。 所以 「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是別名,「佛」是個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這是一個通稱。

釋迦牟尼往昔因緣

釋迦牟尼釋迦牟尼
佛陀於此濁世的因緣在《悲華經》、《大乘悲分陀利經》中有詳細的記載 ,亦可參閱藏地大成就者麥彭仁波切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在明末,藕益大師為廣弘《悲華經》,曾作偈云:“此經若能長久住世,五濁惡世不難度盡!”《悲華經》記載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釋迦世尊大慈大悲大願大行,為度脫五濁眾生,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修廣大布施行,為三世諸佛中最為第一!娑婆國土每一寸塵土,無不是釋迦牟尼佛苦行之處!以此善緣,令五濁眾生,有機緣聽聞到佛法。故而在《阿彌陀經》中記載“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經題‘悲華’,即‘慈悲的白蓮華’之意,喻指釋迦牟尼佛,以及如諸佛般發大菩提心,慈悲攝客群生的大行願者。
在藏地,大成就者麥彭仁波切依於《大悲白蓮花經》所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記述了釋迦牟尼佛因地時,上以國王之軀、下憑畜生之身,為利益眾生而發心、修持、犧牲等種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如果說當今大多數人,包括眾多佛教徒,對釋迦牟尼佛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他曾是印度王子、後出家求道並最終證悟成佛的層次上的話,這本廣傳則向世人全面、詳細、系統地介紹世尊無數劫中六度萬行之行跡,使大家對佛陀,多了一些感性認識與理性了解。

