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酸二丁酯

酞酸二丁酯又稱鄰酞酸二丁酯,1,2-苯二甲酸二丁酯。無色透明油狀液體。微具芳香氣味。熔點-35℃。沸點340℃。密度1.045g/cm3。折射率1.4926。閃點171.4℃。不溶於水,溶於普通有機溶劑和烴類。以鄰苯二甲酸酐和正丁醇為原料,以硫酸或非酸性物質為催化劑,在常壓下進行酯化反應而得。是套用廣泛的增塑劑之一,是聚氯乙烯樹脂和硝酸纖維素塗料的主增塑劑。也可作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的增塑劑和軟化劑。它與顏料的相容性好,可用於塑膠製品、人造革和薄膜的著色。

概要

1.物質的理化常數
國標編號 ————
CAS號 84-74-2
中文名稱 酞酸二丁酯
英文名稱 Di-n-butylphthalate
別 名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鄰酞酸二丁酯;1,2-苯二羥酸二丁酯;正丁基鄰苯二甲酸酯;宮殿油C
分子式 C16H22O4;C6H4(COOC4H9)2 外觀與性狀 無色透明油狀液體,可燃,有芳香氣味
分子量 278.35 蒸汽壓 1.58kPa/200℃ 閃點:172℃
熔 點 -35℃ 沸點:340℃ 溶解性 水中溶解度0.04%(25℃),可與乙醇混溶,溶於乙醚和其他有機溶劑
密 度 1.045~1.050(20℃/4℃) 穩定性 穩定
危險標記 13(劇毒品) 主要用途 作為纖維素酯、鹹成及天然橡膠、聚苯乙烯的增塑劑;使聚氯乙烯及其共聚物具有耐寒性
2.對環境的影響
一、健康危害
對人:最敏感的人可嗅到的閾濃度為0.00026mg/L。本品對眼的光感反射作用的閾濃度為0.00016mg/L,而對腦生物電活動的閾濃度為0.00011~ 0.00012mg/L。生產增塑劑的工人可患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神經炎及腦多發神經炎。
對皮膚和眼睛的作用:本品可經完整皮膚吸收少量。皮膚及眼黏膜一次接觸本品後,並不引起刺激作用,而反覆接觸則可見到嚴重的刺激。根據某些實驗資料,它可引起烴度的致敏作用。
對動物:小白鼠吸入2小時氣霧劑的LD50=25mg/L。中毒期間可見對眼黏膜及上呼吸道黏膜的強烈刺激,呼吸困難,共濟失調,後肢麻痹;部分動物呈現淺表的麻醉,陣攣性驚厥。
二、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為
毒性:本品也和其他酞酸酯一樣,能引起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系統的功能性變化,然後進一步引起它們組織上的改變。有趨肝性。可引起輕度致敏作用。具有中等程度的蓄積作用和輕度刺激作用。
急性毒性 :LD5012000mg/kg(大鼠經口);5282μg/kg(小鼠經口);LC507900μg/m3(大鼠吸入);2100μg/m3(小鼠吸入)
亞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經口1.25%×1年(餵飼)部分動物第1周死亡,無組織病變發生;人經口10g噁心、頭暈、流淚、畏光、結膜炎。
在環境中的遷移:對鄰苯二甲酸酯類來說,水解作用、揮發作用和光解作用都不是它們的重要反應過程。據估計鄰苯二甲酸酯類的水解半衰期從鄰苯二甲酸二乙基酯的3.2年到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的2000年不等。由於其較低的蒸氣壓,它們的揮發損失是很小的,或者幾乎沒有揮發損失。儘管目前尚沒有見到有並鄰苯二甲酸酯類光解作用的報導,但根據其在紫外光、可見光範圍內沒有光譜吸收這一現象可以推斷,它們是很難進行光化學反應的。實驗研究表明,生物對鄰苯二甲酸酯類有富集作用,這一結論被現場研究的結果所證實,因為實驗者發現水生生物體內有明顯的該類化合物的殘留物。
危險特性:可燃,遇明火、高溫、強氧化劑有發生火災的危險。流動、攪動會產生靜電。燃燒時,該物質發生分解生成有毒煙霧與氣體。
3.現場應急監測方法
 
4.實驗室監測方法
監測方法 來源 類別
高效液相色譜法 WS/T149-1999 作業場所空氣
氣相色譜法 《固體廢棄物試驗分析評價手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譯 固體廢棄物
氣相色譜法 《城市和工業廢水中有機化合物分析》王克歐等譯 廢水
色譜-質譜法 《水和廢水標準檢驗法》19版譯文,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 水質
5.環境標準
前蘇聯(1975) 車間衛生標準 0.5mg/m3
前蘇聯(1975) 居民區大氣中有害物最大允許濃度 0.1mg/m3(最大值)
中國(GHZB1-1999) 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I、II、III類水域)0.003mg/L
中國(GB8978-1996)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一級:0.2mg/L
二級:0.4mg/L
三級:2.0mg/L

應急處理處置方法

一、泄漏處置
現場通風,排除一切火情隱患。應急處理人員須穿戴防護用具進入現場。用蛭石、乾砂、泥土或類似吸附劑吸附泄漏物,並收集到密閉容器內。
二、防護措施
工作現場加強通風,嚴禁菸火。操作工人穿戴清潔完好的防護用具(最好使用丁基、氯丁、腈基或合成橡膠製做),戴防化鏡,選擇適當呼吸器。在空氣中有高濃度本品時,要戴工業用A型防毒面罩,而存在氣霧時加用過濾器。採用過濾式A型防毒面罩。合成和套用本品時,特別是加熱本品或含有本品的塑膠時,要密封以防止蒸氣和氣霧外溢。對呼吸系統、腸胃系統進行定期檢查。
三、急救措施
眼睛或皮膚接觸後,立即用流動清水沖洗。吸入後,將口患者移至空氣新鮮處,必要時輸氧或進行人工呼吸。食入後,漱口,給飲大量水,就醫。個人防護和預防措施:
滅火方法:用乾粉、二氧化碳、泡沫滅火。
廢棄物處置方法:焚燒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