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廣文紀念館

鄭廣文紀念館

唐代古祠——鄭廣文紀念館,又名鄭廣文祠,原名戶曹祠.坐落於風景秀麗的臨海市區北固山南麓,背依著名的江南長城——台州府城牆。祠約始建於唐廣德二年(764),據《嘉定赤城志》記載,廣文博士鄭虔歿後,台人為緬懷虔公教化啟蒙之功,特以其故居立祠紀念,至今已越千年。

鄭廣文紀念館

11

唐代古祠——鄭廣文紀念館,又名鄭廣文祠,原名戶曹祠。座落於風景秀麗的臨海市區北固山南麓,背依著名的江南長城——台州府城牆。祠約始建於唐廣德二年(764),據《嘉定赤城志》記載,廣文博士鄭虔歿後,台人為緬懷虔公教化啟蒙之功,特以其故居立祠紀念,至今已越千年。唐以降,祠宇屢圮屢建,歷代修葺達13次,初在府城戶曹巷,清康熙年間移至北固山八仙岩畔,末次修於光緒十四年(1888)。自北宋以來,台州地方官吏及文人學士推崇鄭虔為“吾台斯文之祖”,每年逢春、秋日祭祀。明清童生進考之前,必上廣文祠燒香,考中功名的台州各縣書生,凡經過臨海(台州府治)參拜府學後,也必上廣文祠燒香參謁,以示不忘虔公之功德。
1988年,在以王晚霞丁式賢為首的熱心人士倡議下,仰賴台州、臨海兩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採取民辦公助形式,共籌資60餘萬元,在清代建築基礎上,進行重修和拓建,改額為鄭廣文紀念館,同時整修了鄭虔墓。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書寫了館名。全館占地1500平方米,包括大門、正廳、碑牆、山門、管理房等幾部分,後連八仙岩摩崖石刻。其大門立有清鹹豐“鄭廣文祠”石質門額和門框;正廳建築面積260平方米,一層飛檐,高9米,面闊五間(含迴廊),雕樑畫棟,飾名人典故、花卉鳥獸,敦煌飛天等圖案,青瓦鋪頂;山門按清道光十二年原樣重修,三層,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管理平房三間,建築面積190平方米,位於正廳左上首;大門外有三層石質平台,橫跨山道,直達公路。正廳迎面懸掛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91歲時書寫的自撰楹聯:“椒海七年教啟化,滄洲三絕畫詩書。”廳內有來自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書畫名流,包括啟功、王伯敏、程千帆、孫望等贈送的作品,文詩溢香,氣韻非凡。
廳右碑牆嵌有開元十五年(727)鄭虔撰的《鄭仁穎墓志銘並敘》(複製),清同治九年(1870)台州知府劉璈撰的《唐鄭廣文公碑》神道碑原物,清光緒十八年《重修碑記》,以及一代名家啟功、沙孟海、程千帆、任政、王伯敏等書法石刻精品。廳後為清康熙年間始建的八仙岩摩崖石刻,壁下碧水一泓,名“玉液池”,泉水甘冽,常年不涸,外環石欄,上架片石度人,其旁石筍林立,青藤纏繞,後倚兩株500年參天古樟,清靜雅致,別有洞天。觀此館北邊靠山,山高林密,能擋寒風,前望東湖,常來紫氣,南眺巾山,時沐熏風,俯視台城,景物盡收眼底。自清同治年間,館右建青華、太乙諸閣,成為台州文人游宴讀書勝地。1990年紀念館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台州、臨海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為國有文化事業單位。鄭虔學術研究會附設於此,10年來共編印出版5本學術專著,計100餘萬字。
鄭虔墓在城東白石村金雞山,是歷經劫難始得倖存的唐古墓。台州鄭虔後裔每年清明來此祭掃。經1989年整修後,墓區占地400平方米,修有700米長簡易車道,墓前原有清同治劉璈撰神道碑(現移存紀念館)。墓坦分三層石台,飾有石欄,上台“台教正宗”四字下墓面刻“唐廣文博士若齊公諱虔之墓”,墓側一望柱,形制古樸,似為原墓遺物。清《台州金石錄》有記。底台建有仿唐石亭——若齊亭,亭內立1990年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鄭虔史跡考察團詩碑,由陝西師範大學霍松林教授代表全體團員撰詩並書:
五洲碩彥拜孤墳,遠謫猶垂不世勛。
憂國竟遭廊廟棄,化民終見蕙蘭芬。
一抔難覓蘇司業,三絕宜追鄭廣文。
莫嘆才名誤賢俊,甘棠常護海隅雲。
詩後附30餘位中外著名學者簽名。
1997年,墓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引用信息]:臨海文化遺產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