釋迦牟尼娑婆應化

釋迦牟尼釋迦牟尼
妙法蓮華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陀在降生之前為一生補處菩薩,於兜率天說法,號「白幢天子」,後因諸佛以天樂等各種莊嚴,勸請佛陀:如過去燃燈佛所授記,賢劫千佛之第四尊佛——釋迦牟尼佛,您降生世間、說法度眾、示現成佛的時機已到,請您以過去生於燃燈佛前,所立之誓願,於兜率天說法十二年後,降生於世間,轉大法輪,利益無數有情眾生。 以諸佛殷切之勸請,佛陀遂生起降生世間、說法度眾之堅定心念。 兜率天之天眾聽聞白幢天子(釋迦牟尼佛前世)將降生世間,鹹感哀傷悲泣,憂慮從今後,不能再聽聞白幢天子講經說法,白幢天子知悉天眾之心念,乃告知天眾:吾雖決定降生世間,但吾將一生補處菩薩之權位,以寶冠為記,授與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將繼續於兜率天為諸位講經說法,此事之殊勝,無可比擬,故彌勒菩薩又號「無能勝」,即源於此。
白幢天子觀種氏族母親等五相後,決定降生於中土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王族,於是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入住迦毗羅衛國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 摩耶夫人夜夢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後,即懷有身孕。
經十月懷胎,依印度當時的習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產,在許多的侍衛護送下啟程,當行至藍毗尼園時,見樹林蒼翠蓊鬱、百花盛開,一切景物均極為清淨殊勝而美好,當摩耶夫人手扶無憂樹之枝葉,佛陀即於此時,於沒有任何痛苦的情況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脅誕生。佛陀誕生之時,有各種殊勝妙相與瑞兆產生,大地有六種吉祥之震動,帝釋、梵天以各種化身示現,守護四周;天女散花,天眾以天樂莊嚴,並以殊勝美妙之甘露沐浴佛身,諸天以殊勝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緣起,即為後世浴佛法會之由來。佛陀誕生後,隨即於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湧現寶蓮承接佛足;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以此為佛陀於世間示現成佛之緣起。
(在《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之來源》中有更深密的講解)
佛陀出生後便成為了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取名“悉達多”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悉達多太子出生後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即後來的大愛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養育。太子天資聰穎,幼年就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思想),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雖然王族的生活優裕而舒適,但太子卻並不貪戀這些世間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到生、老、病、死、等現象以及修道的沙門,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於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初訪毗舍離國求教,復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沒有得到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伽耶南方的優樓頻羅村苦行林,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當時淨飯王派了五位侍者與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終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當時,共修的五位侍者,誤以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降伏諸魔,入諸禪定。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為“佛陀”(意為覺者),佛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由此因緣,畢缽羅樹被稱為菩提樹。釋尊降魔、成道的經過,皆由太子的侍者,即後來蒙佛教化而成道的大尊者優波離所見證。釋迦牟尼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昔禪宗五祖為六祖講《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頓悟,即而說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釋迦牟尼佛示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後,為令眾生入佛知見,以無量的善巧方便開始了49年的弘法事業(詳見一乘三乘),於此同時十方無量的諸菩薩亦化現於娑婆世界,助佛教化。其中熟知的有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暢本懷,宣演《華嚴經》二十一日,後觀機逗教,又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盤經》共八年,這是大會式的宣講,而對於個人各別的教化,不知說過無量數次。佛陀因材施教,點化迷萌,感化無量數人求皈受戒,改惡修善,得大解脫,了悟無上菩提。 如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等,五人聽後便獲果證,當即皈依了佛陀,成為最初的佛弟子。與此同時,度舍利弗、目犍連等使其捨棄外道,各獲果證。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國王,及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會下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難陀、阿難陀等諸王子出家,也不捨棄理髮匠優波離、挑糞工尼提。總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攝眾,以法領眾,以智教眾,以法養眾。
慈悲的佛陀對眾生的愛護無微不至,所教化的對象,不分貧富貴賤、種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歸依的弟子日漸增多,於是便有了僧伽(僧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著種種賢聖不肖的分別。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並時常教戒弟子有關持戒的重要性。
以下是經文簡列:
《楞嚴經》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般舟三昧經》棄絕情愛,作比丘僧。意欲學是三昧者,當清淨持戒,不得缺犯。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行作沙門,就無為道,奉行六波羅密,不當虧失經戒。慈心精進,不當嗔怒。不當與女人交往。齋戒精進,心無所貪慕。其人壽命終時,阿彌陀佛自與諸菩薩阿羅漢,飛行迎之。往生無量清淨佛國。
《遺教經》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有異也。
正是戒,維繫了僧團的清淨,個人遵照戒律而行,過著法制的生活,僧團就是民主自治的象徵,佛陀又規定每半月布薩誦戒一次,集合說戒,使諸比丘都能在清淨戒法中長養善心,長行梵行。
《大般涅盤經金剛身品》云:如來身者是常住身 不可壞身 金剛之身 非雜食身 即是法身。然而佛陀在度生的過程中,也曾受到外道的迫害及種種的災難。據《佛說興起行經》記載,佛陀歷經孫陀利謗佛、戰遮女系盆誣陷、奢彌跋謗佛,以及被木槍刺腳、被擲石出血、食馬麥、受苦行、患頭痛、患背痛、患骨節疼痛等十次災難。這些都是佛陀的慈悲示現,為讓眾生明了因果業報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戀無常的色身,不再執著於世間的種種事物,而能斷惡行善,獲證永恆法身。《佛說大般泥洹經金剛身品》中云:如來身者。是為法身非穢食身。云何當有若病若惱若壞如壞器耶。隨受化者現老病死。如來法身金剛難壞。
故而佛陀於八十歲時示現涅盤,為令眾生於佛法中生珍重心,進而實踐解脫之道。《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雲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臨入涅盤之際,佛陀指示弟子們,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並開示弟子說:“如果你們不能依照我的教導而行,即使我活了千萬年,於汝何用?如果你們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們要堅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們要精進修學聖道,解脫煩惱,住心不亂,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傷心,因為天地萬物有生就會有死,合會必然有別離。 最後佛陀針對阿難所提出的四個關鍵問題,開示弟子們,在佛入滅後,要以戒為師、以四念處安住、以默擯置之調伏惡人、在一切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令人起信。並再次叮嚀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處、悟處、說法處、涅盤處。最要緊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佛說四十二章經》中云: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 憶念吾戒 必得道果 在吾左右 雖常見吾 不順吾戒 終不得道’
佛陀入滅,遺體荼毗,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為摩羯陀王阿闍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迦毗羅衛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羅族(南末羅國)、拘屍那迦的末羅族(北末羅國)和吠多底波的婆羅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養。 後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1987年在法門寺的地宮中發現了許多唐代古物,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據史料記載,唐時,該舍利“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記與實物吻合。

舍利簡介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上云:‘名一切諸佛堅固舍利者,謂如來真實法身,於此修多羅不敗壞故。’
《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雲︰‘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謂︰‘供養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
依《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所述,釋尊於拘屍城雙樹間般涅盤後,佛舍利八分。由八個國家各自起塔供養。另據《阿育王傳》卷一載,佛滅度百年後,阿育王蒐集佛遺存的舍利,建造八萬四千寶塔供養之。
《浴佛功德經》分舍利為二:(一)生身舍利,又稱身骨舍利,即佛之遺骨。(二)法身舍利,又稱法頌舍利,即佛所遺之教法、戒律,而以舍利比喻之。
《法苑珠林》卷四十分舍利為三:(一)骨舍利,其色白。(二)發舍利,其色黑。(三)肉舍利,其色赤。
《長阿含》卷四《遊行經》、《菩薩處胎經》卷三《常無常品》、《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等亦有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之說。另有謂將遺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稱為全身舍利;將遺骨分置多處者,稱為碎身舍利。關於全身、碎身舍利之說,或起源於古代印度梨俱吠陀時期所行之土葬與火葬二法,而以土葬之遺體稱為全身舍利,以火葬後之遺骨稱為碎身舍利。

