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王詞曲

鄭王詞曲

“鄭王詞曲”(《鄭王詞》和《鄭王曲》),是我國明代鄭藩第六代世子朱載堉運用當時的民歌形式創作的詞曲。朱載堉(1953-1611年),在懷慶府(今河南沁陽)度過了他不平凡的76個春秋。他最偉大的貢獻,是在世界樂律學史上創建了十二平均律,被尊為樂律聖人。

韻律

“鄭王詞曲”系指《鄭王詞分類彙編》和《鄭王曲(工尺譜)》。《鄭王詞》有多種版本,民國二十四年刻本稱為《鄭王詞分類彙編》,傳稱《鄭王詞》,又叫《醒世詞》、《痴僧錄》。共收錄朱載堉詩詞147首,七律3首,五律2首中,合計152首,約3.5萬字。內容包括述懷,勸勉,禁戒、策勵、感慨、戲謔、超逸等10個類目。

其中述懷類:詞4首,以自謙為主。命運類:詞23首,五律1首,有曲牌者10首。乍一看是宣場“命稟天定”,實則激勵為人應自信、自強、和自立。勸勉類:詞14首,七律2首,有曲牌6首。勸孝、勸行、勸士人、農夫、工匠、商人、植樹、畜養、寬容,各安其業等。禁戒類:詞18首,有曲牌者7首。以戒酒、色、財、賭及修德講學,勝不驕,敗不餒,勤奮向上為主。有策 勵類:詞13首,有曲牌者3首,主要擊中社會頹風。正視人情事故。感慨類:詞9首,七律1首,有曲牌者3首。以揭露社會風氣敗壞,醒世警悟為主。富有哲理語言,使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榮辱觀,淡泊名利,修身齊家,力挽社會頹風。安分類:詞4首,五律1首,有曲牌者2首。勸人珍惜時間,要行正,歸真事,有所作為。謔戲類:詞17首,有曲牌者5首。從“看破紅塵”中講述如何回首往事,安度晚年,頤享天倫之樂。[1]

淵源

《鄭王曲》即《工尺譜》,原來在朱載堉改組的同樂會、金鼓會、民間響器和社鼓隊中展轉傳抄,至今有400多年歷史。共收編不同曲牌63個,今收藏的傳抄本系清代晚期本。

鄭王詞曲鄭王詞曲

曲牌

《鄭王曲》曲牌有:罵玉郎、下山虎、上小樓、正身三進、紅繡鞋、玉嬌子、醉公子、漢中三、正調青天歌,南行道章,北行道章小合手、古月高、師朝元、青天歌、小諺落、金子經、混江龍、遇林春、兩頭忙、遇林春二回、錦堂月、公運兒、南曲會、小行手、反罵玉郎、柳腰琴、滔滔令、大血坡回雪、斗寶蟬、玉脆肚、錦皇春、月明光、金星劍、一枝桃、一江風三丈鼓、倒上橋等。

發展

懷慶府地處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界地帶,詞曲在河南、山西一帶民間深得人民的喜愛,被輾轉傳抄。“鄭王詞曲”流行於懷慶及大河南北、晉東南的廣大地區,沒有明確的譜系記載,僅有刻本與抄本傳世。至於傳誦演奏,除懷梆劇團和民間嗩吶班子保留 部分詞、曲外,諸如以花鼓、旱船、圍鼓圈、民間社會等形式也運用表演。

在我們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普查中了解到,在當年朱載堉隱居地九峰山丹水河畔,所轄的區域內,每個村都有響器班或社火隊,最有影響的就是清末民國初期以趙莊村豆增為首的管子吹奏班,景明村以趙清連為首的管子吹奏班。他們以朱載堉發明的錫制管子和改進後的嗩吶為主要樂器進行演奏。如今山王莊鎮馬莊村的安海星,西萬鎮景明村的陳國平,是目前找到的能吹奏《鄭王曲》中管子曲的傳承人。

在上世紀70年代,加入懷梆劇團的賈、馬、賀派傳人李金海於1992年榮獲“朱載堉杯”全國嗩吶邀請賽一等獎。其創作的《沁園春》管子,嗩吶曲由河南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目前,在沁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中心的主持下,李金海正在對《鄭王曲(工尺譜)》進行翻譯

2006年,在對沁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普查過程中,了解到目前尚有部分《鄭王詞曲》散藏於民間,且持有人大都為70歲以上的老人,收集、整理工作尤為緊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