釋迦牟尼佛國淨土

釋迦牟尼講經圖釋迦牟尼講經圖
在佛經中有對十方佛剎的描述,其中最為廣大佛子們熟知和崇仰便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相比,十方佛剎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莊嚴,難道佛所成就的佛土有不淨嗎?
《證契大乘經》載:爾時世尊現自佛土,名無邊阿僧祇功德寶蓋不可思議莊嚴。其土廣博。俱胝那由他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佛土。一一皆入無邊阿僧祇功德寶蓋不可思議莊嚴佛土王中。其佛土王。彌樓須彌摩訶彌樓及諸黑山。眾流河海川阜堆險。土石凡礫糞污諸蟲泥穢不淨。地獄畜生閻魔鬼界。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舊佛土莊嚴鹹悉除去。地平如掌琉璃所成。
大般涅盤經》載: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恆河沙等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無勝。彼土何故名曰無勝。其土所有嚴麗之事皆悉平等無有差別。猶如西方安樂世界。亦如東方滿月世界。我於彼土出現於世。為化眾生故。於此界閻浮提中現轉法輪。非但我身獨於此中現轉法輪。一切諸佛亦於此中而轉法輪。以是義故。諸佛世尊非不修行如是十事。善男子。慈氏菩薩以誓願故。當來之世令此世界清淨莊嚴。以是義故。一切諸佛所有世界無不嚴淨
本師的佛土亦如十方諸佛般不可思議的莊嚴,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五濁惡世的世界呢?
維摩詰所說經》中有詳細解釋: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又“覺林菩薩偈
釋迦牟尼釋迦牟尼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叢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欲淨其土 先淨其心 隨其心淨 即佛土淨
我等眾生,心垢深厚,業垢深重,本性迷濛以久,十方諸佛雖恆常加持護念,但我等業重,無法與諸佛的淨土相感應,更無法見佛聞法而依教奉行。如慈母喚子,痴子不聞。
釋迦牟尼佛不忍我等長劫冥苦,發大誓願救度我輩,示現穢土成佛,所以隱自淨土而現穢土,攝受我等,以無量劫難行苦行,使我等有緣眾生,能以大罪業之身,得生有佛世界,遇佛聞法,種菩提因,行菩提行,從而踏上菩提正道,永不退轉。非但釋迦牟尼佛如此,賢劫千佛,一切諸佛,亦如此慈悲加護一切眾生,以廣大誓願攝客群生,以種種善巧令得解脫。
娑婆的眾生不明清淨本然之心地,終日沉浸在妄想,執著,慳貪,愚痴之中,難以調伏,是故慈悲偉大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開示了不可思議的『淨土念佛』法門,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巍巍不可思議,即是涵蓋了彌陀本願海,十方諸佛,皆共護念,亦是萬德洪名,度一切苦厄,能令眾生入佛知見,畢竟成佛。

印光大師開示

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背自心,輪迴六道,久經長劫,莫之能出。由是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順機宜,廣說諸法。括舉大綱,凡有五宗。五宗維何,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淨。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佛之所以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眾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禪以修持,則即眾生之三業,轉而為諸佛之三業。三業既轉,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矣。又恐宿業障重,或不易轉,則用陀羅尼三密加持之力,以薰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變成蜾蠃矣。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脫,而再一受生,難免迷失。於是特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俾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聖則速證無上菩提,凡則永出生死系縛,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也。須知律為教禪密淨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則教禪密淨之真益莫得,如修萬丈高樓,地基不固,則未成即壞。淨為律教禪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故華嚴入法界品,善財蒙普賢加被開示,已證等覺,普賢乃令發十大願王,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復以此普勸華藏海眾。而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惡,將墮阿鼻地獄之人,蒙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但數聲,即便命終,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觀此,則上自等覺菩薩,不能出於其外,下至逆惡罪人,亦可入於其中。其功德利益,出於一代時教之上。以一代時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淨土法門,未斷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帶業往生,已斷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以常途教道,相為並論也。以故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悉皆顯闡贊導,普勸往生。[5]

釋迦牟尼十大弟子

釋迦牟尼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又作釋迦十聖、十弟子。即佛弟子中特別卓越之十人。隨佛教化,示現聲聞,隨樂而各專一法門,皆具眾德而各有專長,故稱第一。關於此十大弟子,《維摩經》卷上〈弟子品〉、《灌頂經》卷八、《出三藏記集》卷十二均有記載。

摩訶迦葉尊者

祖師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少欲知足,能堪苦行,故稱‘頭陀第一’。「頭陀」是譯音,意為清心寡欲,掃除世間塵垢煩惱,是佛教的苦行之一。祖師本娶跋陀羅迦卑梨耶為妻,二人皆不好五欲,志行清淨,後皆皈依佛陀。大迦葉從佛出家後,受佛教化,發正智,八日即證入阿羅漢果。世尊示三乘解脫同一,分半座與迦葉。而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更為禪家膾炙人口之公案。佛將無上正法付囑於師,亦將金縷僧伽梨衣付囑於迦葉。令其轉授當來彌勒佛。是以後來尊者隱於中印度摩揭陀國雞足山中入定,待於來日之龍華會。佛涅盤後,大迦葉召集眾阿羅漢到王舍城靈鷲山集合,集結三藏經典,由阿難尊者誦「經」、優波離尊者誦「律」、富樓那尊者誦「論」。對於佛法的流傳,有極大的功勞。

優波離尊者

祖師出家前為宮中理髮師,與諸王子一同隨佛陀出家後,奉持戒律,無絲毫觸犯,故稱‘持律第一’。尊者的一生都跟隨著釋迦牟尼佛。在佛是太子的時候,他就來做佛的護衛;佛修道的時候,他又做佛的一個護法;佛成佛了,他做佛的弟子。他這一生,沒有離開過佛。尊者,在過去無量諸佛的教中,他都是持戒第一;他在往昔就發願嚴持
釋迦牟尼釋迦牟尼
戒律,要修行這戒法。現在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成佛,優波離尊者仍然同時來到這個世界上來,所以佛就教他在這個佛法裡邊專門來修行戒律。對佛所說的戒律絲毫都不犯,對於戒律上最精嚴,規行矩步,絲毫也不馬虎,對於行住坐臥這四大威儀,都特別注意。堪稱為戒律權威。佛問每一個弟子、每一個菩薩,各人所證得圓通的道理。優波離尊者從座位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說:「我曾經親自隨著世尊逾城出家,親見世尊在雪山修行六年的種種勤苦,也親見世尊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從此之後,我深深地知道這個貪慾為諸漏的根本,狂心頓歇,就解脫了世間種種貪慾煩惱。世尊教我專門持戒律,乃至教我持守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一切的性業、遮業,都清淨了。因為守戒守得清淨,所以業也都清淨。身心都非常清淨、非常寂靜,於是就證果成阿羅漢了。」第一次結集經典時,由優波離誦出律,故為律藏傳持之祖。

羅侯羅尊者

祖師是佛陀做太子時和妻子耶輸陀羅所生,為佛陀親子。佛陀為羅侯羅剃度後,拜舍利弗為戒師,舍利弗為他受沙彌十戒,成僧團中有沙彌之始,時年十五歲。祖師誦經十分勤奮,能誦讀不懈, 因未受具足戒,不可與比丘同宿,出房宿於廁。曾與舍利弗行乞,於途中受迫害,以慈心而能忍。由於嚴守制戒,修道精進,得阿羅漢果故稱‘密行第一’。

舍利弗尊者

祖師早年遍習世間技藝,又能廣解諸論,年十六已能摧伏其他議論,後因聽到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即能了解諸法無我之理,於是皈依佛法。以智慧猛利,能解決諸疑,故稱‘智慧第一’。由於祖師修持精深,又通曉外典,故歸佛後屢能摧伏外道。

須菩提尊者

祖師是古印度拘撒羅國舍衛城人,從釋迦牟尼佛出家,甚能通達空義,故稱‘解空第一’。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所載,佛由仞利天下降閻浮地時,眾人皆前去禮佛。當時祖師正坐著縫衣服,正準備前往迎接佛陀時,頓生一念,乃觀諸法皆空、不造不作之理,遂解 今所歸命實為真正之法聚,於是回到原來的位子上繼續縫衣。

富樓那尊者

祖師是古印度迦毗羅衛人,國師之子。先與朋友出家修苦行,釋迦成道後,前往歸依,精進修持,不懈不怠,善於分辨佛義,廣宣法理,故稱‘說法第一’。祖師說法時能因人施教,先以辯才使聽者歡喜,次以苦楚之言責切其心,終以明慧教誨空無,令聞者解脫,從之證果,至入涅盤。

阿那律尊者

祖師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飯王之子,佛陀成道後歸鄉,阿那律與阿難、難陀、優波離等一起出家為佛弟子。修道精進,得天眼,能見十方世界,故稱‘天眼第一’。祖師曾於聽法中酣睡,佛陀叱責之。遂立誓不眠,因而失明。其肉眼雖敗壞,然以精進修行,遂獲天眼。由佛開示《八念經》而獲道果。正是天眼使祖師陀對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氣和的羅漢,跟誰都合得來。

摩訶目犍連尊者

祖師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幼時即與舍利弗結交,志同道合。二人起初隨外道修學。後受舍利弗引導歸佛。從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神足輕舉,能飛遍十方,故稱‘神通第一’。 祖師曾以道眼,觀見母親在餓鬼道受苦,後為救其母,按照佛陀的教導,在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奉十方僧眾,以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救度母親。由此,佛教有「盂蘭盆節」。

摩訶迦旃延尊者

祖師是古印度阿盤提國婆羅門之子。原修習外道,後跟隨佛陀學法,能分別深義,敷演道教,故稱‘論義第一’。祖師善演佛略說之法義,助益於弟子對佛法之理解。又熱心布教,住於阿般提國,教化無數。

阿難尊者

祖師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於佛成道日出生,後跟隨佛陀出家。能知時明物,所至無障礙,多聞憶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稱‘多聞第一’。尊者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見其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又隨佛入天人龍宮,見天人龍女,心無染著,雖未盡殘思,而不能染。雖能得阿羅漢道,以供給供養佛故自不盡漏。以此大功德故,雖非無學在無學數中,雖未離欲在離欲數中。阿難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字。迦葉贊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世尊之姨母,及五百釋氏女眷,得以出家,皆由阿難盡力請求之功。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釋迦牟尼如來十號

釋迦牟尼釋迦牟尼
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或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圓滿。本來佛有一萬種名號,後來人們愚鈍了,就慢慢簡略為十種名號。
劫初諸說上,皆有萬名,眾生漸鈍,則減為千名(如帝釋之千名),眾生彌昧,則減為百名,眾生更愚,則減為今之而十名。釋迦牟尼佛或諸佛通號之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十種通號。 [出佛說十號經]祖師所述經教。皆依此義而釋。此十號義。若總略釋之:
(一) 如來(梵tatha^gata ),音譯多陀阿伽陀,則無虛妄。名如來。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
如來之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
金剛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
轉法輪論雲。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
成實論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二) 應供(梵Arhat ),音譯阿羅訶,良福田。名應供。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
應供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三) 正遍知(梵samyak -sam!buddha ),音譯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正遍知(亦名正等覺。)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正等覺。
(四)明行足(梵vidya^ -caran!a-sam!panna ),具三明。名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之行業悉圓滿具足。
明行足。明即三明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
行足者。謂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五)善逝(梵sugata ),不還來。名善逝。乃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盤。
善逝者。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號善逝。
(六)世間解(梵loka -vid ),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
無上士(梵anuttara ),無與等。名無上士。如諸法中,涅盤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今此經中合世間解無上士以為一號。雖開合不同。其義則一。故兩存之。)
世間解者。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也。
無上士者。謂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世間解無上士。
(七)調御丈夫(梵purus!a -damya-sa^rathi ),調他心。名調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雜語等,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盤。
調御丈夫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盤。故號調御丈夫。(梵語涅盤。華言嚴滅度。)
(八)天人師(梵s/a^sta^ deva-manus!ya^n!a^m! ),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脫煩惱。
天人師謂非獨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
(九) 佛(梵buddha ),知三聚。名佛。(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佛梵語具雲佛陀。華言覺。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三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十) 世尊(梵bhagavat ),具玆十德。名世間尊。即具備眾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世尊謂以智慧等法。破彼貪嗔痴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鹹皆尊重。故號世尊。
此外,諸經論中亦有僅列舉十號者,即將世間解、無上士合為一號,或將佛、世尊合為一號,或將無上士、調御丈夫合為一號等諸說。

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最初教義

釋迦牟尼進入般涅盤後,他的弟子們匯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通過幾次結集,形成經、律、論“三藏”。
隨著佛法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關於釋迦牟尼基本的教義,後世有許多不同的見解。
但是無論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經》中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法等,
是釋迦牟尼最初的教義,這些教義又被稱為原始佛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